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網絡
1
常常有一些媽媽問,“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我們仔細想想,孩子喜歡什么?
你可千萬不要說孩子沒有喜歡的東西。
也許是你沒有細心地去發(fā)現而已。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美食,看到各種零食就兩眼放光。
有的孩子喜歡積木,各種積木玩具堆滿了自己的小房間。
而有的孩子酷愛小汽車,特別是男孩子,對挖掘機、吊車、大卡車是愛不釋手。
有的孩子呢,就喜歡恐龍,比如我家那小子就是地道的恐龍迷。
還有的孩子喜歡畫畫,看到墻就想畫。
每個孩子的性格氣質不一樣,他喜歡的東西也會不一樣。
但是興趣這個東西真的是能引導的。
關鍵就是有沒有“趣味”。
孩子剛剛來到世上,爸爸有力的臂膀舉起他們,他們不會害怕,反而咯咯地笑著。
因為實在太有趣了。
孩子們不喜歡待在沉悶的屋子里,喜歡去戶外的天地間,因為那兒有趣極了。
當我們陪伴著孩子成長,就一定會發(fā)現孩子的趣味。
而一旦父母敏感地捕捉到了孩子的興趣點。
那做父母就會輕松許多。
特別是想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那就一定要記得。
從“趣味”二字著手。
2
讀書始于趣味。意義、知識什么的都在其次,趣味最重要。
我們應該都有同感:讀書的時候為了考試背的那些書,都在腦海里儲存不了多久。但是自己打著電筒在被窩里偷偷看的小說,很多年之后,還是記憶猶新。
或者偶爾幾句打動自己的情話臺詞歌詞,也能記很久很久。
因為只有感受到了真正的趣味,才會愛上這個東西。
我小時候讀書就一直很喜歡唐詩,不是為了在親戚面前表演,也不是為了考試。
那是在八九歲時,偶然在大伯的一個舊柜子里翻到了一本殘缺的《唐詩》,有一半被大娘扯掉擦桌子了,另一半就被我搶救過來了。
當時看到了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讀起來瑯瑯上口,覺得很有趣,第一次知道簡簡單單的四句話叫絕句,將一個很美的地方一下子就呈現了出來。
感受到了這語言之美,嘗到了趣味之后,多年后一直沉迷其中,樂在其中。
后來家里訂了報紙,其中有一份《文萃》報,就一直從小學讀到中學畢業(yè)。每期必讀,連那些小豆腐塊廣告都不放過。因為上面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故事和新聞,總是讓人覺得有趣的很。如今這報紙一直在辦,家里有小學生可以考慮訂一份看看。
為什么要說這些事呢?
因為很多父母在給孩子選書的時候,常常首要考慮的不是孩子的興趣,而是讀這書有什么用?
“讀書的功利性“已經成為孩子們愛上閱讀的一個攔路虎。
當孩子從題山題海的應試教育中好不容易緩一緩。你馬上就給他們送上一堆世界名著或者新課標必讀,或者哪個名師推薦的書目。
結果孩子心里卻不想讀,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殷切期望,不得不做做樣子讀上一陣,結果沒有一點的興趣,反而讓心靈感到壓力,負重而行,難以同作者對話,反而嘗到的是閱讀之苦。
另外就算是名著,歐美的和蘇聯的不同,中國的和日本的也不同,另外在體裁和風格上也千萬種不同。
如果沒有讓孩子自己去敲打體驗,找到趣味的話,父母的安排大致是無用的。
3
最可怕的是父母將這種閱讀的功利性帶到了孩子的嬰幼年時期。
有不少的父母熱衷于開發(fā)孩子的智力,開發(fā)大腦。
所以買很多開發(fā)大腦的書籍,結果孩子的大腦不知道開發(fā)的如何,反而壞了孩子的胃口。
這個就好像給孩子吃東西一樣,你總是搞一些大補品給孩子吃,還不知道補品的效力如何,更可能讓孩子身體受損。
也許粗茶淡飯更來得有用。
其實閱讀好的書籍自然而然會對孩子的大腦有促進作用。
比如故事的邏輯和圖形,色彩以及對話等等。
可是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帶著那些目的去閱讀。
而應該是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心態(tài)。
所以有父母就忽視了孩子的興趣,而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報一些開發(fā)培訓班,買一些益智玩具,或者唯益智圖書不買。
我就不是很贊同父母這樣做,因為這偏離了閱讀的初心。
那些看上去沒有實際用處的經典繪本圖書倒是被丟棄一旁。
可是孩子的心靈、靈魂、情商、審美……
這些東西不都是我們摸不著的東西么?
