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圍爐夜話 王永彬著

圍爐夜話

王永彬

        清朝王永彬所著《圍爐夜話》,富有哲理和情趣。此書共分“談道篇”、“窮理篇”、“為學(xué)篇”、“修身篇”等二十一卷,以“安身立業(yè)”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和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yè)”為本的深刻含義。

第一卷:談道篇


    第一篇:生命有窮期,學(xué)問無定數(shù)。

【原文】 天地?zé)o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shù),學(xué)問則無定數(shù),求一分,便得一分。

【解釋】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而生命卻是有限的,時間過去一天,生命就減少一天;富貴是命中注定的,而學(xué)問卻不是命中注定的,多下一分工夫,就多一分收獲。

第二篇:善惡有分別,人心無阻隔。

【原文】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以分天堂地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輩,不隔圣域賢關(guān)。

【解釋】行善事會帶來福分,作惡事會招來禍殃,由此可知,在人世已經(jīng)看到天堂地獄的區(qū)分;人心是相同的,心中道理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即使是愚笨平庸的人,也不會被拒絕在成為圣賢的可能之外。

第三篇:天地正氣所鐘,古今命脈所系。

【原文】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鐘,鬼神亦謂之呵護;圣經(jīng)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系,人物悉賴以裁成。

【解釋】忠臣孝子,是天地間浩然正氣培養(yǎng)凝聚而成,所以連鬼神都會保護他們;圣經(jīng)賢傳,為古今維系社會命脈的靈魂,偉人也要在它們的指導(dǎo)下才能成長。

第四篇:理得數(shù)難違,守常變能御。

【原文】 數(shù)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shù)亦難違;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御。

【解釋】運數(shù)雖有一定,但君子做事只求順乎事理,事理順,則運數(shù)也會如約而至;對于事物的變化固然要有對策,所以君子應(yīng)該持守信念,信念不變,才能對事物的任何變化應(yīng)付自如。

 第五篇:異端背乎經(jīng)常,邪說涉于虛誕。

【原文】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jīng)常者,皆異端也;人知楊墨為邪說,不知凡涉與虛誕者,皆邪說也。

【解釋】有人視佛教、老子的學(xué)問為異端,但不知道凡是背離經(jīng)綸綱常的思想均為異端;有人視楊子、墨子的學(xué)說為邪說,卻不知道凡是宣揚荒誕虛無的學(xué)說均為邪說。

第六篇:道本足于身,境難足于心。

【原文】道本足于身,切實求來,則常若不足矣;境難足于心,盡行放下,則未有不足矣。

【解釋】真理原本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如果真的想去尋求,那么倒是常會有不足的感覺;外界的事物很難使心中的欲念得到滿足,應(yīng)該盡量把它們拋在一邊,這樣反而沒有什么不滿足的感覺。

 第七篇:得意何可自矜,為善須當(dāng)自信。

【原文】得澤太薄,家有好事,末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fù)苦心,為善者須當(dāng)自信。

【解釋】如果德行淺薄,雖然家中有好事臨門,也末必真算得上是好事,所以在順境時人不能自大;天理最為公平,人如果能下苦功,那么力氣一定不會白出,因此做好事的人要有自信。

第八篇:種田要言,讀書要訣。

【原文】地?zé)o余利,人無余力,是種田兩句要言;心不外馳,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解釋】要充分發(fā)揮土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勞力的作用,這對種田來說是兩句良言;用心要專一,神思不外露,這對學(xué)習(xí)來說是兩句名言。

第九篇:求死天難救,悔禍須造福。

【原文】天雖好生,亦難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禍之天。

【解釋】上天雖然心地慈悲,但也難以拯救那些輕生之人;人靠自己努力,能夠使福氣降臨,就像得到上天的赦免。

第十篇:虞廷立五倫,紫陽集四書。

【原文】自虞廷立五倫為教,然后天下有大經(jīng);自紫陽集四書成書,然后天下有正學(xué)。

【解釋】自從虞舜廷立五倫之教以后,世上才有了不變的人倫大道;自從朱熹集《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為四書之后,世上才有了作為準(zhǔn)則的中正之學(xué)。

第二卷:窮理篇

 第一篇:心于百體為君,面和五官成苦。

【原文】人心統(tǒng)耳目官骸,而于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兩眉草頭,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解釋】人的頭腦支配著五官全身,并且是其他器官的主宰,因此必須要保持清醒才不致出差錯;人的面部有眉、鼻、口,他們組成了一個苦字(兩眉草頭,兩眼組成一橫,鼻為直,加上下面的口,恰為苦字),因此知道人生終身沒有安逸之時。

第二篇:即物窮理,因名思義。

【原文】古人比父子為喬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dāng)即物窮理也;今人稱諸生曰秀才,稱貢生曰明經(jīng),稱舉人曰孝廉,為士者,當(dāng)顧名思義也。

【解釋】古人把父子關(guān)系比喻為喬木和梓木,把兄弟關(guān)系比為花朵與萼片,把朋友關(guān)系比為蘭花與綠草,因此研究人倫之間關(guān)系的人,應(yīng)當(dāng)把萬物事理與人倫關(guān)系聯(lián)系起來;現(xiàn)在稱讀書的人為秀才,稱貢生為明經(jīng),稱舉人為孝廉,因此讀書人可以從這些稱號中明白所具的內(nèi)涵。

第三篇:吉兇可鑒,細(xì)微宜防。

【原文】不鏡于水,而鏡于人,則吉兇可鑒也;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則細(xì)微易防也。

【解釋】不用水來為鏡,而是以他人的成敗作為借鑒,就能夠知道吉兇禍福之道;在山丘間沒有跌倒,卻在平地上的小土坡前摔倒,因此細(xì)微之處宜加預(yù)防。

第四篇:常存仁孝心,不起淫邪念。

【原文】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淫邪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解釋】只要常常懷有仁孝之心,那么對世界上所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都不會違心地去做,因此說孝行是各種善行的基礎(chǔ);如果一旦起了淫惡的念頭,那么即使是以前極不想做的事情,也都可能會去做,所以說淫邪之心是各種劣行的開始。

第五篇:亡羊尚可補牢,羨魚何如結(jié)網(wǎng)。

【原文】圖功未晚,亡羊尚可補牢;浮慕無成,羨魚何如結(jié)網(wǎng)。

【解釋】建立功業(yè)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為時過晚,即使羊跑了再去補羊圈也還來得及;光是羨慕別人而自己無所作為者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只是站在水邊望著魚而眼饞的人不如趕快去織捕魚的網(wǎng)。

第六篇:閉目可以養(yǎng)神,閉口可以防禍。

【原文】神傳于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yǎng)神也;禍出于口,而口則有唇,闔之可以防禍也。

【解釋】人的精神可以通過眼睛來展示,而眼睛生有眼簾,當(dāng)其閉合時能夠涵養(yǎng)精神;人的災(zāi)難多由言語惹出,而嘴巴天生有上下嘴唇,把它閉上則可以防止惹出禍端。

第七篇:為善不因噎,有過不諱疾。

【原文】偶緣為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噎廢食也;明識有過當(dāng)規(guī),卻諱言有過,是諱疾忌醫(yī)也。

