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當下的啟蒙》| 陳章魚解讀

關于作者

史蒂芬·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爾,1979年取得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1994年,他的《語言本能》一經(jīng)出版,就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并入選《美國科學家》20世紀100本最佳科學書籍。2003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2008—2013年,被授予哈佛學院榮譽教授頭銜。2004年,當選《時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2010—2011年,兩度被《外交政策》雜志評為全球頂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雜志「最偉大思想家」評選中,名列第三。

關于本書

史蒂芬·平克對當前世界進行了全景式的評述,讓讀者了解人類狀況的真相,人類面臨怎樣的挑戰(zhàn),以及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他呼吁我們避開驚悚的頭條新聞和灰暗的末日預言,相反,用數(shù)據(jù)說話,平克論證人類的壽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識、幸福等都呈向上趨勢,這種趨勢不僅限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這是啟蒙運動的禮物——理性、科學和人文主義促進了人類的進步?!懂斚碌膯⒚伞窇{借智識深度和優(yōu)雅文筆證明:我們永遠不會擁有一個完美的世界,而尋找一個完美的世界也是危險的舉動。但是,如果繼續(xù)運用知識來促進人類的繁榮,即將取得的進步則是無限的。

核心內(nèi)容

1. 這個世界是在變好還是變壞?

2. 為什么我們的感覺和世界的變化恰好相反?

3. 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扭轉(zhuǎn)這種認知偏差?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陳章魚。今天為你解讀的這本書叫《當下的啟蒙》,副標題《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這本書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平克。史蒂芬·平克是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曾經(jīng)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任教。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普作家和思想家,曾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兩度被《外交政策》雜志評為全球頂尖思想家??梢哉f,他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這本《當下的啟蒙》是平克最新的著作,也是話題最宏大的一本。這本書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曾經(jīng)登上《紐約時報》《經(jīng)濟學人》《衛(wèi)報》的好書推薦榜,很多名人也紛紛推薦,比如《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還有比爾·蓋茨,都給了這本書很高的評價。

為什么這本書會得到這么高的禮遇呢?因為這本書可以說是史蒂芬·平克 40 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得到「每天聽本書」已經(jīng)解讀過史蒂芬·平克的多本著作,如果你把他的書連在一起聽,你就會發(fā)現(xiàn),史蒂芬·平克的學術研究,其實有一條主線在牽引:在《心智探奇》這本書中,平克研究的是人的心智從何而來;在《白板》這本書中,平克研究的是人的道德觀從何而來;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這本書中,平克用堅實的數(shù)據(jù)向我們展示了,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暴力行為正在逐漸減少。

到了這本《當下的啟蒙》,平克將之前關注的這些問題,匯集成一個更宏大的主題,也可以說是一個終極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這個主題看起來龐大,但是了解平克的學術生涯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平克談這個主題是有發(fā)言權的,因為他在過去40年中,一直在研究人類的心智和道德如何演變,以及對世界產(chǎn)生怎樣的變化。當然,平克的答案未必是這個問題的終極答案,但是至少,我們應該知道他的答案。

這本書的主題十分宏大,史蒂芬·平克用 23 個話題,全面闡述了他對當今世界和人類的看法。如果你有時間,我強烈建議你去讀一讀原書。

接下來我會用三個問題,為你介紹史蒂芬·平克在這本書中的核心觀點。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是在變好還是變壞?

史蒂芬·平克的答案是,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我猜你聽完了也許會感覺有點不對勁兒,我們每天在新聞里看到那么多讓人不開心的消息,這個世界正在經(jīng)歷著各種考驗,平克憑什么就能斬釘截鐵地說,這個世界就在變得越來越好呢?

任何人用自己的感受,都沒法客觀回答這個問題。只有客觀事實,才是客觀的尺子。

在這本書中,平克引用了大量數(shù)據(jù),從16個方面,詳細地剖析了這個世界的進步趨勢。他的數(shù)據(jù)十分翔實,光是這本書最后列出的數(shù)據(jù)來源及參考文獻,就超過了100頁。

我為你選擇3個最重要的維度:健康、財富和知識。我們用這3個維度,來評判一下這個世界的現(xiàn)狀。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維度:健康。

我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現(xiàn)在全人類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歲嗎?50歲?60歲?答案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是71.4歲。

而在200年前,全人類的平均壽命是29歲。100年前,歐洲人和美洲人的平均壽命超過了40歲,這把全世界的平均壽命拉高到了35歲。之后的100年歐洲人、美洲人和亞洲人的平均壽命直線上升,只有非洲人因為艾滋病的流行,平均壽命在上升之后有過下降。而到了2000年之后,非洲人的平均壽命又開始上升。

