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游山西皇城相府皇城相府峻奇雄,臨水忱山映碧空。疊院瓊樓藏偉績,亭臺雅閣載豐功。一門衍澤書盛譽,五世承恩眾敬崇。耀眼望宗聞上界,飄香御墨醉秋風。
七律·游山西郭峪古城秋陽映照紫煙輕,郭峪觀游看古城。斗拱瓊樓呈秀色,亭臺疊院勢恢宏。雉堞林立承威懾,窯洞蜂窩保世榮。翠柏蒼松長郁綠,仙居寶地永留名。
十月二十日上午十一點半鐘,車到皇城村,一座別具特色的城堡式古建筑群便隱約出現(xiàn)在我的眼簾,不由得使我抬頭四顧,只見城堡背靠青山,宛如一條飛騰雄舞的青龍順流奔騰;城堡面朝五趾山嵐,仿佛正在迎接著一只張開五爪飛奔而下的巨虎。整個城堡屹立在潺潺而流的小溪之畔,有山有水,寄居于青龍白虎之間……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北留鎮(zhèn)境內,是清康熙年間的名相陳廷敬的故居,由內城、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始建于明末,是當年富甲一方的陳家為防范農民起義軍而建,建筑樣式為明代風格;外城始建于清初,是陳廷敬入閣拜相以后,為突出身份而特意修建,故建筑樣式為清代風格。是全國唯一一座集明清兩代風格于一體的城堡式建筑群!
城堡前一座門樓,樓上一通石碑赫然而立,碑上是前清康熙皇帝御筆親題“午亭山村”四個大字。而門樓上“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的楹聯(lián)則是康熙皇帝晚年為陳廷敬所題。 楹聯(lián)不僅說明了當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自然美景,同時也蘊含了深刻的寓意。說明陳廷敬青壯年時事業(yè)有成,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晚年帶病堅持工作,品節(jié)昭明,好像臨霜菊花,散發(fā)出更加濃郁的芳香。這是對陳廷敬一生功績卓著、晚節(jié)昭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進入相府,我們首先走進御書樓。御書樓在中道莊西門外,是陳廷敬三子陳壯履為炫耀其陳家皇恩浩蕩而特建。 據(jù)說該樓建成時,上有康熙帝御筆親書賜陳廷敬及陳壯履詩近二十首、楹聯(lián)四副和其它題記等,瀟灑飛逸蔚為壯觀?,F(xiàn)樓內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以及楹聯(lián)“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而這些門樓上的匾、聯(lián)都是古時候的實物。觸摸著古物便也有了瞬間穿越了三百年歷史的感嘆……
如果把相府景區(qū)比作是一幅美麗的藝術畫卷,那御書樓就是這幅畫卷中最亮麗的一筆!御書樓雄踞于高臺之上,高達8米,是個二層建筑樓閣,下層中間有門洞,供人們進出皇城相府。樓上是個傳統(tǒng)中國古老亭榭式建筑。四角頂蓋,八柱支撐。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上覆以明黃色琉璃瓦,顯得端莊富麗,因為明黃色是皇室專用的顏色,其他人都是不能使用的,所以,相府內除了御書樓,其余的建筑都是用普通的灰瓦覆頂,從這點上講,御書樓昭示著陳氏家族非凡。望著眼前的雕梁畫棟、斗角飛檐,可以邀想當年的排場之浩大、相府之威嚴!
走進皇城相府的中道莊城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大一小的兩座石牌坊?;食窍喔拇笈品皇顷愅⒕丛诳滴跞四辏?699年)奉旨而建,高約6米,面闊三間,呈三門四柱三樓頭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疊置,斗拱下的額枋雕龍鐫鳳,抱柱石瑞獸環(huán)擁,浮雕圖案刻工精細、栩栩如生,制作精美,氣勢恢宏莊重,牌樓正間上枋鐫刻“冢宰總憲”的大額枋。導游介紹,“冢宰”意為百官之首;“總憲”則是肩負監(jiān)督考察各級官吏重任的意思。下面從下至上分別鐫刻陳廷敬及其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官職和功名。
據(jù)介紹,陳廷敬曾給康熙皇帝當了35年的經(jīng)筵講官,還以總閱官、總裁官的身份,領導編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和《明史》、《三朝圣訓》、《大清一統(tǒng)志》等大型語言書和史志巨著,被人稱為清代語言學家和編輯家。他一生著書等身,留有《午亭文集》50卷和《尊聞堂集》、《午亭筆話》等著作。其文其詩,品位極高,人稱“燕許手筆”,“海內無異詞”,是居于當時權威地位的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詩人。以陳廷敬為代表的陳氏家族,從明孝宗到清乾隆間人才輩出,冠蓋如林。有38人先后在封建王朝的各級各部門領導崗位上擔任職務。還培養(yǎng)出41位貢生,19位舉人,并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在陳氏家族鼎盛時期的康熙年間,居官者16人,出現(xiàn)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盛況,堪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在旌表陳氏家族功名和勛業(yè)的兩座石牌坊北側,坐落著皇城中名副其實的相府冢宰第,這是皇城的主題建筑,坐北面南一進四院。雄偉高大的相府大門面闊三間,加深兩間,明間內柱裝門板,兩次間施龜背文影壁,走馬板雕“冢宰第”三個大字。入大門影壁折東為以狹長的庭院,東側有如意門通往動書院,正南為倒座,正北為二門。入二門為一寬敞的方形庭院,正北大堂為相府大院的主要建筑,用材碩大,工藝考究,氣勢雄偉,門懸康熙皇帝御書“點翰堂”匾額,堂內懸掛康熙皇帝御書“龍飛鳳舞”和“博文約禮”牌匾。穿過大堂進三院有二堂,穿過二堂又進內宅后院。整個相府大院的柱頭斗拱門窗、樓欄、影壁、柱礎等裝飾構建工藝精致、雕刻精美,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