【解釋】偶爾因做好事受到牽連,而不再想繼續(xù)做好事,是因噎廢食之舉;明知有了過錯應(yīng)該改正,卻用美言去掩蓋它,是諱疾忌醫(yī)之舉。

第八篇:種田要言,讀書要訣。

【原文】地?zé)o余利,人無余力,是種田兩句要言;心不外馳,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解釋】要充分發(fā)揮土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勞力的作用,這對種田來說是兩句良言;用心要專一,神思不外露,這對學(xué)習(xí)來說是兩句名言。

第九篇:桃積善有余慶,栗多藏必后亡。

【原文】桃實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種其核,猶饒生氣焉,此可見積善者有余慶也。栗實之肉秘于內(nèi),深自防護,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去其殼,絕無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后亡也。

【解釋】桃的果肉露在外邊,并不吝惜人們?nèi)硎秤?;?dāng)食用后其果核被種于土中,即能發(fā)芽抽枝生生不息,由此可見做善事必會給后代帶來好處。栗子的果肉深藏殼內(nèi),保護得很好,人們吃它時只好將其剝開,當(dāng)食后將果殼拋棄,它們絕對再沒有萌芽抽枝的可能,由此可知愈是深藏吝惜的人必然導(dǎo)致自取滅亡。

第十篇:治術(shù)必本儒術(shù),今人不及古人。

【原文】治術(shù)必本儒術(shù)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虛浮也。

【解釋】治國之所以必須按照儒家的思想去做,是因為儒家的治國之道出于仁愛之心;現(xiàn)代人之所以比不上古代人,是因為現(xiàn)代人所做的事情都虛浮不實之故。

 第十一篇:錢能福人,亦能禍人。

【原文】錢能福人,亦能禍人,有錢者不可不知;藥能生人,亦能殺人,用藥者不可不慎。

【解釋】錢能夠給人帶來福氣,也能帶來禍殃,因此有錢的人不能不清楚這個道理;藥能救活人,也能毒死人,因此服藥的人不能不謹(jǐn)慎。

第十二篇:事但觀其已然,人必盡其當(dāng)然。

【原文】事但觀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盡其當(dāng)然,乃可聽其自然。

【解釋】只要觀察事物發(fā)生的狀況,就可以知道事物發(fā)展的未來;為人必須要盡其本分,然后才能自然發(fā)展。

第十三篇:人皆欲富貴,然如何布置。

【原文】人皆欲貴也,請問一官到手,怎樣實行?人皆欲富也,且問萬貫纏腰,如何布置?

【解釋】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做官,試問當(dāng)官位到手后,怎樣去實行政務(wù)?每個人都希望富有,試問那些腰纏萬貫者,如何使用這些財富?

第十三篇:人皆欲富貴,然如何布置。

【原文】人皆欲貴也,請問一官到手,怎樣實行?人皆欲富也,且問萬貫纏腰,如何布置?

【解釋】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做官,試問當(dāng)官位到手后,怎樣去實行政務(wù)?每個人都希望富有,試問那些腰纏萬貫者,如何使用這些財富?

第三卷:為學(xué)篇


第一篇:才蘊而日彰,為學(xué)而日進。

【原文】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黯然而日彰也;為學(xué)無間斷,如流水行云,日進而不已也。

【解釋】有才能的人必須精于韜藏之略,就像沒有經(jīng)過雕琢的玉和未經(jīng)過冶煉的金那樣,雖不炫人眼目,但日久便會逐漸顯示光彩。做學(xué)問不間斷,要像奔騰的流水和浮動的白云那樣,每天不停地一直向前。

第二篇:讀書無論資性,立身不嫌家貧。

【原文】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xué)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事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茍且處,便為鄉(xiāng)黨仰望之人。

【解釋】在學(xué)習(xí)上不論資質(zhì)高低,只要能夠勤奮,肯向人請教,任何事情都要弄個明白,自然有通曉道理的一天;立足于社會,不怕出身低微,只要做人忠誠老實,辦事不要隨心所欲,就會成為被人尊敬的人。

第三篇: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

【原文】習(xí)讀書之業(yè),便當(dāng)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解釋】將讀書作為自己的事業(yè),就知道讀書的樂趣;心中有行善的念頭,不必爭取行善的名聲。

 第四篇:知往日之非,見世人可取。

【原文】知往日所行之非,則學(xué)日進矣;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解釋】能夠認(rèn)識自己過去的錯誤,那么學(xué)問就會日有所進;能夠看到他人值得學(xué)習(xí)的地方,那么品德就會日有所長。

第五篇:生資而加學(xué)力,大德而矜細(xì)行。

【原文】有生資,不加學(xué)習(xí),氣質(zhì)究難化也;慎大德,不矜細(xì)行,行跡終可疑也。

【解釋】一個人有好的資質(zhì),但后天不努力學(xué)習(xí),其性格情操也難以提高;如果在大的方面比較謹(jǐn)慎,但對小的事情卻又不加注意,其言行就會使人難以相信。

第六篇:謀道莫有止心,窮理須有真見。

【原文】川學(xué)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解釋】河流像大海那樣兼容并蓄,最后也融入大海,所以對學(xué)問的追求不能有停滯不前之心;野草不是禾苗卻貌似禾苗,所以探究真理者不能沒有自己的真才實學(xué)。

第七篇:顯榮自苦功來,福慶從好處邀。

【原文】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解釋】讀書不下苦功夫,卻妄想獲取功名富貴,世界上怎么會有這種道理呢?做人不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卻想得到福分得到喜事,那么這些福分喜事從哪里來呢?

第四卷:修身篇


第一篇:貧惟求儉,拙只要勤。

【原文】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解釋】貧窮的沒有辦法的時候,只有依靠生活節(jié)儉來度過難關(guān);愚笨又有什么關(guān)系,只要勤奮學(xué)習(xí)就能取得成績。

第二篇:聽平常話,做本分人。

【原文】穩(wěn)當(dāng)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wěn)當(dāng)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解釋】妥當(dāng)?shù)脑捳Z,就是平常的話,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并不多見;安于本分的人,就是快活的人,可惜安分守己的人卻十分稀少。

第三篇:心能辨是非,人不忘廉恥。

【原文】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

【解釋】能夠看出事物的是與非、對與錯,在處理時才能做出決斷;人能有廉恥之心,為人就不會品行低劣。

第四篇:富貴不著意,忠孝不離心。

【原文】自家富貴,不著意里,人家富貴,不著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解釋】當(dāng)自己富貴時,不要放在心里并進行炫耀,當(dāng)別人富貴時,不要看在眼里而心生妒忌,這是多么寬闊的胸襟;古代的人講究忠孝之義,總是將忠孝放在心頭,今天的人講忠孝,也時常對忠孝行為贊不絕口,這是何等高尚的氣量。

第五篇:未必有琴書樂,不可無經(jīng)濟才

【原文】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之學(xué)者,不可無經(jīng)濟之才。

【解釋】心中總是想著如何獲得功名利祿的人,不一定能體會到琴棋書畫的樂趣;探究精神生命之真諦的學(xué)者,不能沒有興邦濟世的才學(xué)。

第六篇:志不可不高,心不可太大。

【原文】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yuǎn),難期有成矣。

【解釋】立志不能不高,立志不高,就會受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不能有所作為;雄心不能太大,雄心太大,不能立足于眼前之事。

第七篇:不可有勢利氣,不可有粗浮心。

【原文】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xí)何等業(yè),總不可有粗浮心。

【解釋】無論做哪種人,都不能夠欺上瞞下、欺軟怕硬、欺行霸市;無論你從事哪一種行業(yè),都不能夠粗心大意、驕傲自大、輕浮急躁。

第八篇:有自知之明,慮他日下場。

【原文】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則不敢虛驕矣;想到他日是那樣的下場,則可以發(fā)憤矣。

