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是當前全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詞。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它的了解正在不斷完善,相信戰(zhàn)“疫”勝利的那一天一定會到來。
今天,我們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盤一盤”這個概念。許多人下意識會把它讀成“新型冠(guàn)狀病毒”,卻忽略了“冠”的正確讀音“guān”。“冠”的這兩個讀音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人們總想把“冠(guān)”讀成“guàn”?從語言學的角度,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答——
以下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語標(ID:Yubiao_BLCU)”,原題為《為什么你總想把冠(guān)狀病毒念成冠(guàn)狀病毒?》。2月4日,一張關于“新型冠狀病毒”中“冠”字讀音的手繪圖走紅網(wǎng)絡。據(jù)《新民晚報》報道,該圖的作者是上海蓬萊路第二小學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余禎老師。余老師笑言,最近聽到很多人都讀錯了,實在忍不住“職業(yè)病”發(fā)作,手繪了一張圖,給大家解釋了這個“冠”字念guān而不念guàn的原因。
實際上,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升級為全國性疫情以來,標哥就聽到很多媒體把“冠”念成guàn,其中很多都是科學家、醫(yī)務工作者和政府工作人員,也有一小部分是播音員和主持人。從語言規(guī)范的角度講,這說明“冠狀病毒”很可能已經(jīng)是個異讀詞了。多音和異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上面余禎老師手繪的圖,實際上展示的是“冠”作為多音字時兩個讀音的功能。多音字是漢語中存在的合理現(xiàn)象,其每一個音都負擔著不同的功能,互相沒有交叉。從來源上講,guān和guàn這兩個讀音實際上是古代漢語“四聲別義”造成的多音?!肮凇痹敲~,義為“帽子”;同時,它又用作動詞,表示“戴帽子”。古人為了區(qū)別名詞和動詞兩種用法,就把動詞用法念成了去聲guàn,而名詞用法維持陰平guān。從余老師的圖中可以看到,現(xiàn)代漢語的“冠”讀guān時承擔的都是名詞義,讀去聲guàn時承擔的都是動詞義或從動詞義發(fā)展而來的意義,這跟古時兩者分化的理據(jù)是完全吻合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衣”作為名詞表“衣服”時念平聲yī,作為動詞表“穿衣”時念去聲yì;又如“飲”作一般用法表“喝”時念上聲yǐn,作使動用法表“使之喝”時念去聲yìn。應該說,多音是從“字”的層面定義的。多音分化了字的不同意義,減輕了單個讀音承受的意義負擔,在應用中有利于意義的明確化,因而是漢語中值得保留的合理現(xiàn)象。異讀并不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特別是跟多音糾纏在一起的時候,更是讓人“傻傻分不清”。實際上,與多音不同,異讀是從“詞”的層面定義的。也就是說,只有當“字”組成具體的“詞”,具有了唯一確定的意義且無需再分化時,才能討論是否存在異讀。在“字”的層面,“冠”字的guān和guàn兩種讀音分化了不同的意義,這是多音現(xiàn)象。在“詞”的層面,“冠狀病毒”中“冠”的意義是確定唯一的,就是指“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無需分化。此時,人們把“冠狀病毒”中“冠”讀成guān,但也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把這個“冠”讀成guàn,且后者也并不認為讀guàn有什么不對,這就是異讀現(xiàn)象了。很顯然,不管你是讀guān還是讀guàn,“冠狀病毒”的“冠”永遠都是那個“冠”,不存在兩種不同的意義。異讀現(xiàn)象增加了單個詞的讀音負擔,也增加了單個音的意義負擔,因此除了少數(shù)情況外,異讀基本都是沒有必要維持的。
