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time | 慢時光
文/時光君-雙木
慢時光原創(chuàng)
最近,郎朗的妻子吉娜成了熱搜專業(yè)戶。
自綜藝《幸福三重奏》開播以來,吉娜憑借著神仙顏值和反差接地氣的性格,便圈粉了無數(shù)人?!把鼑挥?6cm”、“生圖能打”、“跟郎朗特別的緣分”……隔三差五就是一個熱搜。
而她在節(jié)目中一刻也不愿離開郎朗,恨不得一天都掛在他身上,更是給大家喂了一大波狗糧。
難怪網(wǎng)友會說:能娶吉娜,是郎朗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朗朗,也堪稱是人生贏家,作為平凡家庭中出生的音樂天才,他沒有浪費絲毫自己的天賦,年紀輕輕便成為世界TOP級的鋼琴家,現(xiàn)在更是迎娶美嬌妻,走上了人生巔峰。
而朗朗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賦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親郎國任。
天才的背后,是父母的“逼迫”
在郎朗2歲半的時候,因為喜歡看《貓和老鼠》,跟著哼唱里面的音樂,有一天竟然在鋼琴前彈出了基本旋律。
郎國任敏銳的意識到:“郎朗是個音樂天才!”
于是他決定讓郎朗學鋼琴,經過苦心尋覓之后,3歲的郎朗投入了沈陽音樂學院的朱雅芬教授門下學習鋼琴。
朱教授在見過朗朗后,非常篤定地告訴郎國任:“這是一個很有天分的孩子,生來就是為了彈鋼琴的,我一定會好好教他?!?/p>
這更加堅定了郎國任的想法:要把朗朗培養(yǎng)成鋼琴家,不能浪費他的天賦。
于是他為朗朗制作了嚴酷的作息表,即使是在上學的時候,也要保證郎朗每天練琴六個小時。
郎朗在他的自傳《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也記錄下了父親逼他練琴的樣子。
起先,我晚飯后練琴會到七點,后來延到八點,后來又到九點,十點甚至十一點。
其余的孩子放學后可以看電視,郎朗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可以瞄兩眼動畫片,周末的時候,也別想去逛游樂園,就在家由父親陪著練琴。
孩子貪玩的本性,父親嚴格的控制,讓父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在一次朗朗晚回家兩小時后,郎國任開始歇斯底里地指責和咆哮,甚至拿出抗生素來偽裝藥片,恐嚇朗朗:
“這兩個小時永遠找不回來了,你是個懶蟲,你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如果你不吞藥片,那就去跳樓……”
直到,郎朗憤怒地用拳頭猛砸墻壁,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發(fā)泄對暴君父親的憤怒和抗爭,郎國任驚恐地清醒過來,摟住郎朗,不住抽泣:
“對不起,兒子對不起,我不想要你死。我只想要你練琴?!?/strong>
從此,郎朗再也不敢耽誤練琴。
成功后的郎朗回憶說:
“那是一段殘酷的歲月,但如果沒有我父親的那種逼迫,也許就沒有今天的自己?!?/strong>
雖然郎朗的成功,不值得效仿,也不可復制。
但這對曾相恨相殺、后相擁相愛的中國父子,還是給我們留下這樣的思考和啟迪:
“對于孩子,到底是要快樂教育,還是要逼孩子一把?”
“快樂教育”,一場巨大的騙局
快樂教育最開始被提出,是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
但縱觀現(xiàn)代快樂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教育結果,卻幾乎一敗涂地。
而其中最典型的反面案例,當屬日本“平成廢物”。
平成廢物們是怎么煉成的?最直接的推手,是“寬松教育”的盛行。
日本政府從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寬松教育”,內容包括降低課業(yè)難度,減輕學生負擔,不公布成績,不對學生進行排名,學習內容減少三成,上課時間縮減一成等等。
然而,最后的結果卻是,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日本成績越來越差,從2000年的第1位一直下滑到了第14位。
而“快樂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大多數(shù)都表現(xiàn)出了某些共同特點:
他們被稱為“平成死宅”,安于現(xiàn)狀,對人生沒有欲望,奉行“及時行樂”主義,追求像豬一樣生活……
到了2016年5月10日,日本宣布將實行“去寬松教育”,這也間接承認了,“寬松教育”并非是正途。
更典型的對比,來自于歐美國家,他們的國家教育分為兩套體制,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
公立學校免費,奉行“快樂學習”,大部分學校在下午2:30就放學了,孩子們只需完成任務,就可輕松畢業(yè)。
私立學校學費昂貴,且要求相當嚴格,有些學校的競爭堪比中國的學校。
在私立學校優(yōu)秀學生身上,都有一個流行的數(shù)字——4。
什么意思?“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
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顯而易見,從兩種學校出來的孩子,未來的命運也有著天差地別。
有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非教會私立學校只占總數(shù)的1.3%,但是這些私立學校有30%的學生可以進入常青藤,而美國公立學校進入常青藤的比例,還不到0.1%。
英國私立學校每年招收的學生總數(shù)占比7%,但是這7%畢業(yè)的學生要占據(jù)英國80%的精英階層的份額。
看到了吧,這才是現(xiàn)在寬松教育、快樂教育的最大問題:
快樂教育,只能讓0-18歲的孩子開心快樂,但之后,他們18-80歲的這段漫長的人生里,誰來讓他們快樂?