【解釋】如果對自己的能力認(rèn)識的比較清楚,那么就不會產(chǎn)生虛浮驕傲的情緒;要是想一想將來的下場可能不會太好,就更應(yīng)該發(fā)奮向上。

第九篇:矜伐可為大戒,仁義不必遠(yuǎn)求。

【原文】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仁字從人,義字從我,講仁講義者,不必遠(yuǎn)求。

【解釋】伐字的右邊為“戈”,矜字的左邊為“矛”,它們都有夸耀殺傷之意,所以喜歡的人要引以為戒;仁字的偏旁為人,義字的下部為“我”,所以講求仁義者,不必舍近遠(yuǎn)求。

第十篇:常懷振作心,多說切直話。

【原文】一室閑居,必常懷振作心,才有生氣;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風(fēng)。

【解釋】即使在獨居時,也要常懷有振作奮進的志向,這樣才會有向上的生機;與人相處,要多說直率的話,才能體現(xiàn)古代圣賢純樸的風(fēng)范。

第十一篇:不忮不求,勿忘勿助。

【原文】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yǎng)功夫。

【解釋】不嫉妒別人、不奢求名利,可以想到或看出一個人的光明境界;不要忘記培養(yǎng)正氣,也不要因正氣不足就借助外力,這些都是表示處世的做人素質(zhì)和基本要求。

第十二篇:須謀吃飯本領(lǐng),早定成器日期。

【原文】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一吃飯本領(lǐng);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解釋】人生的境遇變化莫測,因此要使自己掌握賴以謀生的一技之長;人生的青春年華短暫,因此要給自己定出事業(yè)成功的期限。

第十三篇:守身必謹(jǐn)嚴(yán),養(yǎng)心須淡泊。

【原文】守身必謹(jǐn)嚴(yán),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yǎng)心須淡泊,凡足以累我心者勿為之。

【解釋】應(yīng)該謹(jǐn)慎嚴(yán)格地持有自己的節(jié)操,對那些足以損傷自己操守的行為都應(yīng)該戒除;修身養(yǎng)性要有談泊的胸懷,對于那些會使心靈疲勞的事情都不要去做。

第十四篇:君子有過則改,小人肆行無忌。

【原文】才覺已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志為君子也;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為小人也。

【解釋】一旦發(fā)覺自己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便下決心改正,這就是正人君子的做法;明知有人批評自己的錯誤,卻偏要一意孤行,這就是卑鄙小人的做法。

第十五篇:看高不能長進,看低不能振興。

【原文】把自己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解釋】把自己的才學(xué)看的過高,就無法繼續(xù)進步;把自己的才學(xué)看得過低,就會失去振興的機會。

第十六篇:向善必篤,進德可期。

【原文】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必篤也;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

【解釋】遇到年高有德之人,就虛心求教,那么求善之心必然十分厚道誠懇;聽到切實可信的話,便覺得津津有味,那么德行的長進就指日可待了。

第十七篇:求備以修身,知足以處境。

【原文】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解釋】追求完美,可以用于修身養(yǎng)性,卻不可以用在待人接物上;安于現(xiàn)狀,能夠用在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上,卻不能夠用在讀書求知上。

第十八篇:切問近思,智深勇沉。

【原文】博學(xué)篤定,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閑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領(lǐng)。

【解釋】博學(xué)篤定,切問近思,這八個字是潛心學(xué)習(xí)的基本功夫;神閑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個字是干大事的真實本領(lǐng)。

第一篇:俯仰間皆文章,游覽處皆師友。

【原文】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云,悟其卷舒;觀山岳,悟其靈奇;觀海河,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花得其晚節(jié);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游覽處皆師友也。

【解釋】看到美麗的紅霞,可以悟到它的明亮艷麗;看到漂浮的白云,可以悟到它舒卷自如的妙態(tài);看到高山雄峰,可以悟到它挺拔的氣概;看到無邊的大海,可以悟到它寬廣博大的胸懷,在天地山河間,都有能夠體會到美景的好文章。面對翠竹,可以品到它的虛心;面對菊花,可以品到它的晚節(jié);面對蒼翠的松柏,可以品到它不屈的性格;面對蘭花香草,可以品到它幽然的芳香。從此可以看出,即使在玩賞中也到處都有供我們學(xué)習(xí)的地方。

第二篇:儉可養(yǎng)廉,靜能生悟。

【原文】儉可養(yǎng)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靜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機。一生快活皆庸富,萬種艱辛出偉人。

【解釋】儉樸可以培養(yǎng)廉潔的品格,即使是住在茅舍竹屋里,也會覺得很有情趣;安靜可以使人領(lǐng)悟人生的真諦,即使是鳥鳴花落,也都是天地造化的生緣。一生輕松快樂只是平庸的富者,經(jīng)過千難萬苦才能培養(yǎng)出杰出的人物。

 第三篇:滿抱春風(fēng)和氣,此心白日青天。

【原文】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fēng)和氣;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解釋】在憂愁煩悶的困境要瀟灑大度,這樣心里就會充滿春風(fēng)和暢之感;在希望渺茫的境地要博大開闊,那么心中就好像萬里晴空那樣透亮。

第四篇:心靜則明,品超斯遠(yuǎn)。

【原文】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yuǎn),云飛而不礙空。

【解釋】內(nèi)心靜則頭腦清,好像靜止的水面能夠映照事物一樣;品德高尚就能不為物所累,就像浮動的白云能夠隨意游蕩于天空。

第五篇:入幕則肝膽士,登座無焦?fàn)€人。

【原文】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解釋】凡是作為幕僚的人,都是能為自己盡忠盡節(jié)之人;凡是成為座上賓的人,都不是品行有缺失的人。

第六篇:問心無愧,收之桑榆。

【原文】夙夜所為,得毋抱慚于衾影;光陰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解釋】對每天的所作所為,一定要問心無愧;時光雖已流逝,但希望在晚年時有所成就。

第七篇:于世有濟,此生不虛。

【原文】但做里中不可少之人,便為于世有濟;必使身后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

【解釋】只要能做一個本地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對世人有所幫助;要使死后有能延續(xù)的事業(yè),才算沒有虛度一生。

第八篇:多文非時文,稱名非科名。

【原文】儒者多文為富,其文非時文也;君子疾名不稱,其名非科名也。

【解釋】學(xué)者以文章為財富,因為這些文章并不是應(yīng)時之作;君子所擔(dān)心的是名聲不好,這個名聲不是指科舉之名。  

第六卷:交友篇


第一篇:學(xué)朋友好處,行圣賢言語。

【原文】與朋友交游,須將他好處留心學(xué)來,方能受益;對圣賢言語,必要在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解釋】和朋友交往,必須把他的優(yōu)點學(xué)到手,這樣才能有所收益。對于古代圣賢所說的話,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去做,這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讀書。

第二篇: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立品行。

【原文】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解釋】如果去結(jié)交那些能夠使自己體面的朋友,就不如去結(jié)交一些有益于自己身心的朋友;教育子女去追求榮華,就不如教誨子女修身立德。

第三篇:交直道朋友,近耆德老成。

【原文】能結(jié)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親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解釋】結(jié)交為人正直的朋友,這樣的人也必定會有好多名聲;親近德高望重的人,這樣的人家中也必定常有好的事情。

