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比蜂鳥還小!9900萬年前琥珀中發(fā)現史上最小恐龍

內容轉載公眾號:科學辟謠平臺


史前生活不容易,如果個子小就更不安全了。不僅要防范變成大個子的美餐,還要時刻小心被琥珀封印的危險。比如,一不小心,就被頭頂滴落的樹脂擊中,變成化石供后世學者觀瞻。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 韓志信繪

編輯 | 劉森 高佩雯 (根據通稿內容整理)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北京宣布,在緬甸出產的白堊紀琥珀中發(fā)現一只迄今最小的恐龍。這只小恐龍個子比蜂鳥還小,迷你小腦袋上長著超級多的牙齒和奇怪的“大眼眶”,被稱為“眼齒鳥”。

實際上,科學家也不知道應該叫它鳥還是恐龍,因為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在特定的演化時期,二者之間并無絕對界限。這只小恐龍的發(fā)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tài)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于2020年3月12日在線發(fā)表于《自然》雜志。

  小腦袋引發(fā)大疑惑:到底是鳥還是恐龍?

此次發(fā)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時代為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屬于晚期的最早期。這里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最佳窗口。

鳥類是恐龍的后裔,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大約有10500個種。在近1.5億年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共歷經了白堊紀和新生代兩次輻射演化,其中白堊紀是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是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關鍵階段之一。

胡岡谷地的鳥類琥珀包裹體較為豐富,對了解鳥類演化幫助很大。

由于標本是一個被包裹在琥珀中的動物頭骨,研究遇到的第一個挑戰(zhàn)是如何在不破壞標本的情況下,獲得被皮毛和雜質層層包圍的頭骨的完整信息??茖W家們利用高分辨率探測器、偏軸CT掃描和虛擬拼接等技術手段獲得了隱藏在琥珀內部的頭骨精確的3D結構。

眼齒鳥頭部CT重建圖,可以清晰地看見很多小牙齒 | 論文作者供圖

琥珀中的頭骨長度僅為14毫米,相當于一角錢的硬幣大小,這個小小的腦袋上,長著尖銳的喙部、密集的牙齒和巨大的眼眶。更讓研究人員感到奇怪的是這個動物的骨骼特征有些地方像恐龍,有些地方像鳥類,甚至不能排除這個頭骨屬于別的四足動物。

參與研究的專家們都說這個標本太奇怪了,很難確定具體門類。本文作者之一鄒晶梅研究員甚至感嘆:“這是我有幸研究過的、最奇怪的化石”。然而,在脊椎動物中,只有鳥類同時擁有尖銳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所以專家暫時將該動物歸屬到鳥類。

  比蜂鳥還小,也可能是迄今發(fā)現最小恐龍

鑒于該標本形態(tài)特征與其他所有鳥類都不同,學者們?yōu)槠浣⒘诵聦傩路N: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屬名“眼齒”代表著標本的特性——碩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齒。種名“寬婭”則是為了向最初發(fā)現并征集此標本的緬甸琥珀收藏家寬婭女士致敬,她從一名礦工手上買到化石并捐給了博物館。同時這塊標本還被起了個昵稱“蒂尼·威尼”。

保存完好的眼齒鳥化石,現存于虎魄閣博物館 | 論文作者供圖

眼齒鳥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那“嬌小”的體型。現生的最小鳥類是吸蜜蜂鳥,體長5.5厘米,體重不到2克,而從頭骨上來看,眼齒鳥比吸蜜蜂鳥還要短一些。因此眼齒鳥可能是迄今發(fā)現體型最小的鳥類。

近些年的研究已表明,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在某些方面和恐龍根本無法區(qū)分,因而從廣義上來講,鳥類也是一種恐龍(勿激動,勿過分推理)。因此眼齒鳥也可能是迄今發(fā)現體型最小的恐龍!
 
