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它在古芝轟鳴的時候,40千米外的西貢也在顫抖!”1968年1月,面對北越人民軍和南越游擊隊(越共)聯(lián)合發(fā)起的“春節(jié)攻勢”,美軍及其仆從南越軍隊匆忙組織抵抗。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西貢-古芝戰(zhàn)區(qū),美軍動用神秘的M107型175毫米自行加農炮,猛烈炮擊聚集著越共最高指揮機關――B-3前線司令部的古芝鎮(zhèn),其兇猛的炮火與巨大的威力,讓時任侵越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發(fā)出上述感慨。
研制背景
二戰(zhàn)結束后不久,美國陸軍對自行火炮在戰(zhàn)場上的巨大作用認識深刻,因此很快裝備了N44、N52等戰(zhàn)后第一代自行火炮。但這些火炮大都脫胎于二戰(zhàn)期間普遍使用的同口徑牽引式火炮,無論從外觀還是性能上,都處于較粗糙的階段,存在諸多問題。以最典型的M44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為例,它的底盤采用M41輕型坦克的底盤,又高又重,炮塔也和二戰(zhàn)時的M7自行榴彈炮一樣,仍為敞開式,防護方面存在重大隱患。由于M41坦克底盤使用汽油機,M44自行火炮的最大公路行程只有可憐的122千米。此外,這些火炮重量普遍偏大,很難空運,進入戰(zhàn)斗和撤出戰(zhàn)斗時間也較長,無法滿足美國陸軍更新的需求。
為此,美國陸軍于1956年批準一系列新型自行火炮的可行性研究,其中包括155毫米、175毫米和203毫米三種口徑,加上1954年開始研究的105毫米自行榴彈炮,美軍打算用這四種口徑火炮形成師以上部隊的支援火炮體系。按照設想,105毫米炮作為近距離直接支援的主力;155毫米炮任務較多,既承擔一部分直接火力支援的任務,還要干一些火力壓制、反炮兵等工作:203毫米炮作為批量裝備陸軍的最大口徑自行火炮,負責重點打擊和縱深火力壓制的任務。最特殊的就是175毫米炮,因為前面三種炮雖然口徑不一,但分類都是榴彈炮,而175毫米炮卻被分類為加農炮。
20世紀50~60年代的地面野戰(zhàn)火炮分類中,加農炮和榴彈炮還是區(qū)別比較明顯的,一般以身管長度作為主要依據(jù),身管長超過40倍口徑的叫加農炮,低于這個長度的定義為榴彈炮。按照基本物理常識,一般來說,火炮身管越長,射程也會越遠,因此175毫米加農炮的定位就很清楚了:它就是用來進行遠程攻擊的。
1957年,美國太平洋汽車與鑄造公司提交一份關于新系列自行火炮的設計方案,隨后簽訂一項設計、發(fā)展和制造三種共六門樣炮的合同,即兩門175毫米自行加農炮、三門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和一門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經過一番競爭,最終太平洋公司拿到兩種火炮的訂單,175毫米和203毫米炮。
有趣的是,這一階段定型的四種火炮最終軍用編號分別是:M107型175毫米自行加農炮、M108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M109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四個數(shù)字連在一起,從這里不難看出美國陸軍整合炮兵力量的決心。性能出眾
1958年,首門175毫米樣炮(研制編號為T-235)開始測試。這一階段用的底盤仍安裝汽油機,直到次年才改成柴油機,換了發(fā)動機的樣炮編號改為T-235EI。測試持續(xù)到1961年初才告完成,3月美軍正式接收,將其定型為M107。
M107自行加農炮的性能在當時可謂出類拔萃,其最大亮點無疑是那門175毫米炮。該炮的軍用編號為M113,身管長10.7米(即61倍口徑)。即便是50年后的今天,最流行的遠射程155毫米炮的身管長度也不過是8.06米(52倍口徑)而已。超長身管帶來的是超遠射程,32.7千米的最大射程在很長時間里都是西方地面炮兵之冠。后來以色列人也為M107炮開發(fā)出一種增程彈,射程甚至達到40千米。M107基本型配備兩種榴彈,彈丸重57.1~66.8千克,比155毫米炮彈重了25%以上,因而威力也更大。由于炮彈初速高、威力大、射程遠,即使沒有直接命中敵人坦克,近失彈也足以將坦克掀翻。