第四篇:對知己無慚,求讀書有用。

【原文】人得一知己,須對知己而無慚;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解釋】為人如果能夠得到知己,一定要對他而不愧心;學(xué)者既然多讀詩書,應(yīng)該做到學(xué)以致用。

第五篇:益友規(guī)我之過,小人徇己之私。

【原文】何者為益友?凡事肯規(guī)我之過者是也。何者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解釋】什么樣的人可以算得上是益友?那些愿意規(guī)勸過錯的人就是益友。什么樣的人可以認(rèn)為是小人?任何事情都為自己打算的人就是小人。

第七卷:齊家篇

  第一篇:謀生不必富家,處事不必利己。

【原文】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nèi)外,勤修恒業(yè),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解釋】善于謀生的人,能使全家成員都勤奮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即使不刻意去追求富貴,家道也會安樂;擅長處事的人,只對事物的是非與否作出決定,然后訂立執(zhí)行方案,而不是先考慮到對自己是否有利才去執(zhí)行。

第二篇:積善有余慶,積財害無窮。

【原文】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芍e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yuǎn)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解釋】凡是做好事多的人家,必然給子孫留下許多的恩澤;而作惡事多的人家,必然會給子孫留下許多的禍害。所以可知多做好事,能為后代留些福氣,這樣才是為子孫做長遠(yuǎn)的打算。賢能而富有錢財,就會損害人的志向;愚笨而有許多金錢,就會增加人的過失。因此可知積攢財物給子孫,有著很大的害處。

第三篇:精明者敗家,樸實者培元。

【原文】打算精明,自謂得計,然敗祖父之家聲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解釋】凡事過于計較的人,盡管自以為得計,然而敗壞祖宗名聲的,必是這種人;處世忠厚純樸的人,雖然開始看不出他的突出之處,但是能使子孫發(fā)達(dá)興旺的,必是這種人。

第四篇:潑婦靜而鎮(zhèn)之,讒人淡而置之。

【原文】潑婦之啼笑怒罵,伎倆耍亦無多,唯靜而鎮(zhèn)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苦甚迫,茍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解釋】蠻橫的婦人大哭打鬧惡語傷人,手段無多,只要鎮(zhèn)定自若不去理會,她自然會停止。好說人短人長、非議他人的人,不斷挑起紛爭,其情形雖令人苦惱窘迫,但如采取淡然處之的態(tài)度,對造謠誹謗置之不理,不實言辭自然不再流傳。

第五篇:父兄以身率子,君子平氣待人。

【原文】父兄有善行,子弟學(xué)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xué)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無庸徒事嚴(yán)詞也。君子有過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人,不可稍形激切也。

【解釋】父兄好的行為,做子弟的學(xué)習(xí)這些好的行為,但卻學(xué)不上像;父兄一旦有不好的行為,那些子弟們喝如法炮制而且沒有不像的;由此可知,做父輩或兄長的人教誨子弟后輩,一定要先使自己行為正直為他們做好表率,不能僅僅只是說空話。君子處事,如果行為有過失,小人肯定會以此作為攻擊的借口;君子處事,即使行為沒有過失,小人也會因嫉妒之心更不能容忍。因此,君子與小人相處,一定要平心靜氣地待人,不能夠有激烈暴躁的舉動。

第六篇:富貴而需收斂,困窮有志振興。

【原文】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草春榮而冬枯,至于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解釋】荷花早晨綻開而在傍晚閉合,當(dāng)它到了不能閉合時,就要凋落了,富貴而不知道進行約束的人,要以此為借鑒。青草春天繁盛而冬天枯萎,當(dāng)它們?nèi)靠蔹S后,就到了又要發(fā)芽的時候,貧窮而有振興之志的人,也要借此自我激勵。

第七篇:須留讀書種子,莫忘稼穡艱辛。

【原文】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穡艱辛。

【解釋】即使家境貧寒,也要讓子孫讀書識字;雖然已大富大貴,也不能忘記耕作的艱辛。

第八篇:人生不可安閑,日用必須簡省。

【原文】人生不可安閑,有恒業(yè),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

【解釋】人生于世不能滿足于安逸清閑,有了固定的事業(yè),才能使浮躁的心思穩(wěn)定下來;日常消費必須節(jié)省,只要杜絕奢侈的苗頭,就能表現(xiàn)出勤儉的美德。

第九篇:處變熟思慎處,家釁忍讓曲全。

【原文】凡事物突來,必熟思慎處,恐貽后悔;不幸家庭釁起,須忍讓曲全,勿失舊歡。

【解釋】遇到突如其來的情況,一定要深思熟慮再慎重處理,以免過后懊悔;如果家庭中不幸發(fā)生糾紛,一定要以忍讓之心對待,不要因此而失去過去的和諧。

第十篇:念祖考創(chuàng)家基,為子孫計長久。

【原文】念祖考創(chuàng)家基,不知櫛風(fēng)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飴后世;為子孫計長久,除卻讀書耕田,恐別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fù)先人。

【解釋】考慮到祖先多創(chuàng)建的家業(yè),不知經(jīng)過多少風(fēng)雨,經(jīng)受多少艱難,才能豐衣足食,將家業(yè)傳給后人;要為子孫做長久考慮,除了讀書種田,恐怕沒有別的生活之路,總是希望自己保持勤儉的本色,不會辜負(fù)先人的勞動成果。

第十一篇:齊家先修身,讀書在明理。

【原文】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解釋】治家先要修身養(yǎng)性,言行不能不慎;讀書之目的在于通曉事理,見識不能不高人一籌。

第八卷:教子篇

第一篇:教小兒宜嚴(yán),待小人宜敬。

【原文】教小兒宜嚴(yán),嚴(yán)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解邪心。

【解釋】對幼兒的教育應(yīng)當(dāng)嚴(yán)格,因為態(tài)度嚴(yán)格可以消除孩子心中的浮躁;對小人應(yīng)當(dāng)采取尊重的態(tài)度,因為態(tài)度尊重可以化解小人心中的邪惡。

第二篇:教子弟于幼時,檢身心于平日。

【原文】教子弟于幼時,便當(dāng)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于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解釋】當(dāng)子弟幼小時就要開始教導(dǎo),以使他們具有正直豁達(dá)、光明磊落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常對自己進行反省,不能沒有憂患意識和自我磨練的功夫。

第三篇:德足以感人,財足以累己。

【原文】每見待人子弟嚴(yán)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轉(zhuǎn)為上達(dá),則父兄之培植所關(guān)也。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xué)業(yè)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dāng)大權(quán),其感憂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解釋】常見對子孫十分嚴(yán)格,反而容易使他們品德優(yōu)良;而對待子孫姑息遷就,反而會使他們道德敗壞,這是與父兄的教育所分不開的。也曾看見子孫聰明,忽然品性低下;天資愚笨,反而具有良好的品性,這也是與父兄的教導(dǎo)分不開的。人的品行不高,就是因為看不透一個利字;人的學(xué)問沒有長進,就是因為拋不開一個懶字??梢娙说钠返伦阋愿谢?,而當(dāng)品行良好,為人又有很大的影響時,這種感化尤其有效;錢財多便會拖累人,而擁有很多錢財又身處亂世之中,這種拖累尤其嚴(yán)重。

