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說,哲學是一門無用的學問,也是一門有大用的學問,很多人都這么說,但你仔細想想這兩句話,其實有點矛盾。既然是無用的,怎么會有大用,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到底什么是大用?
可能很多同學也有這樣的疑惑,今天我們就來幫大家徹底厘清這個問題,也來聊聊學習哲學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其實,要理解哲學的“無用”,就要從另外一個對立的概念去理解它,那就是有用或者實用,這其實也是一個典型的哲學思維方法,通過相互對立的概念去辯證地理解另外一個概念。在東西方哲學里面,這都是一個常見的方法,比如在老子的《道德經》里面,可以用“有”去理解“無”,也可以用“有為”去理解“無為”,這個我們后面再分享。
回到今天的話題,我們說的哲學是“無用”的學問,這里的“無用”對應的是有用或者實用,也就是說,哲學并不是一門以實用為目的,這是哲學意義上的“無用”。比如我們學習建筑學,是為了設計和建造房屋;學習木工的知識,目的是為了用這個技術去做出木工器具。換句話說,一個人擁有木工知識本身并沒有用處,一定要發(fā)揮出來,做出東西出來才有價值,這是木工知識的實用價值。
而哲學跟一般的知識技能不一樣,我們學習哲學的目的,恰恰不是為了要達到某個確定的、外在的、實用的目的,這是我們說的哲學的“無用”。但哲學并不是完全沒有目的,或者不是真的無用,只是不以外在的目的為目的,而是以自身為目的。就像有人喜歡畫畫,不是為了畫畫去賺錢,或者去考級,而是喜歡畫畫這個行為本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哲學是無用的,不是因為哲學是完全沒有用處的,而是不以外在的、實用為目的。這是無用和有用的區(qū)別。
那可能你會問,既然是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或者陶冶個人情操的東西,為什么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哲學呢?哲學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呢?哲學的價值恰恰在于這種“無用”,因為,正是因為不以任何實用的目的為前提,反而會讓我們可以跳出固有的、以實用為目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反而能夠獲得對事物更本質的洞察。這就好比,正因為你不是為了賺錢去畫畫,不是為了迎合客戶的需求去畫畫,反而你才能更純粹從審美的角度去畫畫或者欣賞一幅畫。
但哲學和普通的興趣愛好是不一樣的,我們完全可以不用畫畫,但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思考。如果我們的思考都被局限在某個實用的目的之內,那么我們的思維就會有局限性,思想就是不自由的。換句話說,看起來無用的哲學,實際上可以讓我們擺脫“有用”思維的局限性,讓我們站到高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和思考問題,這是哲學的“大用”,從實用到無用,再到大用是這樣的邏輯。
1,哲學的價值,或者說題主認為的哲學理論,在非深入學習哲學的人眼里,那是理論,但是在深入系統(tǒng)學習過哲學的人眼里那是一個提問。哲學的美妙之處在于你可以盡情反駁也可以盡情支持,追求的是絕對的邏輯嚴謹,如果邏輯足夠嚴謹,那么一個哲學學說是不會被攻破的。因此,這里就有一個跟科學理論相關的東西,一切科學理論都是可被證偽的,包括相對論,包括量子理論,一個理論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還存在,只能說證偽沒有成功。因此,哲學的價值在于他提出了一種思考模式--驗證真理的唯一方式是在邏輯上與實踐上不能被成功證偽。
2,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在字面上看似相對,但其實最早的解釋卻天差地別。唯心主義最早源自于柏拉圖的“形態(tài)”觀念,認為一切物質都是一個完美型的投影;唯物主義則源自同期甚至更早點的原子論,認為物質都是由極小的原子構成。隨著工業(yè),科學,科技,人文的進步,一直到19世紀末期,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證明了物質構成了這個世界,唯心主義的意念形態(tài)岌岌可危。并且隨著大生產的需求,唯物主義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武器。為什么一定要強調19世紀末呢?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因為一系列在歷史課本上能找到的原因,并且隨后成為了共產主義的思想武器來武裝意識形態(tài)打擊資本主義,這一系列的社會變化是在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并發(fā)展的。
但是,回到前面第一段,哲學思想其實是跟科學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19世紀末的時候一系列物理實驗慢慢催化了20世紀初的量子力學發(fā)展,后來被波爾等人筑基,成為了現(xiàn)在物理學的根基。但是,這個量子力學有個巨大的問題就是,你沒辦法找到物質基礎,量子共軛也讓你無法理解這些物質的聯(lián)系,因此量子力學的發(fā)展在本質上動搖了唯物主義的根基,可能這個宇宙的根基并不是物質,而是能量;那能量為無形態(tài)的,一切物質為能量所演化,豈不就是唯心主義所認可的完美型么?因此知道過去的30年,隨著基礎物理的發(fā)展,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才剛剛開始動搖唯物主義。但是由于一系列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唯物主義還是占據(jù)了上風,唯物主義并沒有完全被駁倒;唯心主義也沒有完全被驗證,所以現(xiàn)在在非深入研究哲學與物理領域還是以唯物主義為主。
3,大哲學家并不一定對,古往今來的著名西方哲學家的很多思想在后世都被證明為錯的,比如說圣賢亞里士多德所研究的基本上就沒多少是沒被否定的。但是為什么即便現(xiàn)在還尊亞里士多德為圣賢呢?因為在亞大爺之前是沒有那么詳細的學說的,亞大爺?shù)睦碚摱际窃瓌?chuàng),徹底的開創(chuàng)性的,所以才被尊敬為最偉大的哲學家。仔細想來,偉大的哲學家,都是有著開創(chuàng)性學說,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如說笛卡爾的二元論,并不是絕對的原創(chuàng),但是他的普遍懷疑與解析數(shù)學確實絕對的原創(chuàng);或者是里程碑式的問題大解決,比如說康德,被尊稱為古往今來三大哲學家,其思想嚴格來講都被其國王的哲學家所思索過,他的成就是做了哲學界歷史思想大一統(tǒng),地位不可超越。
4,康德以后的哲學已經沒啥好玩的了,基本上只能被人思考,而不能上圣殿,大多都是欺世盜名之徒。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哲學家才能算有創(chuàng)造性的。比如說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但是他的學說由于太年輕,比不上大家喜歡遠古神話,所以很小眾。但我覺得維小帥哥給哲學爭論劃上了圓滿的句號?,F(xiàn)在的哲學發(fā)展都跑偏了,不是玩心理學就是玩佛學,都是些難登科技之堂。
5,哲學還會回歸到本質,唯心還是唯物,由于限制于人類實驗技術的發(fā)展,唯心唯物之爭還會持續(xù)幾個世紀甚至上千年。具體原因可以參考知乎的一個話題,為什么物理學的突破放緩了。。。
直截了當,不說空話
1、如何證實?
沒有什么是能證實的,自然科學也證明不了任何一個分子是存在的。
2、如何評價正確性?
合乎邏輯、能解釋相關現(xiàn)象
3、為什么宣傳唯物?
是蘇聯(lián)思想控制手段的遺留,錯漏百出,沒什么依據(jù),能考試就好。
4、為什么大哲學家就牛逼?
首先大哲學家一般比不入流哲學的邏輯更嚴謹,觀念更新。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歷高、影響力大、壟斷知識。
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一般具有嚴密邏輯系統(tǒng)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總是:從感知具體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體。“理知抽象性的具體”就是通常罩爛所說的“智慧”或“哲知”。進一步地各種哲知形成了理論系統(tǒng)就產生了“哲學”或稱“智慧之學”。
擴展資料:
哲學產生于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xiàn)了。
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中判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物培漏學渾然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