人類的平均壽命上升,不止是因為今天的人類活得更長,同時也因為新生兒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在19世紀,即使是當時最富有的歐洲國家,仍然有25%到30%的兒童在5歲之前就夭折了。今天,即使是醫(yī)療條件最差的國家,這個數(shù)字也已經(jīng)被控制在10%以下,而在發(fā)達國家,兒童死亡率被降到了百分之零點幾。

你可能會問,人類確實活得更長了,那普通人能不能享受到更幸福的生活呢?我們來看第二個維度,財富。

經(jīng)濟學家統(tǒng)計過全世界的生產(chǎn)總值,如果從公元元年算起,大概要過1500年之后,人類的收入才翻了一番,到1820年,人類的收入才增加到3倍,但是之后將近200年的時間里,人類的收入增長到100倍以上。

在19世紀初,全世界的人均收入相當于今天非洲最貧窮的國家,按今天的標準,當時世界上有將近95%的人都是「極度貧困」。而今天,世界上極度貧困的人口比例已經(jīng)降到了10%以下。

在最近20年,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將近14萬人脫離極度貧困。2015年,聯(lián)合國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在2030年之前,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脫離極度貧困。如果按照目前脫離極度貧困的速度,這個目標在2030年之前肯定是可以完成的。

人類的壽命更長了,財富更多了,那么人類的精神生活也在變好嗎?我們來看第三個維度,知識。

200年前,這個世界上有80%的人都沒有上過學,而今天,這個數(shù)字反了過來,世界上超過80%的人都至少接受過基礎教育。按照目前的形勢預測,到了21世紀末,接受過基礎教育的比例將接近100%。

不僅接受教育的人更多了,而且也更平等了,在50年前,全世界女性的識字率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到了今天,女性的識字率已經(jīng)和男性相同了。

史蒂芬·平克是一位認知科學家,所以他還指出了有趣的一點,接受教育的人類越多,全人類的平均智商就越高。在最近100年,人類的平均智商以每年0.3的速度在增長。換句話說,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普通人,如果穿越回100年前,他的智商也可以輕松超越那個時代98%以上的人。

這個現(xiàn)象最能體現(xiàn)世界的進步,因為智商的增長需要多種條件共同作用,包括更好的營養(yǎng)條件、更少的疾病、更多的財富、更高的教育水平等等。全人類平均智商這一個指標,就能反映出這個世界的進步。

其實,除了健康、財富和知識,還有第四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安全。這個維度,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這本書里已經(jīng)詳細地闡述過,推薦你去聽一下每天聽本書的解讀版。在這本書中,史蒂芬·平克用數(shù)據(jù)證明,人類歷史上,暴力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哪怕是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20世紀,如果放到更大的時間尺度上去觀察,這個趨勢依然沒有變化。

你看,從客觀數(shù)據(jù)上看,人類變得更健康,更富有,更有知識,也更安全,這個世界確實在變得越來越好。

第二部分

既然如此,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從數(shù)據(jù)上看,這個世界確實在變好,那為什么我們的感覺卻恰好相反呢?

這種悲觀的感覺,很多人都有。

比如我在第一部分問你的那個問題,目前全人類的平均壽命是多少?這個題目出自每天聽本書解讀的另一本好書《事實》,這本書同樣是用數(shù)據(jù)論述這個世界正在變得更好。

《事實》的作者漢斯·羅斯林,就曾經(jīng)做過一個調(diào)查測試,在他的國家瑞典,隨機邀請一些人估計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從50歲、60歲和70歲中選擇一個答案,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不到25%的瑞典人選了70歲。

漢斯·羅斯林開玩笑說,即便他把問題的選項寫在香蕉上,讓動物園里的黑猩猩選出正確的答案,它們都會比受訪者做得更好。因為黑猩猩是隨機地三選一,準確率能有33%,總比25%要高。

你要知道,瑞典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目前的人均壽命超過了80歲,即使如此,瑞典人對世界的看法依然不太樂觀。而且,漢斯·羅斯林測試的人里邊,還包括許多研究世界健康問題的學生和教授,與其說他們是愚昧無知,還不如說是過于悲觀。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悲觀呢?史蒂芬·平克認知心理學家的身份就發(fā)揮了作用。既然客觀數(shù)據(jù)證明,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出了問題。

平克在這本書中總結了三個主要原因,這三個主要原因都與人類的心理機制有關:可得性偏差、忘恩之罪和樂觀的豁裂。

我來為你解釋一下這三個心理機制。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可得性偏差。這是一個心理學術語,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們在判斷一件事發(fā)生的可能性時,并不會參考客觀數(shù)據(jù),而是根據(jù)腦子里第一個冒出來的信息來下判斷。