第四篇:偷安不可縱容,謀利哪能專教。

【原文】縱容子孫偷安,其后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后必至爭貲財而傷骨肉。

【解釋】容忍子孫沉溺于眼前的安樂,就會使他們在以后沉迷于酒色而敗壞門庭;潛心教導(dǎo)子孫去謀取錢財,以后就會使他們因爭奪財產(chǎn)而影響骨肉之情。

第五篇:醇潛子弟,悠久人家。

【原文】謹(jǐn)守父兄教條,沉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悠久人家。

【解釋】謹(jǐn)慎地遵循父兄的教導(dǎo),辦事誠實謙恭,就算得上忠厚子弟;不隨意改變祖宗的治家之法,忠厚勤儉,定能使家道長久不衰。

第六篇:有才何可自矜,為學(xué)豈容自足。

【原文】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克自矜;觀顏子之若無若虛,為學(xué)豈容自足。門戶之衰,總由于子孫之驕惰;風(fēng)俗之壞,多起于富貴之奢淫。

【解釋】即使是周公都不因自己的才德而有驕傲之心,所以,有才能的人有什么資格驕傲自大呢?即使是顏淵都保持著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所以做學(xué)問怎么能夠自我滿足呢?家族的衰敗,總是因為子孫的驕傲懶惰所致;世風(fēng)的敗壞,多是因為奢侈浮華所致。

第七篇:使鄉(xiāng)黨無怨言,教子孫習(xí)恒業(yè)。

【原文】與其使鄉(xiāng)黨有譽言,不如令鄉(xiāng)黨無怨言;與其為子孫謀產(chǎn)業(yè),不如教子孫習(xí)恒業(yè)。

【解釋】與其希望得到鄉(xiāng)鄰們的贊揚,不如使鄉(xiāng)鄰們對自己并無怨言;與其為子孫謀取產(chǎn)業(yè),不如讓子孫從事能夠長久謀生的事業(yè)。

第八篇:讀書便是享福,教子便是創(chuàng)家。

【原文】何謂享福之人,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chuàng)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解釋】什么樣的人可以算得上是享福之人?就是那些會讀書的人;什么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創(chuàng)業(yè)之人?就是那些會教育子女的人。

第九篇:教易入則勞之,教難行則養(yǎng)之。

【原文】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愛之能勿勞乎),勿溺愛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xí)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yǎng)之(中也養(yǎng)不中,才也養(yǎng)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解釋】當(dāng)子女、弟子的天性還保持純真時,進行教導(dǎo)是比較容易的,那么應(yīng)該按照孔子“愛之能勿勞乎”的方法去管教他,不要因過分寵愛而使其滋長不受約束之習(xí)氣;如果子女、弟子已經(jīng)沾染了壞習(xí)慣,則對他們的教導(dǎo)難以奏效,那么應(yīng)該按照孟子“中也養(yǎng)不中,才也養(yǎng)不才”的方法去進行管教,不要輕易放棄而使他們喪失了改過的機會。

第九卷:知人篇

第一篇:敦古樸之君子,講名節(jié)之大人。

【原文】風(fēng)俗日趨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jié)之大人,光爭日月。

【解釋】社會風(fēng)氣日漸奢侈放縱,怎樣才能出現(xiàn)有古人風(fēng)范的君子,來改變這種江河日下的局面;世人廉恥之心已漸漸喪盡,怎樣才能出現(xiàn)講究名節(jié)的偉大人物,來喚醒世人廉恥之心,其功德能與日月爭輝。

第二篇:常人可再興,大家難復(fù)振。

【原文】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于警勵也。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復(fù)振,勢成于因循也。

【解釋】普通人突然遭遇禍患,可以肯定他還能重新振作,這是因為他內(nèi)心受到警策、自我激勵的緣故;大家庭漸漸衰敗,就很難指望它還能東山再起,這是因為已經(jīng)陷入惡性循環(huán),頹勢不可挽回了。

第三篇:義士舍得錢,忠臣舍得命。

【原文】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舍不得錢,不能為義士,舍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解釋】讀了《論語·子路篇》公子荊一章,才知道它能讓富有的人效法;讀了《論語·季氏篇》齊景公一章,才知道窮人自己能奮發(fā)興旺。舍不得金錢,就不可能成為義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為忠臣。

 第四篇:以名教為樂,以悲憫為心。

【原文】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遠(yuǎn)之逾閑;圣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解釋】君子應(yīng)該以研究圣賢之教為樂,哪能像嵇康阮籍那樣不守規(guī)范;圣人抱有悲天憫人的胸襟,不能像長沮桀溺那樣逃避塵世。

第五篇:飽暖豈足有為,饑寒乃能任事。

【原文】飽暖人所共羨,然使享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饑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解釋】人人都希望能過著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然而這樣會使人的精神松懈變得懶惰,又怎么能有所作為呢?人人都不愿意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然而在生活中感受些饑寒交迫,才會精神抖擻、志氣堅強,這樣才能承擔(dān)重任。

第六篇:勢利百般皆假,虛浮一世無成。

【原文】勢利人裝腔做調(diào),都只在體面上鋪張,可知其百為皆假;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內(nèi)打算,定卜其一事無成。

【解釋】看重財產(chǎn)地位的人裝腔作勢,做的都是表面文章,由此可知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虛偽的;輕率浮躁的人忽東忽西,心中沒有既定的目標(biāo),可以說這樣的人做什么事都無法成功。

第七篇:一望而可知,不必推五行。

【原文】和為祥氣,驕為衰氣,相人者不難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惡是兇星,推命者豈必因五行而定。

【解釋】平和就是祥瑞之氣,驕傲就是衰敗之氣,所以會相面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為善就是吉星,作惡就是兇星,所以那些算命的人根本不必按照什么陰陽五行去判斷吉兇。

第八篇:仗秤心斗膽,有鐵面銅頭。

【原文】成大事功,全仗著秤心斗膽;有真氣節(jié),才算得鐵面銅頭。

【解釋】能夠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憑借著辦事公正和卓越的膽識;真正有氣節(jié)的人,才能夠具有鐵面無私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第九篇:須無執(zhí)滯心,要做本分人。

【原文】無執(zhí)滯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氣,便非本色人。

【解釋】性格不固執(zhí)滯慢,才算得上通達(dá)事理的人;處世矯揉造作,就不能說是樸實本分的人。

第十篇:有德足傳,不在能言。

【原文】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解釋】為人之所以能夠留下好的名聲,在于他有崇高的品德,而不在于他是否擁有王權(quán)皇位;人們之所以相信一個人,是要看他能否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而不是相信他的如簧之舌,蒙騙大眾。

 第十一篇:精勤可企而及,鎮(zhèn)定非學(xué)而能。

 【原文】陶侃動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謝安圍棋別墅,其鎮(zhèn)定非學(xué)而能也。

 【解釋】晉代的陶侃閑居廣州時,每天要搬磚入室,借此磨練意志,這種勤勉的態(tài)度令人尊敬,易于效仿;晉代的謝安當(dāng)喜訊傳來時,依然與朋友從容下棋,這種鎮(zhèn)定的態(tài)度,就不是隨便學(xué)得來的。

第十二篇:無才尚可立功,無識必至僨事

【原文】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一也;忠實而無識,必致僨事,意見多偏也。

【解釋】如果為人忠厚老實但缺少才能,還有可能建立功業(yè),這是因為他的心志專一之故;如果為人忠厚老實但缺少知識,則必然會導(dǎo)致事業(yè)失敗,這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經(jīng)常有失偏頗之故。

