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福林
——典故在詩中的妙用
凡詩文中引用有關史實,或有來歷、出處的詞語、佳句,即稱“用典。”典故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用典,是詩歌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能恰當操運,可以起到以最少的文字表達極為豐富意境的作用,給人以靈活鮮明、神韻深遠之印象。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達到古人所說:力透紙背,擲地有聲的目的!袁枚曰:“人有典而不用,猶之有權(quán)勢而不逞也”,這說明用典是理所當然的事。
一、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泊秦準(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后庭花》,古時歌曲名,南朝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被后人稱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tǒng)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耽醉于酒色場所,怎能不使詩人產(chǎn)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詩人這里是借陳后主的史事,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寥寥幾字,蘊含了極為深刻的內(nèi)容。
宋人胡世將《酹江月·秋夕興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首句“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眼看中原淪于敵手,哪里有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當年范仲淹、韓琦曾主持陜西邊防,西夏不敢騷擾。當時《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痹倏础叭赝?,只數(shù)漢家三杰”,這是告訴人們歷史上收復陜西一帶有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霸嚳窗俣胶?,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fā)?!?“百二山河”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可敵百人。還用了“拜將臺”“懷賢閣”的典故,以“臺欹”、“閣杳”這些歷史實物的破壞,表達了對當時朝廷輕視和糟蹋人材的憤怒。正是這些典故,起到了借古論今的作用。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據(jù)《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多報了六具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jié)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以此抒發(fā)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言簡意賅,一語達的。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了四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一下最后廉頗的典故。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奸人脅迫,卻謊報廉頗“一飯三遺屎”,趙王信以為真,終未啟用。
辛棄疾南歸之后,不但沒有受到朝廷應有的重用,反而屢遭猜忌和打擊,他一生“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曾多次奔走呼號于統(tǒng)治者之間,以圖恢復中原、拯救中原父老,上《美芹十論》、《九議》,陳清利弊,分析形勢,力主恢復。然而得到的是統(tǒng)治者和權(quán)臣們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擊,正像他《論盜賊札子》中所說:“平生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毙灬枴对~苑叢談》也說:“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于詞?!币虼?,詩人在作品中用典,已經(jīng)成為他含蓄委婉、隱晦曲折地表情達意的必要手段,是在當時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下以詞為“陶寫之具”的最好辦法。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高度概括,最大限度地表達了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三)引發(fā)聯(lián)想,創(chuàng)新意境。
辛棄疾《破陣子》
為范南伯壽。時南伯為張南軒辟宰瀘溪,南伯遲遲未行。因作此詞以勉之。
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創(chuàng)作背景詞人已經(jīng)說得很詳盡了,最要緊的就是弄明白所用典故。
上片的“劉郎玉斗”,這是劉邦鴻門宴之事,范增怒擲玉斗,大罵項羽“不可與謀”。“西子扁舟”,指范蠡功成身退,攜西施歸隱江湖。寫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用意卻沒有直接說出來。作者用這兩個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與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眾、有膽有識的謀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為二范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為自己的君國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個看來隱晦的開端,不但藝術(shù)上很有特色(隱含范如山姓氏,卻不出一范字),詞的主旨也很好,有此墊底,下面幾句正面勸勉的話就顯得很有份量?!扒Ч棚L流”應在我輩身上,不要輕拋建功立業(yè)的時機,要時時想到大宋的萬里江山呵!
