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運動規(guī)律
基本規(guī)律:由軀干帶動四肢的運動,軀干的運動主要是表現(xiàn)是重心的轉移,具體到部位是由大轉子也就是髖部的的運動,下面看具體運動的分析。
1) 走路
寫實走:身體重心前傾較小,頭頂運動波線較小,雙手半握拳,抬腿擺臂幅度較,單腳支撐,沒有騰空動作。由于走路的每一張分解動作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走路高度。
走路的動作造成的身體平衡現(xiàn)象,是靠手腳的反向擺動和身體轉動達成的。
對于造型夸張可愛的動畫人物,用擠壓、伸張的方式表現(xiàn)動作較為合適,在運動軌跡上弧度也較大。
偷偷摸摸走:
要點:1)身體來回移動,腳向前時身體向后,手臂保持平衡。
2)腳先碰到地面,身體仍然處于后方,頭部保持向后姿勢,稍微延遲一段時間。
3)腳接觸到地面后,身體前傾,腿部承擔重量,接著身體隨著另一只腳向前而再度向后。
要點:1)身體上下起伏很小,步伐也較小。
2)頭和手臂自然下垂,并隨著身體運動自由搖擺
3)整體的節(jié)奏偏緩慢
要點:1)身體的上下起伏較大,手腳的揮動幅度也較大
2)仰頭挺胸,身體扭動幅度偏大,
3)整體的節(jié)奏偏快。
以行走動畫為例,我們看到可以在走的基本運動規(guī)律上去二次創(chuàng)作,去設計各種各樣的走路方式,走路方式的夸張也是我們人物形象“符號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物動作若較為夸張,運動弧度較大時,特別要注意身體上的擠壓伸展效果或一些配件頭發(fā)衣物的滯留動作。以上面的走路動作參考圖例,我們有個經常會忽略的重點,就是動作過程中的關鍵軌跡點。(我們在其他動作中也經常犯這問題,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動畫做出來缺乏說服力,哪怕是捕捉出來的動畫)
上下起伏較大,重心前傾比較大,雙手自然握拳,手臂略成彎曲狀,膝關節(jié)屈伸動作大于走路動作,腳抬的較高,奔跑時雙腳幾乎沒有同時著地過程,完全靠單腳支撐軀干,一定要走騰空動作。
要點:
1)身體前傾,整個身體的動態(tài)線向前傾斜的厲害。
2)身體上下起伏很小,上肢頭部和手臂的動作微弱
3)整體節(jié)奏很快
高興的跑:
要點:
1)身體上下浮動較大,步幅較大
2)頭部和四肢的揮動幅度較大,在空中滯空時間較長。
3)節(jié)奏偏快
3)跳躍
分析跳躍:有著比較明顯的下壓身體和拉伸身體,類似我們的小球跳動,下壓·拉伸·滯空(擠壓)·拉伸·下壓·的一個流程。
要點:1)起身和落地雙腳盡量要有延遲,左右腳要有落地的先后次序,這樣會有層次感
3)騰空的滯空感要明確,能夠讓觀眾看清楚。
4)一般跳躍的POSE相對較為舒展,節(jié)奏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