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于南陽”
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在南陽市區(qū)修建有臥龍崗武侯祠,這是“躬耕于南陽”故址和和歷代敬拜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處,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草廬對策”就發(fā)生在這里。
南陽武侯祠景區(qū)資源優(yōu)勢明顯,三國文化和諸葛亮文化得天獨厚。在全國現(xiàn)存九處武侯祠中,不僅是建祠最早的武侯祠;也是保存歷代碑刻匾額最多的武侯祠;建筑依嶺就勢,錯落有致,布局嚴謹,疏密相宜,既有中國北方建筑的高大宏闊,又有南方建筑的靈秀雅致,也是一大特色?,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和人文景觀。
諸葛亮《誡子書》天下流傳
《誡子書》全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yè)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為后世留下什么?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jīng)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nèi)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fā)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jié),后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jīng)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jié)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諸葛家族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名門望族,其有諸葛豐發(fā)端并經(jīng)諸葛亮發(fā)揚廣大而形成的家風,深深地影響著諸葛后人及世人。
據(jù)史載,諸葛家族開創(chuàng)者是西漢時期的諸葛豐,也就是諸葛亮的祖父,曾做過司隸校尉(負責京師衛(wèi)戍和治安)之職,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當過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郡丞(太守的助手),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曾做過豫章(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太守。此后自東漢、三國、魏晉、隋唐,諸葛家族代代名人輩出。特別是三國時期,諸葛瑾(諸葛圭長子)為吳國大將軍,諸葛亮(諸葛圭次子)為蜀國丞相,諸葛亮堂弟諸葛誕(諸葛圭二弟諸葛緒之子)為魏國征東大將軍并遷司馬,一門三方為冠蓋,并有盛名。諸葛家族成員的地位顯赫,固然與歷史機遇和個人才必不可分,但也與諸葛家族遺存家風有很大關系,這一點在諸葛亮《誡子書》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
諸葛亮《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xiàn)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jié)儉的力量:“儉以養(yǎng)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諸葛亮《誡子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誡子書》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之下為人父者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和感人!并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千古名篇。
(南陽市紀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