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界上,從氣而來,氣散而歸,回到天地之間,生命就是如此簡單。
你把握住中間這段時間,從身到心再到精神層次跟“道”的結合,讓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喜悅,都有快樂,這就是莊子的真正用意。
讓我們走進道家莊子的世界去體悟其脫俗智慧。
【原文】
冉相氏得其環(huán)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闔嘗舍之!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其以為事也,若為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與也偕行而替,所行之備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恒為之傅之。從師而不囿,得其隨成。為之司其名,之名贏法得其兩見。仲尼之盡慮,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無歲,無內無外?!?/p>
【解釋】
冉相氏(傳說遠古時代的帝王)領悟到道的精髓,能聽任外物自然發(fā)展,所以跟外物接觸相處沒有終始,沒有時間限制。
他雖然天天隨外物而變化,但是他內心的境界卻一點兒也不曾改變。曾嘗試過舍棄大道的精髓,有心去效法自然卻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跟外物一道相追逐,對于所修的事業(yè)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在圣人的心目中不曾有過天,不曾有過人,不曾有過開始,不曾有過外物,隨著世道一起發(fā)展變化而無所偏廢,所行完備而不知憂慮,他與外物的契合與融洽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別人又能怎么樣呢?
商湯拜司御門尹登恒做他的老師,他跟著老師學習又不為所局限,掌握了順物成性的道理。而他的老師則承擔了治天下、理萬物的責任。
商湯對于這種名和法從來不放在心上,因而君臣、師徒相資而成治道??鬃幼詈髼壗^了謀慮,因此對自然才有所輔助,容成氏說:“摒除了日就不會累積成年,沒有內就沒有外?!?/p>
【論析】
莊子在《齊物論》里就說過:“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笔裁词恰碍h(huán)中”?這是指世界的中心,也指認識的基點。
而以道家的學說來講就是當下的環(huán)中。為什么以應無窮呢,“當下”前與后只會面臨兩個方面,一是過去,二是未來。而當下正處于中間即是臨界點。其包羅萬象。而莊子的道便由此而生。
“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他雖然天天隨外物而變化,但是他內心的境界卻一點兒也不曾改變。便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
外化是指,遵循外界的規(guī)范,外表與人同化。同時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讓我們學會低調,不刻意去做某事順從心意行事。
而“內不化”才是重中之重,需要花時間去修煉。無論社會的種種復雜、所處環(huán)境的種種風氣還是身邊的種種形形色色的人都“隨順”就好,但心志不化,不隨波逐流,無論外界怎么變化內心永遠堅定,但對外不會采取任何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