《列子·說符》上記載這樣一則故事,楚國大夫?qū)O叔敖得了重病,眼看將不久于人世了。他想為后人做好長遠的安排,告戒他的兒子說:“楚王屢次要封我土地,我不接受。如果我死了,楚王就會封給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一片土地叫寢丘,這塊土地不僅貧瘠而且名字也很不好聽。楚人信鬼神,越人信禎祥,他們都對它不感興趣。你可以長久擁有的只能是這塊土地?!睂O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美的土地封給他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推辭不受,請求要寢丘,楚王就給了他,一直保持很長時間都沒有喪失。
古話說,得便宜處失便宜,真乃至理名言。世上好的東西人人都想要,如此一來,面臨的競爭對手就會多,就意味著付出也相應(yīng)多些,承擔的風險也大些。與高手過招,勇者勝,這是必然的。孫叔敖久居官場,什么世面沒見過?試想,如果他的后人得到的是土質(zhì)肥沃的土地,孫叔敖已不在人世了,人走茶涼,樹倒猢猻散,有誰還會再去顧念他的后人。與其以后被別人強奪去,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還不如先就降格以求,這樣才會來得安穩(wěn)。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因為那塊土地貧瘠,沒有誰去爭,方是長久之策。雖說土地貧瘠,但養(yǎng)家度日是不成問題的。這也許是孫叔敖留給自己后人的最大的一筆財富,這就是智者的選擇。
又據(jù)《淮南子·道應(yīng)訓》記載,公儀休擔任魯相,他有一個特別愛好,喜歡吃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些想巴結(jié)他的人,都爭著獻給他鮮魚,但是,公儀休拒絕接受。他的弟子勸諫說:“老先生特別愛吃魚,送給你卻不接受,這是為什么?”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因此別人的饋贈才不能夠接受。接受了別人的魚,往往就要徇私枉法,免不了最后被罷黜相位。罷了相,即使再喜歡吃魚,也不能夠吃到魚了。”
公儀休不接受別人的饋贈,自有他的道理。這是一種逆向思維:愈是不想得到的,就愈是會得到。俗話說,細水長流。得之易則失之易,得失往往就在一念之間,貪心往往是使自己落入他人機阱的向?qū)?。貪多惡少,到頭什么也得不到。公儀休心里清楚得很,貪圖幾條鮮魚這些小利,也沒有什么不可,更不是什么貪贓枉法,僅僅是些人之常情的小事。不過,量變引起質(zhì)變,防微杜漸。如果此頭一開,今日接受幾條鮮魚,明日就有人送金銀財寶上門,接著什么美女呀,等等,一發(fā)不可收拾了。拿了人家的手短,別人自然會找你麻煩了,你就可能會濫用職權(quán),以權(quán)謀私,徇私枉法,最后就是鋃鐺入獄的結(jié)局,身敗名裂。到那時,還能有人送鮮魚嗎?
孫叔敖和公儀休都稱得上是一個智者,既然是智者,其舉動就是匪夷所思的。他們知道得與失的辯證關(guān)系,表面上看起來失去的,實際上會得到了。凡事都要想長遠一點,不要貪圖一時之利。古話說,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誠如是哉。
作者 漁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