第十三篇:迂拙不失正直,虛浮難為高華。

【原文】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高或入于虛,華或入于浮,而虛浮之士究難指為高華。

【解釋】為人過于剛正就會顯得迂腐,為人過于直率就會顯得笨拙,所以迂腐笨拙之人可以算得上是正直的人。追求高遠(yuǎn)容易陷入虛無,追求華麗容易流于浮淺,然而那些好高鶩遠(yuǎn)的虛浮之人卻怎么樣也算不上是有才華的人。

第十四篇:循矩度須精神,守章程知權(quán)變。

【原文】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quán)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解釋】如果為人循規(guī)蹈矩,而沒有自己的主見,那只是戲臺上受人控制的玩偶;如果處事只是循章辦理,卻不知道靈活變通,那只是依樣畫葫蘆進行模仿。

第十五篇:在細(xì)微處留心,從德義中立腳

【原文】郭林宗為人倫之鑒,多在細(xì)微處留心;王彥方化鄉(xiāng)里之風(fēng),是從德義中立腳。

【解釋】郭林宗多在細(xì)微之處留心觀察,以鑒別為人的品行;王彥方以道義感化鄉(xiāng)鄰,來扭轉(zhuǎn)不良民風(fēng)。

第十六篇:有不可及之志,無不忍言之心。

【原文】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無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解釋】立下難以實現(xiàn)的志向,就必定會建立與眾不同的功勞;有不忍指出別人錯誤的想法,就必定會有因此而招致的禍患。

第十七篇:無財非貧,無德乃孤。

【原文】無財非貧,無學(xué)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

【解釋】沒有財產(chǎn)不算貧窮,沒有學(xué)問才是真的貧窮;沒有地位不算卑賤,沒有廉恥才是真的卑賤;活的不長不算短命,身活百歲而沒有值得稱道之事才是真的短命;沒有子女不算孤獨,沒有道德才是真的孤獨。

第十八篇:有為不輕為,好事非曉事。

【原文】古今有為之士,皆不輕為之士;鄉(xiāng)黨好事之人,必非曉事之人。

【解釋】古往今來的有為之士,均不會草率行事;鄰里中的好事之徒,必定不是通曉事理的人。

第十九篇:執(zhí)拗不可謀事,機趣始可言文。

【原文】性情執(zhí)拗之人,不可與謀事也;機趣流通之士,始可與言文也。

【解釋】對固執(zhí)偏激的人,不能和他共謀大事;與有激情活潑的人,才能和他談?wù)撐恼碌男睢?/font>

第二十篇:有守有猷有為,立言立功立德。

【原文】有守雖無所展布,而其節(jié)不撓,故與有猷有為而并重;立言即未經(jīng)起行,而于人有益,故與立功立德而并傳。

【解釋】有良好的品行即使沒有展示,而其氣節(jié)也不會低下,所以有守與有猷、有為一樣都很重要;創(chuàng)立學(xué)說雖然沒有通過行動來加以表現(xiàn),然而對他人有所裨益,因此立言與立功、立德一樣均被傳頌。

第二十一篇:知人先知己,論古需論己。

【原文】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需論己。

【解釋】對所做的事是對是錯,連自己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夠知道別人的對錯呢?對古人過去的得失,暫且不作評論,但要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二十二篇:長者存心方便,能人慮事精詳。

【原文】濟世非乏貲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解釋】雖然沒有足夠的財物幫助他人,但只要存有與人方便的心意,就稱得上是受人尊敬的長者;雖然天資不是特別聰明,但只要把事情考慮周詳,就算得上是能力很強的人。

第二十三篇:君子尚義,小人趨利。

【原文】義之中有利,而尚義之君子,初非計及于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趨利之小人,并不愿其為害也。

【解釋】道義中也含有利益,而崇尚道義的君子,最初并沒有考慮到利益因素;利益中也含有禍害的因素,而那些追逐名利的小人,并不希望禍害變成現(xiàn)實。

第十卷:論世篇

第一篇:會說可殺身,財多能喪命。

【原文】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話而殺身;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解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口才非凡,但戰(zhàn)國的蘇秦就是因為能說會道而招來殺身之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廣積財富,然而晉代的石崇就是因為財富太多而喪失了性命。

第二篇:權(quán)勢做威福,奸邪起風(fēng)波。

【原文】權(quán)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云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fēng)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解釋】玩弄權(quán)勢之人,即使是對至親也會頤指氣使,誰知權(quán)勢就像浮云般常常杳然而去,很快就能見到其消亡;奸邪陰毒之人,就是無事也會惹出事端,哪里知道鬼神有靈,不會聽任其顛倒是非。

第三篇:人心足恃,天道好還。

【原文】伍子胥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解釋】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申包胥則發(fā)誓解除楚國的危難,終于使楚國保全而不致滅亡,由此可見,人下了決心要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能辦到。秦始皇滅東周時,劉邦出生,梁武帝滅南齊時,侯景歸降,由此可知,循環(huán)往復(fù)的規(guī)律確實存在。

第四篇:忠孝有愚,仁義藏奸。

【原文】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行,不無奸惡人藏其內(nèi)。

【解釋】有些忠誠之舉有其愚蠢的一面,有些孝道之舉也有其愚蠢的一面,由此可見,忠心孝行,不是那些所謂的聰明人所能得來的;同樣,有些仁慈之舉有其虛偽的一面,有些義氣之舉也有其虛偽的一面,由此可知,仁慈義氣,也會被那些真正的惡人所利用。

第五篇:財不患不得,祿不患不來。

【原文】財不患其不得,患財?shù)枚荒苌朴闷湄?;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解釋】不要擔(dān)心得不到錢財,而是要擔(dān)心得到錢財后不能好好地使用;不要擔(dān)心得不到官位,而是要擔(dān)心有了官位而愧對其職責(zé)和奉祿。

    第六篇:君子如神,小人像鬼。

【原文】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處世,盡設(shè)機關(guān),而鄉(xiāng)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解釋】君子為人處世的準(zhǔn)則,是忠誠信實,所以連婦女兒童都對他視若神明,因此君子高興被稱為君子;小人處事待人,用盡機關(guān),使鄰里像逃避惡鬼似的逃避他,所以小人費盡心機仍然是個小人。

第七篇:慳吝遭奇禍,精明見大兇。

【原文】奢侈足以敗家,慳吝亦足以敗家。奢侈之?dāng)〖?,猶出常情;而慳吝之?dāng)〖遥卦馄娴?。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見大兇。

【解釋】奢侈揮霍的行為能夠敗壞家業(yè),吝嗇小氣的行為也能夠敗壞家業(yè)。奢侈揮霍敗壞家業(yè),還符合一般的常情;而吝嗇小氣的行為敗壞家業(yè),一定會遭受意外之禍。愚蠢笨拙成不了事,精明過分也同樣成不了事。由于愚笨而造成事情失敗,還只是小的過失;而因為精明而壞事,一定會出現(xiàn)大的禍患。

第八篇:種田人不從市,讀書人不事訟。

【原文】種田人,改習(xí)塵市生涯,定為敗路;讀書人,干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解釋】種田的人改做生意,就是走上了必敗之路;讀書人參與訴訟的事情,品格便會日趨卑下。

