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中藥方劑治療
中藥方劑是根據(jù)配伍原則,總結(jié)臨床經(jīng)驗(yàn),以若干藥物配合組成的藥方,是中醫(yī)辯證論治思想的基本體現(xiàn),中醫(yī)藥的特色所在。據(jù)病情加減用藥,也可利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消除其毒副作用,相比之下方劑的毒副作用比西藥弱?,F(xiàn)收集24劑中藥藥方,供咽炎患者參考選用。
1、丹梔射郁湯:牡丹花瓣(須單辯紅色、無花改用丹皮)6克,梔子花(連蒂用,無花改用梔子)9克,射干10克、黃郁金10克、枇杷葉3大片(刷去毛、包扎)、甘草4克、赤茯苓10克。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必須服二煎、初服時(shí)難于下咽,可邊漱邊咽或勉強(qiáng)下咽,咽下一、二口,即可順利通過。主治喉痹。
2、加味增液湯:生地、白芍各20克,元參、麥冬各15克,沙參、貝母、蟬衣各10克,胖大海、薄荷各6克,加水浸泡煎煮取汁飲用。早、晚各1次。
3、開音利咽湯:胖大海3—4枚,放小砂鍋內(nèi),加清水300毫升,煎煮10分鐘,待皮裂肉出時(shí),去皮核。加金銀花、菊花、麥冬各10克,再煎5分鐘。日服2—3次,飲時(shí)連湯帶胖大海肉含服慢咽。
4、清熱利咽湯:木蝴蝶10克、青果12克、金果蘭15克、桔梗12克、雙花30克、連殼15克、黃苓17克、黃蓮6克、牛子10克、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早晚各1次。
5、薄荷飲:薄荷5克、牛蒡子12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6、羅漢果飲:羅漢果30克、柿餅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7、半夏厚樸:半夏20克、厚樸9克、蘇葉6克、茯苓6克、生姜15克。水煎服、早中晚飯后服。
8、貓爪草沙參湯:貓爪草15—30克,沙參、麥冬各15—20克,浙貝母、杏仁、玄參、丹皮各15克,桔梗12克、鱉甲20—30克。每日1劑,水煎后分二次服。
9、丹參括萎湯:丹參35克、括萎30克、云苓15克、生姜9克,蘇葉、川樸各10克,桔葉3片。每日1劑,水煎服。
10、神仙活命湯:膽草6克、元參24克、馬兜鈴9克、板藍(lán)根9克、生石膏15克、白芍9克、黃柏5克、生甘草3克、生地30克、瓜蔞9克、生枝子6克。溫火水煎,一日三劑。
11、生麥湯:生地60克、麥冬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12、玄參花粉湯:玄參、花粉、麥冬、赤芍、竹茹、石斛、浙貝母、炒淮山各9克,桔梗6克,陳皮、丹皮各4.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13、麥冬積殼湯:麥冬、積殼、玄參、花粉、川貝、知母、射干、釣藤各9克,瓜蔞殼12克、薄荷6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14、沙參麥冬湯:沙參10克,麥冬、玄參、、桔梗各10克,鹽黃柏、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二次分服,每日一劑。
15、生地玄參湯:生地10克,玄參25克,麥冬、沙參、桔梗、木蝴蝶、玉竹、半枝蓮、雙花各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16、六味湯:桔梗6克,荊芥、防風(fēng)、僵蠶各9克,甘草、薄荷(后下)各3克。水煎服,每日1劑。
17、雙花3g,玄參6g,麥冬6g,桔梗3g,橄欖3g,胖大海6克,赤芍6g,浙貝母3g,木蝴蝶3g,生甘草6g。每天1劑,開水泡代茶飲,15天為1個(gè)療程。依據(jù)患者年齡、體質(zhì)調(diào)整用藥劑量。
18、燈籠果飲:又名掛金燈,紅姑娘。小兒每劑3—5個(gè),加水80—100毫升;成人每劑6-10個(gè),加水100—150毫升。煎出的藥液為微黃色清亮透明,其味極苦,勝黃蓮。每劑分2次,早晚服用。服時(shí)加糖少許矯苦味。適咽喉腫痛、效佳。
19、鮮芝麻葉:鮮芝麻葉適量,洗凈后備用。每次6片,嚼細(xì)后緩咽下,每日3次。急慢性咽炎均可用。