18歲,不是孩子的終點,而是他們人生的起點。
快樂教育,就是把孩子的起點,建在了一堆沙灘上,一場大風、一次海浪,就足以摧毀全部“成果”。
“興趣是假象,教育一定有痛苦的成分”
音樂大咖劉歡,每次談到自己的女兒劉一絲時,都不免流露出一絲絲的可惜。
他說:“我有點后悔小時候沒強迫她學音樂。”
劉一絲的音樂品味其實很高,感悟能力很強,有時候還能給劉歡的音樂挑刺。
她小時候也喜歡彈琴,但就是不喜歡練琴。
劉歡和妻子覺得孩子不想練就不練吧,就沒堅持讓孩子堅持。
所以現(xiàn)在劉歡每次談到女兒時,總有惋惜之意。
表面上看,孩子說什么就怎么做,這是尊重孩子,不逼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
然而家長們卻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
孩子并沒有足夠判斷力和自控力,他們的本能是畏難,是貪圖眼前的快樂。
我的妻子,是一位舞蹈老師,她平常工作中最難的部分,就是與家長溝通孩子的上課問題。
“老師,××今天怎么都不想來上課,感覺她對舞蹈沒興趣,要不然我給她請個假吧”;
“老師,××她感覺很困,今天的作業(yè)就先不做了吧”;
“老師,××覺得跳舞好累,她還這么小,我想讓她有個快樂童年,以后的課她就不去上了”;
……
這樣的對話她經常遇見,很多家長怕孩子累,怕孩子哭,認為孩子不感興趣,所以經常只是在孩子抱怨幾下后,便替孩子選擇了放棄。
但課堂上的事實卻是,那些在家里說苦說累的孩子,只要一融入課堂就會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并不會出現(xiàn)厭煩的情緒,就算下課了也抱著老師不愿意走。
教育家張捷曾做過一個調研,結果發(fā)現(xiàn)了“興趣”的秘密:
“在殘酷的磨練中,興趣一定是有厭倦期的,如果度不過這個厭倦期,他就永遠都是厭倦的,而能度過這個厭倦期,才能獲得高層次的快樂?!?/strong>
沒有任何學習是可以永遠保持快樂的,教育本身,一定存在痛苦的部分。
在這種短暫的痛苦面前,孩子容易退縮,因為他現(xiàn)在的目光不注意看到未來的快樂。
可我們家長因此就對孩子不停讓步,給孩子更多玩樂時間?
這才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父母的作用,就是逼孩子度過厭倦期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劉星和小雨吐槽媽媽沒有給自己報名興趣班,“如果從小培養(yǎng)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號,或者吹薩克斯?!?/p>
劉星媽媽:“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我不愿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yǎng)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strong>
劉星說完,媽媽頓時語塞。
對啊,孩子不愿意學,難道家長不知道讓孩子學嗎?
很多家長陷入了一個很大的誤區(qū):不愿意=不快樂,孩子喜歡就是快樂教育。
可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堅持努力后獲得的成就感帶來的,而不是偷懶的快樂。
尊重不等于遵從,我們尊重孩子沒錯,但不能事事都聽孩子的,在孩子產生厭倦時,我們家長必須要逼迫他度過。
真正愛孩子,不是給他無限的自由和一味放縱,而是適當?shù)臅r候逼孩子一把。
曾聽過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strong>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作為父母,我不僅希望我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長大,還希望他能有一定的競爭力,能多一份生活的底氣,能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不必聞達于諸侯,但也不要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而過,如同螻蟻。
為此,我必須要讓他知道:教育,不可能沒有痛苦、只有快樂。并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在關鍵時刻推他一把,幫助他學會堅持、懂得自律。
*作者:時光君--雙木,90后,慢時光專欄作者,喜歡烹飪,熱愛旅行。用理性認真思考,用態(tài)度安靜生活。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個人微信號:shiguangjun33。本文授權自公眾號:慢時光(id:manshiguan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