第九篇:富貴易生禍端,衣祿原有定數(shù)。

【原文】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shù) ,必切儉簡省,乃可久延。

【解釋】富貴易生禍源,因此一定要忠誠謙遜,才會避免大禍發(fā)生;福祿總有限期,必須儉樸節(jié)省,才能使福祿得以持久。

第十篇:忠厚顛撲不破,冷淡趣味彌長。

【原文】世風(fēng)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末俗以繁華相尚,終覺冷淡處趣味彌長。

【解釋】盡管世俗的風(fēng)氣日趨狡詐多端,但畢竟為人忠厚者能夠立于不敗之地;雖然近來的習(xí)俗日趨奢侈浮華,不過還是寂靜平常的日子更耐人尋味。

第十一篇:要可傳諸后世,不能瞞過史官。

【原文】謾夸富貴顯榮,功德文章,要可傳諸后世;任教聲名煊赫,人品心術(shù),不能瞞過史官。

【解釋】肆意浮夸富貴榮耀,唯有政績文章,才可能流芳百世;任憑人的聲名如何顯赫,他的為人品性照樣會被史官載入史冊。

 第十二篇:務(wù)本業(yè)境常安,當(dāng)大任心良苦。

【原文】世之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可知務(wù)本業(yè)者,其境常安;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廊廟憂;可知當(dāng)大任者,其心良苦。

【解釋】談起快樂的事,世人都說讀書算一件,種田也算一件;可見從事它們的人,其心境常樂。談起憂愁的事,古人必然會說要為天下百姓擔(dān)憂,要為朝綱政事?lián)鷳n;可知承擔(dān)大任的人,其用心良苦。

 第十三篇:事業(yè)之高卑,門祚之久暫。

 【原文】觀規(guī)模之大小,可以知事業(yè)至高卑;察德澤之淺深,可以知門祚之久暫。

        【解釋】看規(guī)模的大小,就可以知道事業(yè)宏大與否;看德行的深淺,就可以知道家運綿延與否。

 第十四篇:惕則無咎,亢則有悔。

【原文】小心謹(jǐn)慎者,必善其后,惕則無咎也;高自位置者,難保其終,亢則有悔也。

【解釋】一個小心謹(jǐn)慎的人,處事必會善終,時刻警惕就不會犯下過錯;不以才干身居高位的人,難以保持地位的長久,才干不足而身處高位終會后悔。

  第十五篇:耕讀之本原,衣食之實用。

【原文】耕所以養(yǎng)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謀富貴矣。衣取其蔽體,食取其充饑,此衣食之實用也,而時人乃籍以逞豪奢矣。

【解釋】種田是為了維持生命,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這就是種田讀書的本源,而后來的人卻借耕田讀書謀取富貴。衣服是為了遮擋身體,食物是為了裹腹充饑,這就是衣物食品的價值,而現(xiàn)在的人卻借此作為夸耀財富的手段。

第十一卷:待人篇


第一篇:信是立身之本,恕為接物之要。

【原文】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解釋】信這個字可以說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所以做人不能沒有信用,恕這個字是待人接物的訣竅,所以在交往中應(yīng)該終身奉行。

第二篇:鄉(xiāng)愿假面孔,鄙夫俗心腸。

【原文】孔子何以惡鄉(xiāng)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解釋】孔子為什么厭惡偽君子呢?只因為他看上去忠厚廉潔,而實際卻帶著偽裝的假面具;孔子為什么厭棄鄙夫呢?只因為他把得失都看得太重,是個處處算計的鄙俗之人。

第三篇:不無故殺生 不責(zé)人無過。

【原文】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責(zé)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解釋】君王雖不會讓人去放生,但也不會無故地殺害生靈,這樣可以表示對生命的愛惜;圣賢不會要求人不犯錯誤,但會用各種方法幫助人們改正錯誤,使得人心可以由惡轉(zhuǎn)善。

第四篇:救人坑坎中,脫身牢籠外。

【原文】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解釋】肯去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人,便是活菩薩;能夠擺脫世俗束縛的人,便為大英雄。

第五篇:長者待人之道,君子修己之功。

【原文】見人善行,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解釋】看到別人做好事,就多加稱贊;看到他人有過失,則用多種方法加以提醒,這是作為長者的處事方法。聽到別人稱贊自己的話,就要更加努力;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話,就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行為,這是君子修身的功夫。

第六篇:遠(yuǎn)怨之道,取敗之由。

【原文】但責(zé)己,不責(zé)人,此遠(yuǎn)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解釋】出了問題要責(zé)備自己,而不要責(zé)備他人,這是不使自己招致怨恨的方法;遇到問題只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相信別人,這是導(dǎo)致失敗的原因。

第七篇:化人之事,勸善之方。

【原文】為鄉(xiāng)鄰解紛爭,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為世俗談因果,使知報應(yīng)不爽,亦勸善之方也。

【解釋】排解相鄰的糾紛,使他們和好如初,就是感化他人的善事;為世人講透因果報應(yīng),使他們善惡有報,就是勸人從善的良方

第八篇:患我不肯濟人,使人不忍欺我。

【原文】但患我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解釋】只擔(dān)心自己不愿去接濟他人,而不擔(dān)心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接濟他人;要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要使他人不敢欺侮我。

第九篇:待人不可薄,勢力不可恃。

【原文】薄族者,必?zé)o好兒孫;薄師者,必?zé)o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敵手;恃勢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解釋】對親戚冷淡的人,一定不會有品行好的子孫;不尊重師長的人,一定不會有好的學(xué)生,對這種情況不是見得很多嗎?以力欺人的人,必會遇到比他力氣更大的人:以勢欺人的人,也會忽然遇上權(quán)勢比他大的對頭,這種情況是人所料不及的。

  第十篇:以直道教人,以誠心待人。

【原文】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歷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解釋】以正確的道理去教育人,即使別人不聽從,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切記不要委曲求全;以誠懇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即使別人當(dāng)時并不領(lǐng)情,但時間長了最終也會明白,無需急于自我表白。

第十一篇:讓字為善,敬字立身。

【原文】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解釋】做善事沒有止境,只要從讓字做起,那么每人都可以行善;處世之道非常之多,只要從敬字做起,那么,遇事都能夠理順。

 第十二篇:嘗體他情,感報他恩。

【原文】家之長幼,皆倚賴于我,我亦嘗體其情否也?士之衣食,皆取資于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解釋】家中老小都依靠我生活,我是否也體會得到他們的心情呢?讀書人的衣食全憑他人供養(yǎng),這些人是否也從讀書人那里得過好處呢?