20、復(fù)方甘草合劑:含服,每次口含3—5毫升,間斷慢咽少許。咽完后,半小時(shí)內(nèi)不飲水;一日含服5-6次,睡前含服一次。一般1—2日,咽部癥狀明顯減輕。
21、清熱利咽湯:木蝴蝶,牛子各10克,青果、桔梗、黃苓各12克,金果蘭、連殼各15克,雙花30克,黃連、甘草各6克,公英20克,水煎服。
22、知柏八味丸加減:丹皮、黃柏各9克,沙參20克,麥冬12克,人參葉、訶子各9克,咸竹蜂6克,每天一劑。
23、太子參云苓湯:太子參30克(或西洋參8克另燉)、云苓15克、甘草5克、淮山15克、天冬15克、丹皮12克、人參葉9克、蟬皮5克、寄生30克、胖大海12克。每天1劑。適用咽炎反復(fù)發(fā)作、氣短、汗出、易感冒,神疲懶言等。
24、黃苓飲:黃苓10—15克,煎服。連服3次。防治肺熱咽喉腫痛。
25、 羅漢果30克,柿餅15克。水煎服,日一劑。
26、 全栝樓各20g,青蒿、茯苓、陳皮各15g,黃芩、枳殼各12g,浙貝母、竹茹、桃仁各lOg,生甘草5g。水煎服,日1劑?;蛲`仙30g,水煎去渣,加醋、蜂蜜各lOg,煮沸,分2次服,日1劑。
27、 雙花3g,玄參6g,麥冬6g,桔梗3g,橄欖3g,胖大海6克,赤芍6g,浙貝母3g,木蝴蝶3g,生甘草6g。每天1劑,開水泡代茶飲,15天為1個(gè)療程。依據(jù)患者年齡、體質(zhì)調(diào)整用藥劑量。
28、 取無花果25克、冰糖適量,加水煲之飲用,每日一次。
29、 鮮鴨蛋1-2個(gè)去殼,青蔥4-5根切碎,加水適量同煮,飴糖調(diào)味,吃蛋喝湯,每日一次。
30、 大白芍9克、川百合10克、南北沙參(各)10克、天花桃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水煎服,日一劑。
31、 虛火型:由于陰虧虛火上炎,日久出現(xiàn)咽部干燥不適、微痛微癢、干咳、咽喉梗阻、過勞多語,咽部干燥不適加重,午后癥狀明顯,手足心發(fā)熱,舌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治法:養(yǎng)陰降火。組方:生地24克,淮山、山茱萸各12克,丹皮、澤瀉、茯苓各9 克,生甘草、桔梗各6克,元參、麥冬、知母、花粉、青果各10克。水煎服。
32、 陰虛火旺證:表現(xiàn)為口干舌燥、咳嗽無痰或少痰等癥:狀且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可滋陰降火,使用生地12克、熟地12克、元參15克、黃柏9克、麥冬9克、丹皮9克,水煎服。合并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或扁桃體肥大者加山慈菇、土貝母各9克,干咳不利者加炙枇杷葉桑白皮各9克。水煎服。
33、肝經(jīng)郁熱證:表現(xiàn)為咽部悶脹不舒,異物感明顯,情志不暢時(shí)尤甚,急躁易怒,胸脅悶脹,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疏肝清熱,理氣利咽,使用丹皮15克、梔子12克、柴 胡12克、郁金12克、茯苓12克、薄荷10克、當(dāng)歸12克、生白芍15克、蘇梗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34、痰氣互結(jié)證:表現(xiàn)為咽部梗塞,異物感明顯,舌苔滑膩,脈滑。治則為行氣解郁化痰,嚏,可用半夏厚樸湯加減:半夏9克、厚樸9克、茯苓t5克、元參15克、香附15克、合歡花15克、郁金12克、蘇葉6克、生姜1克,水煎服。
35、腎陽虛弱證:表現(xiàn)為咽部不適,緊悶如堵,遇寒尤甚,咽腔淡白微腫,口淡不渴或咽干欲熱飲,面白肢冷,腰脊冷痛,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脈沉遲??刹捎脺啬I壯陽,散寒利咽,用制附子6克(先煎半小時(shí))、肉蓯蓉6克、肉桂6克(后下)、熟地黃15克、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10克、澤瀉12克、茯苓15克、細(xì)辛3克。食欲不佳者,加扁豆15克、砂仁10 克,肢冷畏寒,加桂枝12 克、狗脊12克。水煎服。
