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一:數(shù)量隱患
一般來說,書畫藝術品的市場價格不僅取決于書畫家的知名度和書畫作品本身的質量,而且還取決于書畫藝術品的數(shù)量。由于當代書畫家的書畫創(chuàng)作受到其書畫作品市場反饋情況的影響,因此,如果某種風格和題材的書畫作品受到市場的青睞,那么,書畫家們有足夠的理由繼續(xù)“復制”類似的書畫作品,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對于書畫家個人而言,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對于書畫收藏者來說,他們不得不承擔由當代書畫家制造的動態(tài)投資風險。
遺憾的是,相當多的當代書畫家正在制造這種動態(tài)投資風險。正如大連萬達集團系寶齋負責人郭慶祥指出的那樣:“現(xiàn)在有些畫家,很有名,但他們的作品100張、1000張和1張都一樣,自己重復自己。在他們的畫中,老頭換下來換上個小孩,小孩換毛驢,不停重復。”
由于中國書畫市場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只有十幾年的短暫歷史,因此,我們實際上并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判斷和預測當代書畫家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在未來的中長期投資收益。但是,美國藝術市場的經驗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美國學者詹姆斯·科可納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今天創(chuàng)作和出售的繪畫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來30年中能夠保持市場價值。”這意味著,絕大多數(shù)當代書畫家的書畫作品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而藝術市場對當代書畫家的檢驗標準,除了其藝術水平高低,顯然還包括其書畫作品的數(shù)量多寡。因為書畫藝術品的存世數(shù)量確實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書畫收藏者和書畫中介機構的興趣與信心。
當然,也有一些當代書畫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并竭力通過“信號顯示”的方式來增強書畫收藏者的信心。眾所周知的吳冠中“毀畫”事件就是一個典型而又少見的例子。然而,對于絕大多數(shù)當代書畫家而言,為了生計,為了短期收益而大批量“生產”某種受市場青睞的風格和題材的書畫作品的情況卻仍然是非常普遍的。吳冠中甚至指出,“許多書畫家在一時盛名之下,往往將不夠藝術價值的劣畫也拿來招搖過市,欺蒙收藏者,在市場上來回倒賣,互相欺騙。”從中長期來看,這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書畫收藏者的動態(tài)投資風險。
財智提醒:書畫收藏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顯然有必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重點選購那些經過了市場檢驗的書畫家的作品,例如已故著名書畫家的作品;或者選購那些生產“成本”高昂的書畫作品,例如工筆畫,以便在最大程度規(guī)避由當代書畫家制造的動態(tài)投資風險。
風險二:過度包裝
價格趕超老輩畫家2004年北京翰海拍賣會曾推出一大批中青年畫家的作品,結果不僅成交率高,而且大多數(shù)畫家作品創(chuàng)下了各自價格新高??梢哉f,翰海的這次成功拍賣,拉開了中青年畫家作品行情的序幕。
隨后,各地拍賣會幾乎都推出一定數(shù)量的中青年畫家的作品。短短一年多時間,炒作中青年畫家之風遍布各地拍賣會,不少畫作動輒數(shù)十萬元,其中有的畫家個人風格并未成熟,但作品價格已從5000元一平方尺升至1萬元,更有的中青年畫家作品價格已趕超吳湖帆、唐云、李苦禪、江寒汀等老一輩著名畫家。這種不理性的市場炒作,顯然加劇了藝術市場的風險。
平心而論,當今中青年畫家潛心埋頭于藝術的并不多,有藝術功底和獨特個性的更不多。需要指出的是:買家、藏家在挖掘有潛力的中青年畫家作品時,切不可被一些媒體“包裝”所迷惑。近幾年,據(jù)筆者觀察,大多數(shù)投資者和收藏者購買中青年畫家的作品主要針對兩種人,一種是被輿論媒體稱為“著名畫家”或是“藝術大師”的中青年畫家;另一種是被輿論媒體譽為“創(chuàng)新派”的中青年畫家。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資者和收藏者慕名而購,有的被輿論媒體的“包裝”所迷惑。
確實,在畫壇和市場上中青年畫家不切實際的包裝隨處可見。如有的中青年畫家自封“虎王”、“魚王”、“貓王”、“鳥王”,有的筆墨空虛、修養(yǎng)不濟,卻故弄玄虛,并稱之為“創(chuàng)新”的標準;有的傳統(tǒng)功底并不深厚,藝術風格也未形成,卻戴上“著名畫家”、“優(yōu)秀藝術家”,甚至“大師”的帽子;有的私下哄抬自己的作品價格,動不動超唐云,追陸儼少,以此來炫耀自己、標榜自己,似乎已同大師平起平坐。他們這種過分“包裝”往往迷惑了不少人,尤其是初涉市場的投資者和收藏者。