下片:“燕雀豈知鴻鵠”,見《史記·陳涉世家》?!磅跸s元出兜鍪”,南齊周盤龍之事,指尊榮須從功績來?!盀o溪如斗大”,“斗大”是南朝宋大將軍宗愨事,指地方小,隱含大材小用之意。下片這三個典故連在一起就是勸慰范南伯不要因為職位低就消極,如今牛刀小試,來日自有大展宏圖之時。
辛詞沒用典故的寥寥可數(shù),而通篇用典的詞倒是很多。至于他為什么這么寫詞?竊以為,這是他以議論為詞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也正是他人所不及之處。
(四)簡潔精練,內(nèi)涵豐富。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zhì)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后回歸時的感受。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tǒng)治者政治迫害的不滿,并抒發(fā)對已故友人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jié)構(gòu)嚴謹。在增加詩歌內(nèi)涵的同時,增加外形之工整。
二、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從形式來看,常見的主要有事典和語典兩種。
(一)事典
事典即是引用歷史故事,也叫“用事”。如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后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陳廷焯《詞壇叢話》稱“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相對而言,李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一首卻最為人所贊嘆,與其詞的婉約纏綿迥別!詩的一、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主將韓信于垓下設十面埋伏,項羽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重振旗鼓,以圖再起,像當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沉舟,尚可背水一戰(zhàn)!但他羞愧難當,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撥劍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無腆顏偷生,博得女詞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這里把歷史故事縮化為詩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頌揚了項羽不茍活的崇高氣節(jié),從側(cè)面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徑進行了有力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
李白《永王東巡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
安史之亂后,永王李璘起兵靖亂,李白入為永王幕僚,這首詩正是寫于此時。兩個典故,一是永嘉,是晉懷帝年號,這一年前漢劉曜攻陷京都洛陽,天下大亂,以此來形容安史之亂,非常貼切;二是謝安石,就是謝安,前秦苻堅率兵進攻東晉,謝安破苻堅于淝水,史稱“淝水之戰(zhàn)”,表達了詩人希望有本領的將領能夠平定安史之亂的愿望。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雞黍”,語出《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說子路隨孔子出行楚國而落了后,遇見一位荷蓧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詢問,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殺雞為黍而食之”。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孟浩然借這個典故寫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貼切。
(二)語典
語典即是化用前人詩句,也叫用句。這里也分兩種,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現(xiàn)成詩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原詩:“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宋孫洙亦在《何滿子·秋怨》里用過“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睔W陽修《減字花木蘭》“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br>
蘇軾《送張嘉州》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
前兩句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原句。嘉州是現(xiàn)在的四川樂山縣,《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當年經(jīng)平羌江而下寫的詩,平羌江于樂山縣流入岷江。于是蘇軾在送友人去嘉州的時候,自然想到李白這首詩,進而引入詩中。
另一種是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shù)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
李白《行路難》“拔劍四顧心茫然!”化自鮑照《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將進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化自鮑照《擬行路難》“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毛澤東《為女民兵題照》“颯爽英姿五尺槍”, 化用了杜甫《丹青行》中“英姿颯爽來酣戰(zhàn)”之句。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乃用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之意;“千里共嬋娟”,來自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贝颂庪m用其意,但感情已然變化,一掃原賦愁苦頹喪之意味。
用典既要師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方為佳境。上述幾例正是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三、用典的手法
把用典的形式和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看,用典的手法可分為若干類,這里只談最常見的四類,即明用、暗用、正用、反用。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氣春江上別,淚血渭陽情”,“渭陽”一詞出自《詩經(jīng)·唐風》“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之句,這里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陸游《鄰水延福寺早行》
化蝶方酣枕,聞雞又著鞭。
亂山徐吐日,積水遠生煙。
淹泊真衰矣,登臨獨惘然。
桃花應笑客,無酒到愁邊。
其中“化蝶”一詞,典出《莊子·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后人遂以“化蝶”或“夢蝶”借喻為“睡覺”。而“聞雞”一詞則出自《晉書》“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劍”。此處借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跡,須詳加玩味,方能體會。如:
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
