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曾說,一種公共話題的循環(huán)再現(xiàn),有時候也是病理性的。而“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一論調(diào),大致也可歸入“病理性公共話題”。顯然在中國,這是一個老掉牙卻又反復(fù)被人拿出來探討的話題。日前,針對“廣東家長10大家庭教育困惑”調(diào)查結(jié)果有64.8%的家長表示不知“什么才是孩子發(fā)展的良好方式”,華南師范大學(xué)教授麥志強就不無憂慮地說,“‘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個論調(diào)可以說害了我們一代人?!彼怃J地指出,這種論調(diào)讓中國的孩子變成了盆景,完全被成人社會的標準所扭曲,家長切忌盲目跟風。
“起跑線”論的長盛不衰,以及超過六成的家長在孩子發(fā)展問題上犯暈,足見中國家庭教育價值取向的扭曲程度。當然,無須過于苛責家長們,其中委實有著太多對現(xiàn)實的無奈與糾結(jié)。畢竟在現(xiàn)實中,“名園→名?!霉ぷ鳌蒙睢彼坪跻殉蔀楹⒆影l(fā)展的“理想模式”和家長們的“共識”。在這種認知思維主導(dǎo)下,于是我們看到,許多孩子從出生開始,甚至尚未出生(如胎教),就被強行拖入到了競爭中。
但正如麥志強教授所說的,這種由家長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的競爭,實已陷入了一種“虛無的競爭誤區(qū)”。因為,一者,無論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還是“贏在起跑線上”,其中所謂的“輸贏”,不過是強加于孩子身上的成人社會的標準;二者,所謂起跑線,也是個言人人殊的玩意兒。小學(xué)、幼兒園、胎教乃至基因,都可算是“起跑線”。不過,有一點或可肯定的是,隨著“起跑線”不斷往前推,瘋狂“拼起跑線”的結(jié)果,恐怕將是“拼爹”乃至“拼種族”了。
真正的教育,顯然不是簡單地化約為成功學(xué)教育,而應(yīng)當成為實現(xiàn)個體幸福與個性自由發(fā)展的教育,也即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說的,教育應(yīng)當為“完滿生活”而展開。顯然,這里所說的“完滿生活”,并不只是“輸贏”問題及其所指向的物質(zhì)層面,還有尊嚴、道德、自由、人格、美丑、好壞等豐富內(nèi)涵。特別是,兒童期是孩子身心成長的最重要階段,早期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便是給予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而非一開始就將成人世界的殘酷競爭過度移植進來。須知,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而是存在有別于其他年齡階段的內(nèi)在價值。顯然,將兒童視為“一個未來的存在”,既反教育也反人性,自然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失去了童真的孩子,其未來還有多少心靈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間。
無論是“贏在起跑線上”,還是“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都算是一個偽命題。有的看似“贏在起跑線上”,卻未必能“笑到終點”,其中典型者莫過于當年中國科技大學(xué)的少年班了。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些曾經(jīng)的神童,已如風流云散般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以致成為笑談。而有的看似“輸在起跑線上”,卻最終“大器晚成”,卓然有成,為世所稱。這樣的例子同樣所在多有,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無不都是早期教育失敗的“典型”,然而誰又能否認他們的成就呢?
說到底,教育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早期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盡管不能說它沒有意義,但它絕不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guān)口。過于迷信“起跑線”,于家長和孩子而言,誰都不是贏家,反而是這種論調(diào)下的受害者——一邊是“輸不起”的焦慮如影隨形,一邊是消逝的童年和童心的泯滅;但對于各種形形色色的早教機構(gòu)而言,卻是最大的也可說是唯一的贏家——畸形的家教理念和“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催生了早教市場的繁榮。而“起跑線論”的長盛不衰,無疑從一個側(cè)面見證了它的勃勃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