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和“教學課例”的界定
由于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界對什么是“教學案例”和“教學課例”的理解存在著分析,概念十分混亂,乃至影響到對“教學設計”、“教學方案”、“教學實錄”,以及“教案”、“說課”等名稱和內(nèi)容的解釋。
在此,我們僅從“校本研究”課題項目實驗需要的角度,參考有關教育學者的論述(如:福建師大
1、教學案例與教學課例
■相同點:
——同屬“課堂研究”范疇,都是教師研究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和成果形式之一。
——都必須“以問題為中心”展開,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的同時,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
——課例和案例都不應該僅僅表述為某一課文的“教材教法”,都應該是以課文為載體,成為幫助教師認識或解決某個(或某些)問題的“支架”。
■不同點:
(1)教學課例
——以某一具體的課為研究對象,重在對課本身的改進、優(yōu)化和提高。
——主要目的是:回答“做什么”(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怎么做”(教學策略)。
——“以問題為中心”展開研究,但主要涉及本課(特定學科/年級/教材版本)中各類教學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課例”是“案例”的一種特殊形式。
——核心內(nèi)容是:圍繞“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其中,“教學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教學預期,“教學實錄”是解決問題的教學生成,“教學反思”描述“教學預期”的實現(xiàn)程度、“教學預期”與“教學生成”的矛盾、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教學課例必須圍繞著課程改革的理念來選擇課例主題,重在解決新課程中的教學問題,“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課例”作為一種“范例”,即“典型示例”,不能沒有主題,不應該表現(xiàn)為某一課教學流程的簡單陳述,必須重點描述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或幾個)問題,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和自我反思。
提高中小學教師承載新課程的教學能力,是當前校本研究的重要任務。教學課例既可以是承載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典型示例”,也可以是體現(xiàn)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典型示例”。“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教學課例”,其“教學目標”必須體現(xiàn)新的課程標準,關照學生的學習結果;其“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必須有利于確立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如反映教師民主、靈活、開放的教學,反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以及在“以學評教”的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其“教學反思”也必須圍繞這些方面,反映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自我意識和調(diào)控能力。
(2)教學案例
——雖然也以課為載體,但它不是闡述本課的教材教法,主要不是研究如何上好這一課。它圍繞包含教學問題的典型事件,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nèi)的故事。
——主要目的是:案例的收集和開發(fā),為“案例分析”提供基礎材料,達到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目的。
——“以問題為中心”展開研究,但問題主要指向新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中的帶有共性的典型問題,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啟發(fā)性。
——案例素材可以是課堂觀察、敘事研究,也可來源于“教學課例”等,但必須是對課例的提煉和加工。
——核心內(nèi)容是:“案例問題——情境與細節(jié)描述——詮釋與研究——問題討論”。
■教學案例以教師的“實踐知識”(緘默知識)和專業(yè)能力為對象選擇案例主題,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以“課”為載體進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是“課例”,也包括“說課稿”、“教學敘事”、“教學實錄與反思”和教學論文等。
——以“課題”為載體進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xiàn)形式是“案例”,以及研究報告、研究論文等。
2、重新構建校本教研制度
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改變目前的教研活動單純關注教材教法和學生成績的做法,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納入教研的重點,創(chuàng)導反思型教研模式,把新課程的理念轉變?yōu)閺V大教師自覺的教學行為,幫助教師實現(xiàn)從宏觀理念到微觀教學的轉變,從“展示課”向“研究課”演進。
——以“表演”為目的的展示課。傳統(tǒng)的展示課(也包括某些所謂的“優(yōu)質(zhì)課”),缺乏研究成分而多帶有功利性,授課教師往往以排練方式重復“表演”,以致異化為“做秀”課。聽課教師的收獲多在于“模仿”,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難照搬到自己的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