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網 2022-08-01 14:11
為什么有的人更積極,有的人更“喪”?
為什么有的人更積極,有的人更“喪”?
經歷相似的事情,為什么有的人更傾向于保存美好的回憶,有的人更容易保留糟糕的感受?
在最近發(fā)表于《自然》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發(fā)現(xiàn),只要一種小分子,就可以給我們的記憶打上“情緒鋼印”,決定你日后回憶起它,會感到快樂還是難過。
“更有趣的是,我們似乎可以操縱這個'分子開關’,決定向大腦'寫入’積極還是消極的記憶?!闭撐墓餐谝蛔髡呃詈普f,“患有焦慮、抑郁或者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人,總是更傾向于記住不好的感受,希望我們的發(fā)現(xiàn)能夠提供新的治療方案?!?/p>
這項工作由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Kay Tye領銜,博士后李浩、Praneeth Namburi和Jacob Olson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Broad研究所的張鋒教授、北京大學的李毓龍研究員也都參與了這項研究。
致敬經典巴甫洛夫方法
李浩和他即將加入的美國西北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系
今年34歲的李浩,是個北京出生長大的小伙子,像很多年輕人一樣,他喜歡踢球、攀巖、看動畫片和擼貓。
在山東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后,李浩前往美國深造。這篇論文是他在索爾克研究所Kay Tye實驗室做博士后時的研究工作。
目前,李浩已經拿到了美國西北大學的offer,預計在2023年就將開啟自己的獨立實驗室。他精心給自己未來的實驗室制作了網站,在研究目標這一頁寫道:“我們的目標是,了解神經肽如何在介導健康或疾病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p>
“幾乎一切生物行為的動機,都可以歸結為兩大類:尋求獎勵或者逃避懲罰。如果神經系統(tǒng)在動機的處理上出現(xiàn)了失調,就會導致焦慮、抑郁、成癮等問題?!崩詈葡颉吨袊茖W報》解釋。
早在19世紀90年代,著名的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就用一系列經典的條件反射實驗,展現(xiàn)了生物在面對“獎懲”時的生理反應。
他的實驗方法簡直家喻戶曉:讓狗看到食物,并且測量它的唾液分泌。之后,每次給食物,都同時提供一個響鈴的聲音。不久后,即使沒有食物,狗也會在鈴聲響起時,自動分泌唾液。
中國古代“望梅止渴”的故事,有些人聽到上課鈴響就開始“緊張”的癥狀,都跟條件反射有關。
在最新的這篇《自然》論文中,李浩等人也采用了經典的“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實驗法”。在獎勵行為模型里,他們會先給小鼠聽一段音頻,然后給它們喝一點糖水;在懲罰行為模型里,則先給小鼠聽另一段音頻,然后對它們的足部做一次電擊。
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小鼠很快就學到了,聽到一種聲音時,它們就能預測之后會出現(xiàn)好的還是不好的事情,同時做出相應反應。
接下來的實驗,就交給更加先進的現(xiàn)代生物學技術了。
張鋒團隊協(xié)助設計“基因魔剪”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小鼠的大腦會根據(jù)獎勵或懲罰來調控一種小分子多肽——神經緊張素(neurotensin)的釋放。
在獎勵學習中,神經緊張素會加強釋放到杏仁核之底側核,促使這里的神經元對獎勵刺激產生反應,從而增強獎勵學習。
而在懲罰學習里,神經緊張素的釋放會被抑制,從而促使杏仁核之底側核對懲罰刺激產生反應,并且增強懲罰學習的效率。
為了進一步了解神經緊張素是怎樣工作的,他們運用“基因編輯魔剪”——CRISPR-Cas9系統(tǒng),敲除了杏仁核特定神經元中編碼神經緊張素的基因。
被敲除基因后的小鼠,很難再把糖水的甜美和相應音頻聯(lián)系在一起,但它們對負面信息的反應變得更加強烈:當與足部電擊相關的聲音響起時,會更快地“嚇跑”或者“驚呆”。
這說明,大腦的默認狀態(tài)就是傾向于恐懼的,而神經緊張素的存在,能幫助打開與積極學習有關的神經元。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它有助于人們避免潛在的危險情況?!盞ay Tye說,“那些善于發(fā)現(xiàn)最糟糕情況的人,可能會對這個結果比較有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Kay Tye曾和著名華人科學家張鋒在同一個實驗室工作。她在斯坦福大學Karl Deisseroth實驗室做博士后時,張鋒也在這里讀博士。
在這項研究中,張鋒團隊協(xié)助設計了實驗用的CRISPR系統(tǒng)——這也是CRISPR首次被用于分離特定的神經遞質功能。
想建立一個“快樂”的實驗室
在李浩看來,他開展博士后研究的實驗室有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而導師Kay Tye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特別特別活躍”。
2020年,美國高校的實驗室由于疫情封鎖了一段時間。剛剛解封時,大家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tài)。眼見此情此景,Kay 驚呼“實驗室都要落灰了”,決定第一個來做實驗,給團隊做一個表率。
當時恰逢北京大學李毓龍團隊寄來了神經緊張素的探針,需要驗證一下這個探針是否有效。已經有7、8年沒有親自動手做實驗的Kay ,竟然一舉成功,沒有再做第二次。
“她特別特別得意,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李浩笑著說。
此外,Kay也很擅長把研究工作描述得鮮活有趣,激發(fā)大家的工作熱情。
李浩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建立一個“確保所有實驗室成員茁壯成長,讓他們在健康和快樂中發(fā)展科學潛力,實現(xiàn)職業(yè)目標”的實驗室。
作為一名年輕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者,李浩對“快樂”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同樣一件事情,有的大腦會把它處理成愉快的記憶,有的大腦會把它處理成難過的記憶。
因此,快樂或者不快樂都是相對而言的。認識到這一點,對很多事就會有一種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