舉個例子,如果我問你,坐飛機和坐汽車哪個更有風險?你一定回答的是飛機。因為飛機失事總是會成為頭條新聞。但是實際上,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坐汽車反而更有風險。

同樣,在美國,平均每年有4000人因為哮喘而離世,只有50人被龍卷風奪走生命,但是美國人反而會覺得龍卷風是更常見的死亡原因。

可得性偏差是人類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機制,是用來自我保護的。每一次聽到一個壞消息,我們都會下意識地收集起來。再做判斷時,按照聽到的壞消息的多少來做參考。

問題在于,如果我們生活在相對閉塞的村落中,這樣的機制確實能保護我們。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原始人,最近你聽說部落里邊有好幾個人在東邊的樹林附近遇見了老虎,那你下一次打獵時肯定會躲開東邊的樹林,這是最安全的。

可是在今天,可得性偏差更容易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因為很多媒體在意識地利用可得性偏差,通過傳播壞消息來爭奪人們的注意力,提高點擊率。有美國的媒體學者做過調(diào)查,他們將一些新聞素材拿給編輯,看他們從中選取了哪些素材,以及如何表現(xiàn)這些素材。觀察發(fā)現(xiàn),在面對相同的一組事件時,美國的新聞工作者更熱衷于報道負面事件。所以想要搶占點擊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列出現(xiàn)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所有壞事,然后得出一個聳人聽聞的結論:現(xiàn)代文明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有句俗話叫「報喜不報憂」,而對于媒體來說,更好用的辦法是「多報憂少報喜」,當媒體開始有意識地利用可得性偏差之后,我們就更容易覺得,這個世界危機四伏。

平克作為一位語言學家,還指出了一點,也能體現(xiàn)出人類對負面消息更敏感,在英語中,有關負面情緒的詞匯要比正面情緒的詞匯多得多。

第二個心理機制叫做「忘恩之罪」。這個詞來源于但丁的《神曲》,《神曲》中描繪了九層地獄,其中第九層地獄的名字,就叫「忘恩之罪」。諷刺的是那些不懂得知恩圖報的人。

平克在這本書中借用這個詞,就是想說明,人們?nèi)绻龅絾栴}和矛盾,就會抱怨連天。但只要一切順利,很少有人會主動去想,在歌舞升平的背后,有多少人做出過貢獻。人們其實很容易忘掉世界的進步,把眼前的一切當作理所當然。

史蒂芬·平克在這本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天花疫苗,也就是我們說的牛痘。僅僅在20世紀,天花就至少造成了3億人的死亡,利用牛痘制成的天花疫苗徹底改變了這個現(xiàn)狀,在20世紀80年代,人類已經(jīng)徹底消滅了天花病毒,除了一些病毒實驗室留下的樣本,天花病毒已經(jīng)在地球上滅絕了。

這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可是提到愛德華·詹納這個名字,也許不會有多少人有印象。這位愛德華·詹納,就是第一位利用牛痘預防天花的醫(yī)生。

在這本書中,史蒂芬·平克還列出了其他幾位拯救生命的科學英雄,像是發(fā)明自來水氯氣消毒法的埃布爾·沃爾曼,他的發(fā)明至少拯救了1億7000萬人,發(fā)明麻疹疫苗的約翰·恩德斯,他的發(fā)明至少拯救了1億2000萬人,發(fā)明白喉疫苗和破傷風疫苗的加斯頓·拉蒙,他的發(fā)明至少拯救了6000萬人。

可是這些名字,對于我們來說都很陌生。

那平克是不是在控訴人類,說我們都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呢?并不是。雖然但丁將人類的遺忘稱為「忘恩之罪」,但是平克認為,忘恩之罪和可得性偏差一樣,也是大腦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本能。

人的心理感受有一個平均值,不管你的幸福標準是高還是低,最終都會回歸到這個平均值。曾經(jīng)有人跟蹤調(diào)查了中了彩票頭等獎的人,以及不幸遭遇車禍被截肢的人,結果發(fā)現(xiàn),在多年之后,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都回到了那個平均值,中了彩票的未必總是開心,截肢的人也未必總是不幸福。

所以,從心理角度來說,人們很難對這個世界的饋贈一直保持著感激,而是會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習以為常。俗話說叫「好了傷疤忘了疼」,而忘恩之罪,是類似的情況,應該說叫「好了傷疤,忘了大夫」。

