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父慈子孝”這個成語是說父母對子女要慈愛,子女對父母要孝順。語見《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庇忠姟蹲髠鳌る[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笨梢姟靶ⅰ笔侵袊鴤鹘y社會子女對父母的重要行為準則和民間道德規(guī)范,本文就來談談這個“孝”字。
一、“孝”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孝”字的甲骨文字形由兩部分構成:上部并非植物或毛尾之類的象形,而是“老”字的上部構件,通常稱其為“從老省”,也就是說它是省寫的“老”字;下部是一個完整的“子”子??梢姟靶ⅰ弊质怯伞袄稀保ㄊ⌒危┡c“子”兩個構件構成的會意字。
《説文解字》卷八老部:“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許慎的解說大致有三層意思:一是“孝”的本質含義是“善事父母者”,意謂以善念侍奉父母的行為就是“孝”,以善念侍奉父母的人就可以稱為“孝”;二是“孝”字由“老”與“子”兩個表意構件會合成意,其中“老”字有所省略;三是“孝”為“子”對“老”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孝”字的金文字形承繼甲骨文的形體結構,上部的“耂”字頭更加完備;小篆字形則是在金文形體的基礎上規(guī)范而成的。小篆形體發(fā)生隸變與楷化之后,就成了現代的“孝”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有“孝”,還有“孝道”。所謂“孝道”,實際上是孔孟之道“儒學”的治學內動力。如果要熟讀五經四書,“孝”是方向也是基礎,沒有它,四書五經讀得就會有偏差,沒有家庭的“孝”,就沒有國家的“忠”,“孝”是基礎,“忠”是目標。這正如李大釗在《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變動的原因》一文中所言:“君臣關系的‘忠’,完全是父子關系的‘孝’的放大體。”
在孔孟之道盛行以前,西周的聯邦社會崇尚天道,沒有皇帝這個稱呼,人間的統治者叫“君”,“君”必須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和能力,道德的終極標準是敬天,順從天意,否則不配做“君”。
而“孝”原本是一種父子之間的個體關系行為,這應該是符合人類道德標準的美德,無可非議。然而后來被皇權統治者提升到“孝道”的社會倫理層面,“孝”的本質屬性也就變了味。《孝經》有云“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這樣一來“孝”就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了,而是成為一種“道”了。“孝道”的理念一出來,皇權就把原來的敬天一套周禮徹底顛覆,自秦始皇始,實行了兩千余年的專制皇權,造成了百家爭鳴文化的沒落、自由平民階層的消亡和民主議事制度的終結。
如果說在人與人之間單純講“孝”還是比較溫馨的,然而一旦上升到儒學層面的“孝道”就非??膳铝?,至于什么“二十四孝”之類的就更是社會的毒瘤了,它有強烈的迷惑性與欺騙性,成了皇權制度江山永固的催眠曲與護身符。
二、“孝”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孝”字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就是孝順,善事父母。例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保ā蹲髠鳌る[公三年》)再如:“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保h·賈誼《新書·道術》)又如:“性婉順有容德,事父母以孝聞?!保ā杜f唐書·列女傳·李德武妻裴氏》)又如:“有錢的不孝父母,像我這窮人,要孝父母又不能,真乃不平之事?!保ā度辶滞馐贰返谑寤兀?/span>
由此造字本義可作如下三方面的引申:
其一,用作對尊親敬老等善德的通稱。例如:“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保ā缎⒔洝ぬ熳印罚┰偃纾骸肮室蕴熳又?,尊養(yǎng)三老,視孝也?!保ā稘h書·賈山傳》)又如:“孝,亦善德之通稱,非指事親言之?!保ㄇ濉ね暨h孫《國語發(fā)正·楚語上》)
其二,用來指稱孝道。例如:“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追孝于前文人?!保ā稌の暮钪罚┛追f達疏:“追行孝道于前世文德之人?!痹偃纾骸白蕴熳又劣谑?,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保ā缎⒔洝な恕罚┨菩谧ⅲ骸笆甲蕴熳樱K于庶人,尊卑雖殊,孝道同致?!庇秩纾骸胺コ孕⒅翁煜拢苍诠世?,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保〞x·李密《陳情表》)
在孝道的引申義基礎上又可產生效法的深層引申義,例如:“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詩·魯頌·泮水》)鄭玄箋:“國人無不法效之者,皆庶幾力行自求福祿。”
其三,用來指稱居喪。例如:“桓思皇后祖載之時,東郡有盜人妻者亡在孝中,本縣追捕,乃伏其辜?!保h·蔡邕《陳政要七事疏》)再如:“五歲喪父,不肯食肉。后喪母,居喪哀毀骨立。人云:‘崔九作孝,風吹即倒?!保ā侗笔贰ご拮蛹s傳》)又如:“不苦詐打扮,不甚艷梳掠;衣服盡素縞,稔色行為定有孝?!保ń稹ざ庠段鲙浿T宮調》卷一)又如:“我倒也忘了孝未滿??蓱z你公公已死了二年多了!”(《紅樓夢》第七六回)
在居喪的引申義基礎上又可產生如下三種深層引申義:
一是用來指稱居喪之人。例如:“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將夕乃退。有人道上見者,問云:‘公何處來?’答云:‘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保铣に巍⒘x慶《世說新語·文學》)按:時謝玄居父喪,故稱謝孝。
二是用來指稱孝服、喪服。例如:“那婦人帶上孝,一路上假哭養(yǎng)家人?!保ā端疂G傳》第二六回)再如:“趙氏穿著重孝,出來拜謝?!保ā度辶滞馐贰返诹兀┯秩纾骸蔼毧吹綄氣O渾身掛孝,那一種雅致,比尋常穿顏色時更自不同?!保ā都t樓夢》第一一○回)
三是用來指稱祭、祭祀。例如:“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再如:“(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于溝淢?!保ā妒酚洝は谋炯o》)
根據上面對“孝”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孝”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
三、含有“孝”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含有“孝”字的成語不多,下面十幾個是比較常見的,其中除了“披麻戴孝”中的“孝”應該作孝服、喪服的意思講之外,其余的“孝”都含有孝順或孝道的意思。
父慈子孝——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語見《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span>
父嚴子孝——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語見唐·呂溫《廣陵陳先生墓表》:“始見一鄉(xiāng)之人,父嚴子孝,長惠幼敬,見乎詞氣,發(fā)乎顏色。”
披麻戴孝——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語見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里尋斗毆。”
求忠出孝——指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源自《后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span>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源自《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闭Z見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孝思不匱——匱:缺乏。指對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時刻不忘。語見《詩經·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span>
孝悌力田——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語見《漢書·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孝悌忠信——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準。語見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span>
孝子慈孫——對祖先孝順的子孫。語見《孟子·離婁上》:“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span>
孝子順孫——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語見《漢書·武帝紀》:“今天下孝子順孫,愿自竭盡以承其親?!?/span>
孝子賢孫——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語見元·劉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義夫節(jié)婦,愛的是孝子賢孫?!?/span>
移孝為忠——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源自《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span>
忠孝節(jié)義——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語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jié)義,不知妄作邪為。”
子孝父慈——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源自《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闭Z見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六:“須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與國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盡之理?!?/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