有媒體曾報道,在浙江某拍賣公司舉辦的書畫拍賣會上,浙江一位中青年畫家的一件巨幅工筆畫成了各媒體關注的熱點。據(jù)悉,作品委托人是一位姓董的個體老板。他曾慕名前往該畫家家中,以100萬元現(xiàn)金購得此畫,后來,由于連續(xù)幾個月投資項目不盡如人意,資金周轉出現(xiàn)了困難,不得已才決定忍痛割愛,可是接觸了杭州多家畫廊卻無人接盤,最后只好找到這家拍賣公司,想通過拍賣拿回當初100萬元。但是,拍賣公司對此幅畫起拍估價只定為28萬—38萬元,結果,該作品在30萬元的起拍價上就無人問津,慘遭流標。從這一事件中,至少可以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 ?nbsp;
首先,藝術作品并不等于金錢。藝術品不像股票,立馬能變現(xiàn),你如果花10萬元買一件藝術品,一旦你急于用錢要賣出,恐怕很難立刻找到合適的買家。
再次,投資藝術品需要敏銳的眼光。而眼力問題又涉及到許多方面,諸如真?zhèn)螁栴}、優(yōu)劣問題、價位問題,像上述這位董老板就屬于缺乏眼光。盡管該畫家作品在浙江頗為走俏,但是買家在作品價位上沒有把握好,從而造成深度套牢。如今像董老板這樣的買家并不在少數(shù),他們對某些中青年畫家盲目崇拜,并對一些媒體的宣傳炒作信以為真,最后不惜巨資收購。
財智提醒:目前,不少中青年畫家作品價格大起大落,一些人為的炒作相當嚴重,其價格與藝術水準嚴重背離,顯然蘊涵著很大的市場風險。對此,理智的投資者和收藏者要有清醒的認識。真正的名家和大師不是吹出來的、捧出來的,因為藝術這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假。尤其是中國畫,沒有數(shù)十年筆墨功夫和專業(yè)修養(yǎng),要使自己作品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并在中國畫壇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投資收藏中青年畫家作品需要前瞻性,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最好不要介入這類投資。
————————————————————————————
一般來說,書畫藝術品的市場價格不僅取決于書畫家的知名度和書畫作品本身的質量,而且還取決于書畫藝術品的數(shù)量。由于當代書畫家的書畫創(chuàng)作會受到其書畫作品的市場反饋情況的影響,因此,如果某種風格和題材的書畫作品受到市場的青睞,那么,書畫家們有足夠的理由繼續(xù)“復制”類似的書畫作品,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對于書畫家個人而言,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對于書畫收藏者來說,他們卻不得不承擔由當代書畫家制造的動態(tài)投資風險。
遺憾的是,相當多的當代書畫家正在制造這種動態(tài)投資風險。正如大連萬達集團癑寶齋負責人郭慶祥指出的那樣,“現(xiàn)在有些畫家,很有名,但他們的作品100張、1000張和1張都一樣,自己重復自己。在他們的畫中,老頭換下來換上個小孩,小孩換毛驢,不停重復。”
由于中國書畫市場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只有十幾年的短暫歷史,因此,我們實際上并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判斷和預測當代書畫家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在未來的中長期投資收益。但是,美國藝術市場的經驗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美國學者詹姆斯·科可納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今天創(chuàng)作和出售的繪畫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來30年中能夠保持市場價值。”這意味著,絕大多數(shù)當代書畫家的書畫作品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而藝術市場對當代書畫家的檢驗標準,除了其藝術水平高低,顯然還包括其書畫作品的數(shù)量多寡。因為書畫藝術品的存世數(shù)量確實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書畫收藏者和書畫中介機構的興趣與信心。
當然,也有一些當代書畫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并竭力通過“信號顯示”的方式來增強書畫收藏者的信心。眾所周知的吳冠中“毀畫”事件就是一個典型而又少見的例子。然而,對于絕大多數(shù)當代書畫家而言,為了生計,為了短期收益而大批量“生產”某種受市場青睞的風格和題材的書畫作品的情況卻仍然是非常普遍的。吳冠中甚至指出:“許多書畫家在一時盛名之下,往往將不夠藝術價值的劣畫也拿來招搖過市,欺蒙收藏者,在市場上來回倒賣,互相欺騙。”從中長期來看,這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書畫收藏者的動態(tài)投資風險。因此,書畫收藏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顯然有必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重點選購那些經過了市場檢驗的書畫家的作品,例如已故著名書畫家的作品;或者選購那些生產“成本”高昂的書畫作品,例如工筆畫,以便在最大程度上規(guī)避由當代書畫家制造的動態(tài)投資風險。(馬?。?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