 第十三篇:不幸勢家翁姑,難處富兒師友

【原文】最不幸者,為勢家女作翁姑;最難處者,為富家兒作師友。

【解釋】最不幸的事,莫過于做權(quán)勢人家女兒的公婆。最難以相處的,就是做富有人家子弟的教師和朋友。

第十四篇:待人宜寬,行禮宜厚。

【原文】待人宜寬,惟待子孫不可寬;行禮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解釋】待人應(yīng)該寬容,但是待子孫卻不能寬松;禮儀之事應(yīng)該隆重,但是舉辦婚事不宜鋪張。

       第十二卷:處世篇


 第一篇:名利濫得為禍,困窮忍耐回甘。

【原文】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guān)機巧;學(xué)業(yè)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解釋】得到不應(yīng)有的名聲利益,這些福分終究會成為災(zāi)禍;如果能忍受最難忍受的困苦,就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zhì)高低,在于其是否忠厚守信,并不在于是否會使手段;學(xué)業(yè)精深的人,并不是看他的文章美妙與否,而要看他是否品德高尚。

 第二篇:處事論是非,立言貴平正。

【原文】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解釋】大丈夫處理事情,以對錯而論,并不考慮這樣做給自己帶來的禍福;讀書人撰寫文章時,貴在公平正直,更可貴的是言簡意賅。

 第三篇:守身不敢妄為,創(chuàng)業(yè)還須深慮。

【原文】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于父母;創(chuàng)業(yè)還須深慮,恐貽害于子孫。

【解釋】謹(jǐn)守言行而不敢胡作非為,是因為害怕自己的行為會使父母蒙受羞恥;創(chuàng)業(yè)之時要權(quán)衡利弊認(rèn)真思考,以免由于錯誤決定而貽害子孫。

第四篇:處事但求過得去,立業(yè)總要做得來。

【原文】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yè)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解釋】為人處事以什么為標(biāo)準(zhǔn)呢,只要問心無愧就行;創(chuàng)立事業(yè)不論大小,一定要根據(jù)實際能力來進行。

第五篇:一言足以招禍,一行足以玷身。

【原文】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微躬若壁,惟恐有瑕疵也。

【解釋】一句話不慎就有可能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講話守口如瓶,惟恐因之招來禍患;一件事不謹(jǐn)慎會使清白受到玷污,所以古人行事十分謹(jǐn)慎小心,以保持自身潔如白玉,惟恐做錯了事而給自己留下終生遺憾。

第六篇:持身貴嚴(yán),處世貴謙。

 【原文】嚴(yán)近乎矜,然嚴(yán)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yán),而不可矜。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解釋】嚴(yán)肅貌似傲慢而實不是,嚴(yán)肅是正直之氣,而傲慢卻是乖僻之氣;所以嚴(yán)肅莊重是可貴的,但不能夠表現(xiàn)出傲慢。謙虛貌似諂媚而實不是,因為謙虛是心中充實而不自滿的表現(xiàn),而諂媚是有意迎合討好的做法;所以為人處事貴在謙虛,而不能諂媚。

第七篇:處橫逆之方,守貧窮之法。

【原文】顏子之不較,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解釋】當(dāng)遭受到他人無理冒犯時,顏淵不與之計較,孟子則常會自省,這就是圣賢應(yīng)付橫逆的方法;當(dāng)自己身陷貧窮困苦時,子貢不向人獻(xiàn)媚,原思則彈琴取樂,這就是圣賢面對貧窮的方法。

       第八篇:要行善濟人,勿逞奸謀事。

【原文】行善濟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逞奸謀事,事難必其穩(wěn)便,可惜他徒自壞心。

【解釋】做善事幫助他人,不僅別人會得到平安,就是自己也會感到很愉快滿意;用奸邪的手段去做事,不一定能得逞,而且損害這個人的心性。

第九篇:自足于命運,自慚于學(xué)問。

【原文】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業(yè)勝于我,某人學(xué)問勝于我,則可以自慚矣。

【解釋】常想一想某人的處境不如我,某人的命運不如我,就應(yīng)該感到滿足了;常想一想某人的品行超過了我,某人的學(xué)問超過了我,就應(yīng)該感到慚愧了。

第十篇:全靠心作主,留個名傳世。

【原文】耳目口鼻,皆無知識之輩,全靠著心作主人;身體發(fā)膚,總有毀壞之時,要留個名稱后世。

【解釋】耳目口鼻,都是不能思維的器官,都依靠頭腦來指揮它們;身體發(fā)膚,隨著人的死亡就會腐朽,因此要留個好名聲千古流芳。

第十一篇:發(fā)達(dá)靠下功夫,福壽要積陰德。

【原文】發(fā)達(dá)雖命定,亦由肯做功夫;福壽雖天生,還是多集陰德。

【解釋】人生的飛黃騰達(dá)雖然是命中注定的,也是經(jīng)過人的努力才得以實現(xiàn)的;人的福氣壽命雖然認(rèn)為是天生的,也還是要多做善事積些陰德。

第十二篇:多記先圣格言,閑看他人行事。

【原文】多記先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閑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guī)箴。

【解釋】多記些前賢所說的格言,心中才會有主見;觀察他人做事的得失,眼前所看到的就是借鑒。

第十三篇:守分何等清閑,盈泰總須忍讓。

【原文】守分安貧,何等清閑,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解釋】如果能夠安然地對待貧困的處境,那是多么清閑自在,而有些好生事端的人,偏要刻意追求富貴而自尋煩惱;當(dāng)事業(yè)發(fā)達(dá)時,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凡事應(yīng)該注意忍讓,如果自恃強大為所欲為,實際上就是走向自我滅亡。

第十四篇:不忘艱難之境,不存僥幸之心。

【原文】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世雖有僥幸之事,斷不可存僥幸之心。

【解釋】即使在人生中還沒有遇到艱難困苦,也不能認(rèn)為將來就會一帆風(fēng)順;在事業(yè)上雖然有僥幸成功的例子,但對待事物切不可存在著僥幸成功的想法。

第十五篇:聰明勿使外散,耕讀何妨兼營。

【原文】聰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纊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耕讀何妨兼營,古人有出而負(fù)耒、入而橫經(jīng)者矣。

【解釋】聰明不要過于外露,古代有用棉堵住耳朵、用帽飾擋住眼睛來掩飾聰明的人;耕田讀書不妨兼顧,古時有人白天出去耕種、晚上回家閱讀經(jīng)典著作。

第十六篇:不可妄行欺詐,何能獨享安閑。

【原文】天下無憨人,豈可妄行欺詐;世上皆苦人,何能獨享安閑。

【解釋】天底下沒有真正愚蠢的人,怎么能夠肆意妄為地去欺騙他人?世上的人都在經(jīng)歷著生活中的苦難,怎么可能獨自享受安閑?

第十七篇:退一步容易處,松一著不能成。

【原文】事當(dāng)難處之時,只讓退一步,便容易處矣;功到將成之候,若放松一著,便不能成矣。

【解釋】當(dāng)事情難以處理時,只要能后退一步,那么它就容易處理了;當(dāng)事業(yè)就要成功時,如果放棄一著,就無法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十八篇:讀書積德,事長親賢。

【原文】富不肯讀書,貴不肯積德,錯過可惜也;少不肯事長,愚不肯親賢,不祥莫大焉。

【解釋】變富后就不愿讀書,做了官就不愿積德,錯過這些讀書和積德的機會令人惋惜;年輕人不愿意尊敬供奉老年人,愚昧者不愿意接近賢能者,沒有什么比這種做法更加不祥的!

第十九篇:身體力行,集思廣益。

【原文】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體力行,方能有濟;凡事不可執(zhí)于己,必集思廣益,乃罔后艱。

【解釋】不要任何事情都依靠別人去做,必須做到身體力行,這樣對自己才會有益處;對任何事情都不要固執(zhí)己見,必須做到集思廣益,以避免給今后帶來困難。

第二十篇:無荒乃成業(yè),有玷未見榮。

【原文】耕讀固是良謀,必工課無荒,乃能成其業(yè);仕宦雖稱顯貴,若官箴有玷,亦未見其容。

【解釋】耕作讀書雖然是好的謀生之道,但是必須做到耕作學(xué)習(xí)兩不誤,才能有所成就。入仕為官雖然名聲顯赫,但是如果沒有恪盡職守而玷污準(zhǔn)則,那么做官也不見得是什么值得榮耀的事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