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我們來看下下從肝火證論治肝的6個方法。
肝火之證,多由氣郁日久,郁久化火。有虛實兩端,實火責之陽亢,虛火本于陰虧。療肝火證,除了要分清虛實之外,還應考慮肝和其他臟腑的關(guān)系,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清肝法
“清肝,如羚羊角、丹皮、黑梔、黃芩、竹葉、連翹、夏枯草?!?/p>
清肝法適用于肝火上炎,癥見面紅目赤,耳鳴或聾,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心煩易怒,夜寐夢多。脈弦數(shù),舌紅苔黃。本證為肝火逆沖于上,發(fā)散于外,內(nèi)無濕熱結(jié)滯,而陰血未傷,為肝火實證。此為無形之火熱上炎,非清不足以息其焰,故可直清而愈。
2.瀉肝法
“瀉肝,如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歸龍薈丸之類。”
本法適用于肝火壅盛于三焦,內(nèi)有濕熱結(jié)滯,為肝火重證。癥見目赤腫痛,耳聾腫痛,面赤鼻衄,頭暈頭痛,心煩急躁,惡夢紛紜,-甚則狂躁痙厥,上下出血等。脈弦滑數(shù),;按之 有力,舌紅,苔黃膩垢厚。此為肝經(jīng)實火挾濕熱結(jié)聚之實邪,故治宜苦寒直折,通利二便,使?jié)駸嶂坝啥闩懦?。若肝火上炎之較重者,用上法清之而不愈者,也可易以本法治之。
3.制肝法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當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亢逆也。如沙參、麥冬、石斛、枇杷葉、天冬、玉竹、石決明?!?/p>
本法又名清金制木法。肝火上炎之證,用清肝法當愈。若清之不愈,當責之火盛傷陰。所渭“寒之不寒,是無水也”。陰傷則肺失清肅,不能制約肝木,則肝火益盛,甚則木火刑金。癥見口干咽燥,陣陣嗆咳,痰粘難咯,痰中帶血,或咯血,胸脅脹痛,五心煩熱,形瘦顴紅。脈弦細而數(shù),舌紅少苔或無苔。
本證多見于素體肺陰不足之患者。治宜大隊養(yǎng)陰清肺之品,清潤肺陰以制木火之亢逆,故名制肝。
4.瀉子法
“如肝火實者,兼瀉心。如甘草、黃連,乃:實則瀉其子’也?!?/p>
本法適用于一切肝火實證,但并非單獨應用,而是作為一種輔助治法和清肝法或瀉肝法協(xié)同應用,以增強療效。肝火盛者,往往導致心火亢盛,出現(xiàn)木火同盛的癥候。此時治療應在清瀉肝火的同時,兼以清瀉心火,以收佳效。故曰“實則瀉其子”。
5.補母法
“如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當益腎水,乃虛則補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補陰丸之類,亦乙癸同源之義也?!?/p>
腎水不足,則水不涵木,肝陰必虧,陰不制陽,則肝火亢盛,此為陰虧于下而火盛于上。此等之火雖盛而清之不應,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治宜“壯水之主,以治陽光”。此為肝陰本虛,當遵“虛則補其母”之旨而滋腎水,滋水涵木,治其源也。乙癸同源之義,于此可見。
6.化肝法
“景岳治郁怒傷肝,氣逆動火,煩熱脅痛,脹滿動血等證,用青皮、陳皮、丹皮、山梔、芍藥、澤瀉、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經(jīng)之郁火也?!?/p>
化肝之法為張介賓所創(chuàng)制。適用于郁怒傷肝·,氣郁化火,火盛動血,癥見脅肋脹滿,甚或疼痛,心煩急躁,或見諸般出血之證。脈弦舌紅苔黃。此證多由情志不遂,郁悶氣惱所誘發(fā),有明顯的情志因素可察。其方以疏肝解郁,理氣活血,清熱化痰之品相配伍,氣分血分兼顧,化解肝經(jīng)之郁火,故名化肝。
此中6法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需做好辯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