萬里荊襄入戰(zhàn)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不用吹華發(fā),滄海橫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寧《谷梁傳序》:“孔子觀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嘆曰'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作者以文王之任為己任,故言“秋風不用吹華發(fā),滄海橫流要此身”。此處暗典之使用,即《文心雕龍》所謂“雖引古事,莫取舊辭”是也。
(三)正用典故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币缘浯耍ㄟ^文章既以贊李云,也以自贊。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后漢政府的藏書機構(gòu))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云?!敖ò补恰睘椤敖ò诧L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靶≈x”,指謝眺;這里有自比的意思。這兩句詩,上句稱贊李云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
(四)反用典故
有的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
辛棄疾《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東北看驚諸葛侯,如椽筆。兒女淚,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要新詩準備,廬山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
辛棄疾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yè),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本來,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diào)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反用典故,可使產(chǎn)生意外之效果,《藝苑雌黃》“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義山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說賈誼,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詩'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雖說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yè)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guī)規(guī)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
下邊通過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對這一問題再作進一步探討?!耙藢⑹S伦犯F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第二句是說:切不可滿足于已有的成績,在勝利面前止步不前,同敵人講“義氣”,把行將滅亡的敵人放走,使其得到喘息的機會,無疑是放虎歸山,有朝一日卷土重來,定會使革命遭到失敗。如果不用典故,把這樣復雜的內(nèi)容一語昭然,是非常困難的。但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讀者立刻想起了楚漢爭霸時,項羽在鴻門宴上,只顧“仁義”之虛名而輕易放走劉邦,后來劉邦養(yǎng)精蓄銳,卷土重來,使項羽身敗名裂,遺恨千古。再同當前的形勢對比,對毛主席的觀點就不能不心悅誠服,五體投地。
四、用典要注意的問題
以上談了在詩詞中使用典故的積極意義。但必須指出典故不能濫用,要用得適當。
(一)可以用自己的話表述清的,就絕不可用典故,以免因使用典故造成不必要的詩意晦澀。
如果讀者只能看到典故在對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觀,而不能很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話,典故的使用就一定是適得其反了。古代一些詩人因書讀得多,材料記得熟,因此容易產(chǎn)生“掉書袋”濫用典故的毛病。例如李商隱的詩,毛主席和魯迅都很喜歡。魯迅說“玉谿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但同時指出他“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崩绱蠹宜熘?strong>《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間兩聯(lián)全用典故,這些典故本身并不難理解,但是通過這些典故所表達的事實和思想感情是什么,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戀愛,有人說是詠物,有人說是悼亡等等。有人對其贊賞,也有人把其說得一無是處。例如黃子云說“'莊生曉夢’二語,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后世之人?!边@話未免過火,但是用典太多,以致讀者不得要領,這是產(chǎn)生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也是李商隱詩的一大缺點。
(二)用典生僻,使讀者不懂或誤解。
有些詩人,偏重于格律需要和文字華美,往往會忽略讀者的接受能力。蘇軾詩詞用典較多,其中有些比較生僻,如“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逼渲小坝駱恰焙汀般y?!睂φ坦ふ置婷烙^。但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如果沒有注解,不翻詞書,即使知識面較廣,對古典文學有一定修養(yǎng)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來“玉樓”是肩項骨,“銀?!笔茄劬?,出于道家的書和醫(yī)書。這樣的用典不是讓讀者為難嗎?再如辛棄疾的詞,以憂國、熱情、豪邁、新穎見稱,但好用典是他的缺點。尤其有時用僻典,對理解他的詞不利。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睘榱撕汀拔迨摇睂φ?,用了“八百里”?!鞍税倮锓主庀轮恕睒O易使人誤解為:在八百里的行軍中把烤肉分給麾下。原來“八百里”是“八百里駁”的簡稱,是一種貴重的牛,見《世說新語·汰侈》。這句是說把貴重的牛殺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給麾下。這樣的典故即使在《辭源》《辭?!分幸彩遣椴坏降?。
現(xiàn)代人寫詩,不是典故用得多,用得爛,而是根本沒有典故,甚至對一些應該熟悉的典故都不知道了,這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一大悲哀。矯枉過正,我想,創(chuàng)作時不妨適當用些典故,這也是對古文學習的重視,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高福林專集
【作者簡介】高福林,男,漢族,1954年1月出生,山東省冠縣人。號三善齋主,筆名一葦子、百衲生。系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散文學會等四個全國文學組織的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聊城市作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丁芒文學藝術(shù)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詩詞領軍人物。1969年以來在全國各種報刊、雜志發(fā)表作品,出版有詩詞集、新詩集、散文集、長篇小說、長篇人物傳記、詩詞學習工具書(30余萬字)等多部專著。多次獲得全國、省、市級獎項,作品被收入《世紀詩詞大典》等多種版本,辭條入選《中華當代詩人作家》影集。
門前風景雨來佳
總 顧 問:藍 天
主 編:高福林
責任編輯:王亞梅
丁芒文學藝術(shù)研究??付ü?/strong> 平臺宗旨:高標準追求,正能量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