M107另一亮點是用柴油機完全取代汽油機。二戰(zhàn)及戰(zhàn)后初期,汽油機一直是美軍裝甲車輛的首選動力,但安全性差、耗油率高等缺點已在戰(zhàn)爭中暴露無遺,用更出色的柴油機取代是大勢所趨。更換發(fā)動機后,M107在機動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最大行程―躍增至725千米,比M44自行火炮提高5倍多。炮車最大時速56千米,小時,最大爬坡度31°,最大涉水深1.1米。整個看來,M107機動性還是很不錯的。在越南戰(zhàn)場上,美軍的M1107炮車能較好地通過溫熱地帶和鄉(xiāng)間小路、小溪等,受到美國大兵的好評。同時,由于柴油燃點較高、揮發(fā)性弱,被擊中后不容易發(fā)生爆炸,車輛生存力也提高了不少。
為滿足空運需求,M107在設計時對重量有著較嚴格的限制,最終控制在25噸級的水平。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M107在性能上也作出不少妥協(xié)和犧牲,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由于火炮尺寸太大、后坐距離太長,就干脆沒有炮塔,175毫米加農炮直接架在底盤上,因此有些嚴格考據(jù)定義的人認為,M107不應叫自行火炮,稱“自行炮架”更恰當一些。
這一妥協(xié)帶來諸多不利后果。首先是炮班成員必須在敞開的車體上操作火炮,沒有任何防護,核生化防護能力就更甭提了。其次,待發(fā)射的炮彈沒地方放,偌大一部自行火炮,車上自帶炮彈只有區(qū)區(qū)兩發(fā)!兩發(fā)炮彈打起仗來當然不夠用,于是又給它配了一輛M548型彈藥車,需要長時間射擊時,一輛M548對口一輛M107,直接停在炮車后面供彈。不過,開放式炮架倒也帶來一個額外好處:炮班成員在操作火炮時不受炮塔空間限制,因此動作可以更方便、更迅速。
為了減重,太平洋公司甚至連底盤也選用相對較輕的M158履帶式底盤。該底盤僅長5.72米,寬3.15米,車體高只有1.475米,堪稱“袖珍底盤”。由于底盤太“袖珍”,以至于上面只能坐5個人,但M107的完整炮班是13人,另外8人只能乘坐配套的M548彈藥車。
“小車裝大炮”帶來的另一麻煩是,單靠底盤無論如何頂不住后坐力,于是火炮射擊時,必須將駐鋤放下,將懸掛裝置閉鎖,以吸收和傳遞巨大的后坐能量,避免車輛發(fā)生自激振蕩?;鹋诎l(fā)射后,巨大的后坐能量將使駐鋤深深陷入土里,保證火炮穩(wěn)定射擊。但采用這種“袖珍底盤”,再加上使用開放式炮架,M107在成功減重的同時,尺寸也大幅縮小,更便于運輸,也算是額外的好處之一。 同樣為了減重,裝甲自然也不可能有多厚。M107自行火炮只能防御輕武器和炮彈破片。不過好在M107有這么遠的射程,很少有機會直接沖到一線去和敵人裝甲車輛單挑,防護問題倒也不特別突出。
M107一個很有特色卻也影響深遠的地方是,它和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采用相同的底盤和炮架,使用簡單的工具就能在所屬部隊維修廠更換炮管,這也是太平洋公司為提高通用性、降低成本所采取的辦法。這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種火炮的最終結局。
生產與裝備
1961年6月,也就是M107定型后的3個月,美國陸軍和太平洋公司簽訂生產合同。首批M107于1962年底出廠,1963年1月,第一個M107自行加農炮營在美軍斯蒂爾堡基地組建完畢。
列裝后不久,M107便暴露出一些問題,后來生產商相繼對發(fā)動機冷卻系統(tǒng)、電氣系統(tǒng)、液壓系統(tǒng)、裝填系統(tǒng)和駐鋤進行改進。除了太平洋公司外,還有兩家公司也參與M107的生產,分別是FMC公司和鮑文-麥克勞林-約克公司,其中僅后者就生產了527門M107。
進入美國陸軍服役的M107取代了此前射程最遠的M59型155毫米加農炮(即二戰(zhàn)期間著名的“長腳湯姆”)。M59歷經二戰(zhàn)炮火,服役已達25年,雖然射程和精度仍值得稱道,但畢竟是二戰(zhàn)前研制的牽引火炮,機動性、火炮威力都不能滿足美軍需求,M107很快將證明自己是一種更優(yōu)秀的后繼者。
M107裝備美國集團軍野戰(zhàn)炮兵旅,每旅3~5個營,每個營12門。根據(jù)設想,M107將作為集團軍的遠程支援火力,摧毀敵后指揮、控制、通訊、補給中心,之后在敵方反應過來前迅速撤離。除此以外,基于北約對華約“鋪天蓋地而來的坦克”的恐懼,M107還被賦予遠程反坦克任務,憑借高射速、遠射程和大威力,存盡可能遠的距離上消滅華約坦克。事實上,正因為擁有超遠的射程,M107仍始終牢牢掌握在軍和軍一級以上司令部管轄的獨立野戰(zhàn)炮兵部隊里,作為機動打擊力量,集中使用。實戰(zhàn)中,即便是M110這樣的203毫米口徑重炮,也常常只出現(xiàn)存師屬炮兵編制早。