異讀現(xiàn)象是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化工作的對象之一,《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就是這項工作的具體成果。現(xiàn)行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1985年版)就收錄了由“冠”字組成的“冠心病”“沐猴而冠”“冠軍”這三個詞,其規(guī)范讀音如下所示。
由于“冠狀病毒”原本只限于科學領域使用,基本不進入大眾視野,所以在以往的異讀詞審音中并沒有引起關注。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幾乎人人都知道了“冠狀病毒”,人人也都在說“冠狀病毒”,所以“冠狀病毒”的異讀詞性質(zhì)一下子就顯現(xiàn)了出來。在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媒體報道中,guàn這個讀音顯得非常強勢。播音員、主持人群體大多數(shù)都按照理據(jù)念guān,但在非播音員、主持人群體中,念guàn的比例可能要大于念guān的比例。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大概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1. guàn音有“超級傳播者”
就像病毒的傳播有“超級傳播者”一樣,讀音的傳播也有“超級傳播者”。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兩個讀音下“冠”字能組成的詞如下圖所示。
在上述詞語中,我們排除一些明顯不常用的詞,挑出一些語感上較常用的詞或詞的組成部分(指“冠冕”“衣冠”),在語料庫中查詢其常用程度。我們使用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以《人民日報》為范圍進行檢索。各詞語的檢索結(jié)果數(shù)量如下表所示:
很顯然,我們捕捉到了一個極為常用的詞——“冠軍”?!肮谲姟背霈F(xiàn)的數(shù)量大大超過了其他詞語,甚至大大超過了其他詞語出現(xiàn)的總量?!肮谲姟钡摹肮凇蹦頶uàn,這就為guàn這個讀音的勢力增加了極大的權(quán)重??梢哉f,“冠軍”這個詞,連帶上與之相關的“奪冠”和“爭冠”,正是“冠”字guàn音的“超級傳播者”!
“冠狀病毒”“冠狀動脈”“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冠”,實際上取的是“冠”的名詞義。“冠狀動脈”和“冠心病”的“冠”,指的就是皇冠,因為冠狀動脈在心臟的頂部環(huán)繞著心臟,好像是皇冠一樣。至于“冠狀病毒”的“冠”,我們在網(wǎng)絡上可以查到多種說法,一說“冠狀”是日冕的樣子(“冕”是古代的禮帽),一說“冠狀”是皇冠的樣子,一說“冠狀”是花冠的樣子。我們不確定何者是正確的來源,但無論是哪一個,其實取的都是“冠”的名詞義,按理據(jù)均應讀guān。無論是“冠狀動脈”“冠心病”還是“冠狀病毒”,命名的理據(jù)對于大眾來說都是很陌生的,因為人們很難想象動脈和病毒長什么樣。特別是對于“冠狀病毒”,人們更是難以想象病毒能有一副“冠冕堂皇”的樣貌。因此,在不明確理據(jù)的情況下,人們自然選擇了由“超級傳播者”所“傳播”的讀音guàn。異讀是語言規(guī)范化的對象,在兩個異讀的字音中,我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選擇一個作為規(guī)范讀音。“冠狀病毒”的“冠”,今后到底應該以guān為規(guī)范還是以guàn為規(guī)范?從“約定俗成”的角度講,目前普通大眾和科學界讀guàn的比例恐怕是比較大的。不過,從理據(jù)上講,毫無疑問guān才是規(guī)范的。異讀詞的規(guī)范,既不單純以從俗為標準,也不單純以理據(jù)為標準,而要兩方面結(jié)合,綜合考慮發(fā)展方向。
我們考慮,此次疫情是全國范圍的大規(guī)模事件,廣播電視媒體的高密度報道將會持續(xù)相當長一段時間,而各大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基本上都按理據(jù)念guān,可見媒體對guān這個音的引導力度非常強。據(jù)此,我們預測,一部分公眾應該能在不久的將來習慣和接受guān這個讀音,使得guān的勢力明顯增強。不過,由于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廣播電視傳統(tǒng)媒體在信息傳播中扮演的角色有所弱化,所以,最終有多少公眾的讀音習慣能在其引導下發(fā)生改變,也仍是個未知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