第三種心理機制叫「樂觀的豁裂」,簡單來說,就是人們評判自己和世界時,往往用的是雙重標準。評判自己時,人們傾向于比較樂觀,如果是把問題從個人拓展到社會,人們就更傾向于悲觀。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雙重標準呢?平克給出了一種猜測,就是當我們提到世界的發(fā)展史時,我們總是習慣用大戰(zhàn)來作為標尺劃分時間,比如「一戰(zhàn)之后」、「二戰(zhàn)之前」、「911事件以來」等等。但是這種劃分時間的方法,會給我們一種心理暗示,每次我們在回顧人類歷史的時候,第一個跳進腦海的,總是戰(zhàn)爭、災難或者死亡。當轉(zhuǎn)過頭來面向未來的時候,我們難免會下意識地想,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的,像這樣的天災人禍,說不定遲早還會再發(fā)生。

想到這些,人們怎么可能樂觀得起來?

在這本書中,平克還指出了一種現(xiàn)象:知識分子往往會有一種傾向,他們?yōu)榱吮3謬烂C的形象,而刻意選擇悲觀主義。似乎一旦樂觀,他們就不再憂國憂民。只有不斷指出這個世界面臨的問題,才算是負責任的知識分子。這種為了嚴肅而嚴肅的態(tài)度,被平克稱為「進步恐懼癥」。

「可得性偏差」、「忘恩之罪」、「樂觀的豁裂」,這三種心理機制共同作用,讓我們每天看到更多的負面新聞,回顧歷史時也更容易想到戰(zhàn)爭和傷痛,忘記人類取得的成就。這樣,我們確實容易被誤導,忽略客觀數(shù)據(jù),反而相信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糟。

第三部分

這么看,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出現(xiàn)了偏差。這就引出了第三個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扭轉(zhuǎn)這種認知偏差?

最重要的一點,是思考問題的本質(zhì)。人類、世界、歷史,看起來是一個無比復雜的模型,但是在這本書中,史蒂芬·平克做了一個精彩的推演,把世界最關鍵的核心拿了出來。

讓我們跟著他開一個腦洞,我們現(xiàn)在從人類社會的復雜中抽離出來,站在地球的角度,當分辨率變低之后,無數(shù)信息都可以被忽略掉。

平克告訴我們,當我站在這樣的宏觀視角重新審視人類的時候,我們其實只需要3個基本概念,就能理解人類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理解人類狀況的第一個基本概念是熵,它是衡量有序程度的物理學概念。其實你不需要了解其中復雜的物理學,只需要知道,熱力學第二定律已經(jīng)證明,整個宇宙都在向著越來越無序的方向發(fā)展。如果人類不向前發(fā)展,我們的世界只會像沙灘上的城堡一樣,總有一天會土崩瓦解。

第二個基本概念是進化。生物體必須從環(huán)境中汲取能量,可是能量是有限的,于是不同生物之間,會為了奪取能量產(chǎn)生軍備競賽,生物的進化是隨機的,但輸?shù)暨@場比賽的生物,就一定沒法活下來。

熵和進化,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描述出人類的艱難困境。向地球以外看,宇宙不僅不關心我們的需求,而且,它似乎還會加以阻撓。人類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向地球以內(nèi)看,進化決定了生物之間的敵意無處不在。自然選擇本身就是基因之間的相互競爭,以便使自己在下一代得以延續(xù)。人類曾經(jīng)強鄰環(huán)伺,危機四伏。

我們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冷酷的世界。

好在,人類有人類的武器。這就是第三個基本概念,信息。信息的本質(zhì),就是熵的減少,能將有序的結構化系統(tǒng)與大量隨機、無用的系統(tǒng)區(qū)分開。

人類最重要的進步,就是我們認知體系中,進化出了抽象思維的能力,心智可以將事物、地點、方向、人物、行為、方式和目的等基本概念組合成命題,由此創(chuàng)造出不計其數(shù)的想法。而且,人類不僅能生成命題,還能生成關于命題的命題,我們不僅思考具體的技術問題,比如怎么種麥子收成才會更好,我們還會思考具體技術背后的原理,甚至我們會專門去討論,什么樣思考方式更有效。這就是關于命題的命題。

這些事情發(fā)生在我們身上,你會感覺理所應當,但是如果和地球上其他的生物一對比,你才會發(fā)現(xiàn)人類是如此不同。你很難想象一只霸王龍在思考,更難想象一只霸王龍正在思考的問題是,什么樣思考方式才是更有效的思考方式。