M107和110自行火炮擁有相同的底盤和炮架,只需更換炮管后,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型號轉換,簡單的炮管更換工作在營一級就可以進行。而175毫米加農炮和203毫米榴彈炮各有各的優(yōu)勢,在不同環(huán)境下,發(fā)揮不同作用,因此在一樣的底盤和炮架上換裝不同的炮管,成為野戰(zhàn)炮兵營經常演練的技能之一。這也造就了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某一天,某個美國炮兵連還是一支175毫米自行加農炮連,但過幾天,這個連卻變成一半M107、一半M110的混成炮兵連。
M107除了裝備美國陸軍,還曾出口到多個盟國及“友好伙伴”,其中既包括同為北約成員國的英國、西德、意大利、希臘、土耳其、西班牙,也包括韓國和以色列這些“小兄弟”,以及巴列維王朝時代的伊朗,甚至連當年的南越也裝備了一批。20世紀60~70年代,M107幾乎成為西方陸軍的標準遠程支援火炮。
實戰(zhàn)與結局
正因為M107掌握在軍和軍以上司令部的手中作為“大殺器”,小規(guī)模沖突中基本上不需要它出場,所以,雖然美軍戰(zhàn)后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但真正需要M107“出手”的機會還真不多。
越南戰(zhàn)爭是M107的第一個“修煉場”。正如設計之初的預想,這種新型加農炮充分發(fā)揮遠射程優(yōu)勢,多次完成遠程火力支援任務。此外,M107還被部署到南北越分界線的“非軍事區(qū)”(DMZ)附近,多次與分界線對面北越人民軍炮兵展開跨越“非軍事區(qū)”的炮戰(zhàn)。相比之下,這個時期南越陸軍裝備的那批M1117表現(xiàn)就相當糟糕。南越陸軍約1個團的美制M107,因難于通行、缺少炮彈、裝備缺乏維修及人員素質太差,幾乎從來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作戰(zhàn)――這對嚴重依賴火力支援(或者說叫初步接受“空地一體戰(zhàn)”理論)的南越陸軍來說,影響是致命的。這批M107后來都成了北越人民軍的戰(zhàn)利品。
美國陸軍的M107只有越南的這一次露臉,此后它主要活動在訓練場上,試驗各種新戰(zhàn)術。例如在兩德的格拉芬沃爾裝甲兵訓練場,經過測試,人們發(fā)現(xiàn)175毫米加農炮在射速上和射程上能壓制裝備120毫米火炮的主戰(zhàn)坦克,兩個M107車組在平射情況下,有能力在主戰(zhàn)坦克進入有效射程前,敲掉排成縱隊的一個坦克連??紤]到訓練場大小的原因(為訓練普通主戰(zhàn)坦克而設計),M107在訓練中最多只能使用2號裝藥,結果也是靶標不是被炸翻就是被炸爛,射擊訓練不得不被訓練場管理方叫停。
除美國外,另一個在實戰(zhàn)中大量運用M107的當數(shù)以色列。從1967年“六日戰(zhàn)爭”開始,175毫米自行加農炮每役必與,對阿拉伯國家縱深目標進行遠程精確打擊。但隨著阿拉伯國家擁有射程與M107相當?shù)?-23式180毫米牽引式加農炮后,以軍炮兵的“單邊優(yōu)勢”不復存在。為此,兩方炮界泰斗――比利時彈道學家布爾博士開辦的空間研究公司迅速為以色列開發(fā)出一種新型175毫米炮彈,在不對火炮本身作修改的前提下,使射程增加到40千米,再次對阿拉伯軍隊形成優(yōu)勢。
盡管M107性能優(yōu)異,實戰(zhàn)表現(xiàn)也不錯,但隨著火炮技術進步,榴彈炮和加農炮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美軍裝備的M109和M110自行榴彈炮經過不斷改進,身管越來越長,射稃也越來越遠,這樣一來,M107就陷入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論輕便和靈活,比不上M109;論炮彈威力,比不上M110;僅有的射程優(yōu)勢又越來越不顯著。175毫米這個獨特的口徑讓后勘部門平添麻煩,所帶來的好處卻越來越不明顯。M107在M109和M110兩方的擠壓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最終像一塊“雞肋”。
終于,美國陸軍在20世紀70年代末痛下決心,逐步淘汰M107,到1981年底全部退役。這些退役的M107中,除了部分狀況較差的回收銷毀外,大部分被改裝成M110自行榴彈炮――反正這種改裝也很簡單,性能上也沒什么影響。也許能夠充分“廢物利用”,正是促使美國陸軍下決心淘汰M107的重要考慮因素,設計之初在通用性方面的全面考慮,最終卻成為壓垮M107的“最后一根稻草”。
[編輯/王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