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安徽得名于安慶府和徽州府,但是為什么安徽的簡稱不是“安”,也不是“徽”,而是“皖”呢?
以前很多人都認(rèn)為,安徽之所以簡稱為“皖”,是因為境內(nèi)有“皖山”,就是潛山縣的天柱山。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怎么就沒想想皖山的名字又怎么來的呢?
天柱山
“皖”這個漢字,今天能夠查到最早的直接源頭在《漢書》和《續(xù)漢書》里面,發(fā)音也不是“晚”,而是“患”。在很多古籍上都提到過《史記》曾經(jīng)提到過一個西周諸侯國——皖國。
但是,在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各種版本《史記》中,卻找不到所說的“皖國”記載。這又是為什么呢?這是由于《史記》在流傳過程中,發(fā)生了亡佚。
《史記》
在唐朝人杜佑所著的《通典·州郡十》對舒州作注釋的時候,曾提到:“今理懷寧縣,古皖國也,春秋時有皖國。”
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杜佑所說的懷寧縣并非今天安徽安慶的懷寧縣,唐宋時代的懷寧縣治在今天的安徽潛山縣城,元朝的時候才分懷寧縣置潛山縣,懷寧縣的縣治才遷移到今天的位置。杜佑對“皖國”的概念又作了進一步解釋,并引用了《史記》:“皖,夏姓,皋陶之后?!?/p>
《通典》
這個“皖國”究竟又是怎么來的呢?《史記》中說的是皋陶之后,這個皋陶傳說是黃帝少子少昊的后裔,是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皋陶后來當(dāng)了舜帝的司法官,是咱們中華世界的第一任大法官。
很多王朝據(jù)說都是皋陶的后裔,秦朝的嬴姓據(jù)說來自于皋陶,李唐皇室也自稱是來自于皋陶,唐玄宗李隆基還追封過皋陶為德明皇帝。
皋陶
據(jù)說,皋陶很能干,斷案清明、功績卓著,被舜帝定為接班人,但不幸死在大禹之前,沒當(dāng)成接班人。
皋陶死后,他的一部分部族遷徙到今天安徽淮河以南的地方,建立方國,在歷史上被稱為群舒。西周初年,周王朝對上古這些部落性質(zhì)的方國也加以冊封,很多群舒國家都被封為子爵國。立國于潛山一帶的一個皋陶后裔國家被封為伯爵國,就叫皖國。既然能被封為伯爵國,這個皖伯在當(dāng)時肯定是個重要人物。
皋陶墓
那么,皖又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學(xué)者從字源上考證,說皖是晨光的意思,這個皋陶后裔部落很可能是以晨光為圖騰,故而以圖騰為國號。這個皖國的國君姓什么呢?很多古籍都說皖國是皋陶后裔,那皋陶姓什么呢?
唐朝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引《帝王記》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比绱艘粊?,皖國的國君肯定也姓偃,毫無疑問了!
皖國國君官位在周為大夫,被周天子封于皖,為伯爵。按禮制,一般人是不可直呼其姓名的,因而一直被尊稱為皖伯,久而久之,皖國國君的姓氏也就被人遺忘了。
皖公塑像
這個皖國,后來是被南方崛起楚國所滅,時間是公元前574年,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春秋末期了。皖國滅亡之后,皖國貴族不少流亡到南方,今天還有皖姓,人數(shù)非常少了。
皖國雖然滅亡了,但或是因為習(xí)慣,或是因為紀(jì)念,人們把皖國故城稱之為皖公城,簡稱皖城,旁邊的天柱山稱為皖公山,簡稱為皖山,還有河流稱為皖水。
南宋之后,安慶建城之后,皖城的概念逐漸擴大為整個安慶地區(qū),對皖國和皖伯的紀(jì)念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絕。清代安徽建省之后,安徽的簡稱既不是“安”,也不是“徽”,而是皖,這依然體現(xiàn)了對皖國的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