只有人類有這樣強大的思考能力,這讓我們在獲取信息的路上,一馬當先。

所以,史蒂芬·平克帶領我們站在如此宏觀的角度思考人類的歷史,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人類最大的進步,就是學會用信息反抗熵的侵襲和進化的壓力。

到這里,解法已經(jīng)變得十分明確:當你的一切判斷都來自理性思考,當你的一切思考都基于客觀事實,你就在最大限度地用信息作為武器。

當我們從地球的角度回歸到具體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這也是我們對抗悲觀主義的良藥。

平克在書中記錄了一個細節(jié):他到一所大學去演講,主題是腦科學,他正在解釋說,科學家普遍認為,精神生活是由大腦的活動方式建構而成的。聽眾席上一位女生舉手提問說:「那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

平克發(fā)現(xiàn)這位學生的語氣十分真誠,她并不是抑郁或者有自殺傾向,也不是陰陽怪氣在冷嘲熱諷。她是真心想要了解:當科學的發(fā)展將靈魂不朽的宗教信仰破除之后,自己該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翻譯過來的話,這個女生的問題應該是,當人類不信仰神之后,我們應該信仰什么?

平克的答案是,信仰理性。

當一個人堅持理性思考,他就可以發(fā)展自己的潛能,通過學習和討論來完善自己的推理能力,他可以通過科學來解釋世界,可以通過藝術和人文學科來洞察人類狀況。再加上他與生俱來的同理心,使得他能尊重別人、愛別人、幫助別人。

我們天生的同理心會讓我們對他人的處境感到同情,而理性能讓我們運用聰明才智去改善自己和別人的狀況。這是我們值得去努力的方向。

所以,站在全人類的角度,理性是人類對抗這個艱難世界的最大武器。站在個人的角度,理性也值得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信仰。

總結

到這里,這本《當下的啟蒙》其中精華的部分,我就為你解讀完了。

總結一下,從客觀數(shù)據(jù)上看,人類變得更健康,更富有,更有知識,更安全,這個世界確實在變得越來越好。

「可得性偏差」、「忘恩之罪」、「樂觀的豁裂」,這三種心理機制共同作用,讓我們每天看到更多的負面新聞,回顧歷史時也更容易想起戰(zhàn)爭和傷痛,忘記人類取得的成就。這樣,我們確實容易被誤導,忽略客觀數(shù)據(jù),反而相信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糟。

怎樣扭轉(zhuǎn)這種認知偏差呢?平克給出的解藥是理性,站在全人類的角度,理性是人類對抗這個艱難世界的最大武器。站在個人的角度,理性也值得成為每個人的信仰。

最后,我還想說一點自己的感受。

讀完這本書我會發(fā)現(xiàn),平克對這個世界的描述讓我收獲了很多新的知識,但是到了解法的層面,似乎他也沒有提出什么驚人而且獨到的見解。

平克自己也承認,他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其實在17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里,已經(jīng)讓那時的思想家們說得差不多了。他之所以將這本書命名為《當下的啟蒙》,就是想說,在21世紀,我們繼承啟蒙運動的思想和精神,重申理性的重要性。

但是,沒有新的解法,只是重申,這并不代表平克的觀點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總有一種誤解,就是新的才是好的,舊的已經(jīng)過時。知識也許如此,因為在不斷更新迭代,可是觀念和解法未必如此。如果人類每一次面對的危機和挑戰(zhàn)有共通的地方,那么解法必然也很相似。

這就像是解數(shù)學題,相同的題目必然解出同樣的答案,如果一味求新求變,非要一個不同的答案,那就會得出錯誤的答案。

摒棄新舊之分,直指問題核心,找到有效的答案,這同樣是一種了不起的理性思考。

撰稿、轉(zhuǎn)述:陳章魚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劃重點

1.從客觀數(shù)據(jù)上看,人類變得更健康,更富有,更有知識,也更安全,這個世界在變得越來越好。 2.「可得性偏差」、「忘恩之罪」、「樂觀的豁裂」,這三種心理機制共同作用,讓我們?nèi)菀妆徽`導,忽略客觀數(shù)據(jù),反而相信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糟。 3.站在全人類的角度,理性是人類對抗這個艱難世界的最大武器。站在個人的角度,理性也值得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信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史蒂芬·平克《當下的啟蒙》|比爾·蓋茨最喜愛的一本書
藍色周一 | 史蒂芬·平克《當下的啟蒙》:人性與良知,讓未來可期
查找并修復大腦中的bug
史蒂芬·平克:“請勿與科學為戰(zhàn)”
樂觀的史蒂芬·平克說人們應該更關注進步,而非徒自悲傷
史蒂芬·平克:這6個大問題讓我徹夜憂慮 | 深度解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