踏著用青石鋪就步道,我們從相府的后宅來到小姐院,這里是陳廷敬女兒及女眷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北樓是閨房或稱繡樓,是陳家小姐的起居室,東西廂房則是女仆和貼身丫環(huán)的住處。南房為過庭,前后設門,使院落與風景優(yōu)美的花園相通,環(huán)境非常優(yōu)雅。但是這里的屋頂和其他院落的屋頂截然不同,房頂沒有屋脊與脊獸。這種屋頂叫卷棚頂,樓頂?shù)耐咪伵偶氈拢矫苋岷?,屋頂兩邊角沒有翹然若飛的檐,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雙坡屋頂?shù)男问街?。可見封建社會女子地位低下,即使是侯門相府,小姐院建筑級別依然是最低。
接著我們登上望河亭,順著城墻前行200多米,來到堞樓。從堞樓到文昌閣,拾級而上,臺階每六七級間隔一個平臺,大約近百級臺階?;仡^俯望,只能看到平臺卻看不到臺階。據(jù)說,臺階由下而上只能看到臺階看不到平臺,喻為步步高升;由上而下只能看到平臺看不到臺階,喻為平步青云。如此匠心獨運的砌筑,讓人嘆為觀止。沿著城墻的臺階拾級而上來到“藏兵洞”。上下五層,分南北兩部,有100多見間,依山傍勢,三五相連,明暗相通,攻防兼?zhèn)洌ㄖに嚳茖W合理,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和匠心獨具。
皇城相府內城的西北角,一座熊踞虎視的百尺高樓巍然屹立。這就是被稱為皇城古建筑一大奇觀的“河山樓”,它是陳氏家族為了抵御外族侵擾而建造的防御性工事。河山樓始建于1632年正月,至今已近四百年歷史。當時,政治腐敗,國運衰退,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樊川一帶經(jīng)常遭受亂兵的劫殺搶掠。為了抵御亂兵侵擾,陳氏兄弟發(fā)動全族,雇請匠工,“掘地為進,筑石為基,闊三丈四尺,厚二丈四尺,三間七節(jié),高有十丈,石用三千,磚用三十萬”,只用了6個月就完成了主體建筑。河山樓設門兩道,為防火,外門以石為材,樓頂設堞樓,四墻開垛口,以便瞭望敵情,拋擲矢石。樓里有水井,有磨盤,地道可通城外,若遇到兵荒馬亂,可容納千余人避難其中。
登樓遠眺,整個皇城相府盡收眼底,環(huán)城皆山,蒼山翠柏映入眼簾。東北部的樊山如蒼龍逶迤而立,西面的樊河似玉帶縈繞而過,四周青山疊翠,溪流泄碧,喬木蔥蘢,草盛花繁,像一軸極具張力的立體風景畫,給人以深刻的心靈震撼與視角沖擊。
下了河山樓,順著府內的百米長廊來到“止園書院”。這是陳氏家族子弟讀書學習的場所。把孩子讀書學習的學堂修在城外景色宜人的管家園林內,讓莘莘學子遠離家族社會的喧囂和煩擾,在優(yōu)雅、清凈、安寧的良好環(huán)境中陶冶情操,啟發(fā)靈感,這是陳氏家族重視文化教育的見證。止園書院是一座坐北面南的兩進院落,但在前后兩院的東南角上各有一個大門,看來好似兩個各自獨立的四合院。在西邊的書房內,有一位身著黑色上衣、正襟危坐在桌旁先生與一位背向老師站著背誦課文的學生蠟像,蠟像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導游介紹說:過去背誦書本,因為孩子們面對老師會害怕,于是就背對老師。背書一詞可能就是由此而來的。
邊走邊看邊思,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陳氏宗祠。祠堂于深宅胡同頂端,高階之上,門正對內城城門,地勢漸上,肅穆有氣勢,門口大小兩對石獅,皇城中的斗拱修飾少而簡單,祠堂正門用的比較多,也是這個意思了。陳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廟。建于明嘉靖年間,結構為兩進院落,前為祠堂,后為賢祠。陳氏后輩把宗祠建在內城的中軸線上,表示對已逝祖先的崇敬之意外,還希望先祖?zhèn)兡芨Ja后世,保佑家族繁榮昌盛,永世不衰。
走近皇城,走進這座鄉(xiāng)間城堡,能深深領略和體驗滿目光華的厚重與深沉。這座歷經(jīng)四百年風雨滄桑的皇城相府,巍然屹立,雄姿依舊,成為明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也為后人打造了一個旅游勝地。然而斯人已去,歲月環(huán)流,一切皆成蹉跎!
二點多鐘,我們又趕到郭峪古城去逛了逛。郭峪古城,位于皇城相府南300米(皇城相府實為郭峪古城的北翼城,侍郎寨為郭峪古城的東翼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內是獨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古建筑學泰斗羅哲文譽為“中華民居之瑰寶”。又有“中國鄉(xiāng)村第一城”之稱。
下午三點我們又折回,在相府門口觀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名為《迎圣駕》的開城儀式。儀式模仿當年康熙皇帝幸臨此宅的情景,不僅生動有趣,還使游客從中感受到一語雙關之意,不由得興致勃勃。
三點半鐘離開晉城,趕往河南溫縣,晚住溫縣黃河路“藍夢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