  超多牙齒和大眼眶,這只小鳥不尋常

眼齒鳥的體型變得如此小,必須面對很多新的問題,比如如何把所有的感覺器官都整合進它們如此微型的頭中,以及如何保持體溫等等。此外,小型化通常伴隨著牙齒脫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征。

然而,我們在仔細觀察標本就會發(fā)現,眼齒鳥不僅長有延伸到眼部下面的比例最長的齒列,而且上面還長有現在發(fā)現的古鳥類中數量最多的牙齒。它的上頜每側有18~23顆牙齒,下頜每側有29–30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100顆!大量的牙齒告訴我們,盡管體型超小,但眼齒鳥是一種肉食性鳥類。

眼齒鳥頭部復原圖,雖然小,但它可不是吃素的 | 韓志信繪 論文作者供圖

眼齒鳥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其獨特的鞏膜環(huán)(眼骨)。這種由鞏膜小骨組成的圈狀結構將眼球圍住,起到支撐和保護作用,普遍存在于鳥類和大部分爬行動物(包括恐龍、翼龍、蜥蜴等)當中。但與其他鳥類不同的是,眼齒鳥的鞏膜小骨呈匙形,而其它鳥類的卻是方形,這一特征與一些現生蜥蜴類似。

此外,眼齒鳥雙眼的朝向也很特別,不同于貓頭鷹等鞏膜環(huán)發(fā)達的鳥類。貓頭鷹雙眼向前,眼齒鳥則朝向兩側。這種視覺系統(tǒng)在現生動物中從未發(fā)現,使得我們很難理解它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眼齒鳥的眼眶占了整個頭部的三分之一,巨大的眼睛證明它有良好的視力,眼骨的開孔(眼圈的內徑)表明,它主要是在白天活動。

  時間膠囊里的精靈,古生物學家的好運氣

對于科學家來說,找到完整的小骨架比找到大骨架要難得多。因為小東西在其他沉積環(huán)境中很難保存,而琥珀中的脊椎動物又非常罕見。眼齒鳥化石可以說非常珍貴。

研究者通過對眼齒鳥頭骨的分析發(fā)現,它的結構特征在整個鳥類家族里十分原始,演化位置介于德國晚侏羅世的始祖鳥和中國早白堊世的有長尾的熱河鳥之間。這可能表明,眼齒鳥和這兩個類群一樣,擁有一條類似于獸腳類恐龍的長尾巴。因此,從外表來看,眼齒鳥更像一只披著羽毛的“袖珍”恐龍。

眼齒鳥復原圖,它可能有一條類似于獸腳類恐龍的長尾巴,你能想象它羽毛下的樣子嗎 | 論文作者供圖

眼齒鳥這種小型化過程,通常發(fā)生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而一億年前的緬甸北部,正是一個孤立的島嶼。我們可以想象在距今約9900萬年前,一只體型嬌小的眼齒鳥正在潮濕的森林中覓食,突然它發(fā)現了不遠處的南洋杉上,有一只被流下的樹脂粘住的甲蟲。眼齒鳥趕緊拍打著翅膀飛到甲蟲身邊,一口將其叼住,經過不斷的拉扯才將甲蟲從粘稠的樹脂中拽出吞下。

正當眼齒鳥準備飛走尋找下一個目標的時候,它發(fā)現自己的尾巴不知什么時候被滴下的樹脂牢牢的粘在樹干上。眼齒鳥想盡辦法,也無法掙脫,沒過幾天便在饑餓和虛弱中死去。更為諷刺的是,眼齒鳥的尸體被它生前的獵物——甲蟲吃的一干二凈,只留下頭骨被滴落的樹脂層層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數千萬年過去,這只時運不濟的小鳥卻成就了古生物學家們的好運氣。

附:

緬甸胡岡谷地

這里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最佳窗口。因為在這里挖掘到的琥珀就像一顆顆時間膠囊,將遠古的生靈封印其中。在眼齒鳥之前,古生物學家已經在這里找到了吃羽毛的昆蟲、鳥類骨骼、長有羽毛的恐龍尾巴等標本!這些驚人的發(fā)現凸顯了琥珀能為古生物,尤其是小型脊椎動物提供無與倫比的保存狀態(tài)。學者們將繼續(xù)在緬甸琥珀中搜索,希望在未來可以找到更多的新發(fā)現,從而揭開這個“白堊紀公園”的全部秘密。

發(fā)現本次化石的緬北琥珀礦區(qū),這里有豐富的琥珀化石 | 論文作者供圖

論文作者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LarsSchmitz)博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黎剛研究員,以及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共同完成。研究論文題目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fā)表于綜合類學術期刊《自然》雜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科學家發(fā)現迄今最小的“恐龍”
億年琥珀中發(fā)現最小恐龍!蜂鳥大小卻有牙齒百顆
Nature封面: 邢立達等人發(fā)現史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厘米,愛食肉!
迄今史上最小恐龍現身緬甸琥珀
蜂鳥大的恐龍被發(fā)現,表示微型恐龍能活到現在?科學家:確實有!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