就是這些摸不著的東西決定了一個人的素質及人生價值。
我們去街上一站,會發(fā)現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四肢,肩膀上都是長著一個腦袋。
這些看的著的東西,是共同的。
我們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不僅僅是養(yǎng)育他們的軀體,更要關注他們心靈的成長。
那些好的圖書,就是能起到一個這樣的作用。
就能像一顆顆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內心,慢慢地成長,發(fā)芽、開花、結果。
在這漂浮的一生當中,讓一個人不會迷失。
在這個物欲縱橫地世界,讓一個人能留有一份善和理智。
所以,在孩子最初的時候,是培養(yǎng)閱讀興趣最好的時期,不要再因為自己那些庸俗無比地目的,而讓孩子的心靈蒙塵。
當孩子能跟我們說話的時候,你就能讓孩子看著自己的臉,跟他說上幾句話,哼上幾首童謠。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而你嘴里說的那些話,都是多么有趣。
而到了孩子幾個月的時候,他們對萬物都是好奇的,這個時候就好了,你一定要把書擺在他的面前。
他們第一次看到這個漂亮的小盒子一樣的東西,不知道那是什么,他們會去翻扯,會去撕咬。
你當然不能打罵,而是要樂呵呵地趕緊跑去,寶貝一樣地拿起這個東西,告訴孩子“這是書”、“這是書,是寶寶最好的朋友”、“你喜歡書,是不是?”。
接下來,你不斷地讓孩子與書本親密接觸,而且還有會發(fā)聲音的書,有撕不爛的布書,還有有趣的猜猜書,好玩的洞洞書,還有氣味書、立體書……
各種各樣的書比玩具還要好玩,孩子地趣味就這樣產生了呀。
當孩子到了3歲以后,會對世界產生疑問,總是為你為什么?這個時候,書本就像一個寶庫,讓孩子看到不同的知識。
孩子總是想變得強大,變得更好。
而閱讀能滿足孩子的這個成長需求。
孩子們希望自己知道更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當兒子知道了章魚會變色、知道海參會在逃生時吐掉內臟、知道壁虎在危險時會咬掉自己的尾巴逃命時,他那專注地表情完全跟看動畫片時一個樣。
如今讓父母操心的一件事就是:很多孩子愛上了動畫片,沉迷其中。
這個不能怪孩子,因為父母如果沒有幫助孩子控制看電視機的時間,而只要孩子習慣通過電視機進行知識獲取,并且成為唯一的方式時,他怎么會不沉迷電視呢?
首要責任在父母本身。
而很多青少年父母最頭疼的問題是孩子沉迷網絡游戲。
這也是孩子的趣味在網絡游戲,而不在其他。
我們用大人的世界去比較一下,就明白了青春期孩子的行為為何會這樣。
因為很多人成年后就是青春期的翻版。
愛玩游戲的小明,結婚生子之后,還是沉迷于網絡游戲。
愛打牌的小李,成年后還是常常在牌桌上得到快樂。
樹大看苗,人大看小,就是這個道理吧。
所以,養(yǎng)一個愛閱讀的孩子,要趁早
4
每個人的世界都很小,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
孩子瞬間就長大,給父母的時間真的不多。
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父母的影響甚微。所以一定要在孩子10歲前發(fā)現孩子地興趣,幫助他去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養(yǎng)成好的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
這樣才不會到了孩子長大時才后悔。
我非常欽佩那些有了孩子之后勇于改變地父母。
這些場景常常在美國的一些大片里出現。
混世魔王一樣的男人,抱著自己剛剛出生的小女兒,瞬間父愛爆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有了孩子,你還跟沒孩子一樣,你覺得自己是合格的父母嗎?
常常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養(yǎng)一個愛讀書的孩子。
請相信,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
當然,你要做點什么改變呢?
那就是給孩子做一個榜樣,常讀讀書。
如果你真的太忙,那也要花點心思給孩子準備一點好的書。
或者陪孩子一起閱讀。
如果父母都不愛這本書,那么你講這本書的時候會枯燥無味。
而如果父母本身不愛書本,那么孩子愛上閱讀的路又難了很多。
因為孩子沒有榜樣去學,也沒有家庭氛圍的熏陶。
所以,你大致明白了:為什么有的孩子成為了別人家眼里的孩子,那是因為這些孩子的身后,都有一個別人家的父母。
讓孩子愛上閱讀,無非就這兩個字“趣味”。
而在這兩個字的后面,就是父母的用心如何,著力點何在?
另外要記住,培養(yǎng)這個“趣味”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