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分享】
低級的欲望通過放縱就可獲得
高級的欲望通過自律方可獲得
頂級的欲望通過煎熬才可獲得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郎朗,一位享譽國際的鋼琴天才,他彈奏的鋼琴曲行云流水,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縱觀郎朗的成長歷程,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天才鋼琴家郎朗的童年,竟然這么“痛苦”。
郎朗不到1歲,便能哼唱《大海啊故鄉(xiāng)》的調(diào)子,2歲半時,看完《貓和老鼠》的電視后,郎朗竟然跑到鋼琴上彈出了影片的主旋律。
此時,父親郎國任敏銳地意識到:“郎朗有出色的音樂天賦。”
于是,父親當即決定讓郎朗學習鋼琴,從7歲開始,郎朗每天要練琴6小時,不能有一天落下。
這樣的練習強度對7歲的孩子而言,真的太殘酷了。
郎朗看著別的同齡孩子都在玩耍、看電視,只有自己每次放學回來都要被強制練習鋼琴,他心里很不開心,對練琴也失去了興趣。
媽媽說:“孩子不想學,就不學了吧。”
爸爸卻嚴厲地說:“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需要我們父母干嘛?!?/p>
不管郎朗怎么哭鬧,爸爸都堅持自己的原則,甚至在郎朗被鋼琴老師批評之后,又給郎朗每日增加了2個小時的練琴時間。
有一天,郎朗耽誤了2小時的練琴時間,回家后,爸爸大發(fā)雷霆,不僅胖揍了郎朗一頓,還臭罵他:“這兩個小時永遠找不回來了,你是個懶蟲!”
自此后,郎朗再也不敢偷懶了。
郎朗的童年,就是在這樣殘酷的訓練中度過的,也正因為這樣的磨練,郎朗在此后的多次大賽中頻得第一,成為第一位受聘于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的中國鋼琴家。
一次,一個小朋友問郎朗:“我彈一個半小時就煩得不得了,你怎么彈八九個小時都不膩呢?”
郎朗回答說:
“我剛開始練琴時也跟你一樣,練不了多一會就煩了。
其實任何興趣都一樣,如果你把這個興趣變成工作,都會遭遇一個厭倦期,但把這個厭倦期度過去就好了,度過去你就會更加熱愛這個事情。”
而今天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郎朗感恩地說:“我很感謝我的父親,沒有他的逼迫,我就度過不了那個厭倦期,也就不會有現(xiàn)在這個我?!?/p>
其實,郎朗父親的教育,一直飽受一些學者和媒體所批判,和如今所推崇的“快樂教育”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甚至,有媒體公然表示:“你看到了一個成功的郎朗,但你沒有看到千萬個被父母毀掉的郎朗。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扼殺孩子快樂的童年?!?/p>
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家長接受了這樣的觀點,變得“尊重”孩子,孩子不喜歡那就不學,孩子想放棄就讓他放棄。
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表面看上去是尊重孩子,實際上,這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教育家張捷曾說:
“我跟大家講,興趣是假象,再有趣的事情如果變成職業(yè),都是痛苦的,都是艱苦的。
任何興趣想做到頂尖,都需要經(jīng)過殘酷磨煉。在殘酷的磨煉中,一定會遭遇興趣厭倦期。
如果你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賦,一定要逼他度過這個厭倦期,因為度過這個厭倦期之后,他就能獲得高層次的快樂,但如果孩子度不過這個厭倦期,他就永遠都是厭倦的?!?/p>
在“逼”孩子的過程中,要掌握好度和規(guī)則,耐心的引導孩子,不能因為孩子不聽話、反抗,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做出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行為。
“逼”孩子度過厭倦期,這種行為,也許一開始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但長久來看,這才是真正地為孩子的發(fā)展負責、人生負責。
愛孩子,不能只滿足他的低級快樂,低級的快樂是一種消耗型的快樂,僅僅通過放縱就能實現(xiàn),譬如:
孩子喜歡玩手機,就讓他昏天暗地地玩,孩子貪吃,就讓他天天胡吃海喝……
這樣的快樂非常容易獲得,但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放縱、這樣的愛,其實就是“害”。
因為父母的不作為、不管,讓孩子變得毫無節(jié)制、無目標、無毅力,直至一事無成。
我們或許并不認同郎朗爸爸這樣的“虎爸”教育方法,但我們一定要成為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遠離低級快樂的父母。
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我們想要獲得普通的快樂,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我們想要獲得頂級的快樂,就一定會經(jīng)歷痛苦和煎熬,只有堅持過去了,我們才能勝利。
對于孩子而言,我們就是牽引他們“熬”過去的那一個偉大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