36、風(fēng)熱型:系外感風(fēng)邪引起肺胃積熱上蒸咽喉,久而成慢性。癥見咽喉干燥炊 熱疼痛、微紅微腫、逐漸咽喉間出現(xiàn)赤瘰、喉間如有物堵塞、疼痛難咯,脈滑數(shù),舌紅苔薄黃。治法:疏風(fēng)清熱、解毒利咽,組方:山豆根、炒梔子、生甘草、荊芥、薄荷、桔梗、旋復(fù)花、枳殼各6克,連翹、黃芩、貝母、杏仁、花粉、射干、板藍(lán)根、銀花各10克。水煎服。
37、腎陰虛型,生地、薏苡仁各20克,丹皮、澤瀉、蒼術(shù)、黃柏、牛膝各10克山萸肉、白茯苓、山藥各15克。加減:陰虛明顯者加麥冬、玄參、玉竹各15克;血瘀明顯者加丹參、赤芍各15克,地龍10克;咳嗽者加黃芩15克,桔梗10克。每日l劑.1個(gè)月為1療程,連服2-3個(gè)療程。
38、玄參、沙參各15克,玉竹12克,知母、麥冬、桔梗各10克,黃柏、金果欖欖、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服時(shí)可在藥液中加入蜂蜜30克沖服。
39、麥冬、花粉、雙花(金銀花)、青果、桔梗、元參、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服),一般3劑,即可見效。
40、玄參、沙參各15克,玉竹12克,知母、麥冬、桔梗各10克,黃柏、金果欖、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服時(shí)可在藥液中加入蜂蜜30克沖服。
41、處方:生地、薏苡仁各20克,丹皮、澤瀉、蒼術(shù)、黃柏、牛膝各10克,山萸肉、白茯苓、山藥各15克。加減:陰虛明顯者加麥冬、玄參、玉竹各15克;血瘀明顯者加丹參、赤芍各15克,地龍10克;咳嗽者加黃芩15克,桔梗10克。每日1劑,1個(gè)月為1療程,連服2-3個(gè)療程。主治慢性咽炎腎陰虛型,癥見咽部異物感、癢感、灼熱干燥感或微痛感,部分患者晨起咳嗽伴惡心。
42、薄荷5克,牛蒡子12克,甘草15克。水煎服,日一劑。
43、丹參15克,赤芍10克,川牛膝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銀花10克,魚腥草15克,蘆根1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個(gè)月為1療程。適用痰阻血瘀型,癥見咽干刺痛、喜咳嗽清嗓、伴午后煩熱、手足心熱等。
44、沙參、麥冬、玉竹、元參、黃蓮、黃柏、知母、花粉、桔梗各10克,甘草6克。每日l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10劑為1個(gè)療程。連用l—2個(gè)療程。
45、金銀花、野菊花各15克,水煎服。
46、知母12克,黃柏10克,生地30克,山藥15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山茱萸12克,澤瀉12克,何首烏15克,女員子12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半個(gè)月為1療程。適用腎陰虧虛型,癥見咽喉干澀而痛、吞咽不利、朝輕暮重等。
47、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肉桂3克,川牛膝1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半個(gè)月為1療程。適用腎陽虛弱型,癥見咽喉干痛不適、臉色蒼白無華,并有倦怠乏力、動(dòng)則氣短、手足不溫、食少便溏、小便清長等陽虛之癥。
48、方藥:金銀花3克,菊花3克,麥冬3克,桔梗3克,甘草3克。上藥用清水洗凈,先將麥冬、桔梗、甘草放人杯中,注入開水150毫升,加蓋燜泡10分鐘,再將金銀花、菊花加入杯中,加開水50毫升,加蓋燜泡20分鐘后服用。服前可趁熱用蒸氣熏蒸咽部3—5分鐘,服時(shí)在口中噙2-3分鐘,然后徐徐咽下。每日1劑,連絲續(xù)用7-14天。
49、方藥:南沙參16g,玄參16g,百合16g,冬桑葉12g,炙枇杷葉12g,西藏青果7g,五味子7g,生甘草7g。咽異物感明顯者加綠萼梅7g,橘絡(luò)7g;脈絡(luò)曲張明顯者加丹參12g,絲瓜絡(luò)7g。水煎服。適用:陰虛肺燥 咽喉干疼、灼熱,多言之后癥狀加重,干咳少痰,口干不欲多飲,午后及黃昏時(shí)癥狀明顯。咽部充血呈暗紅色,黏膜干燥,或有淋巴濾泡增生。舌紅,苔薄,脈細(xì)數(shù)。
50、方藥:全瓜萎16g,川貝母6g,生牡蠣16g,玄參16g,南沙參16g,鳳凰衣12g,木蝴蝶7g,西蘑藏果7g,生甘草7g,紅花7g,咽刺痛甚者加添赤芍藥12g,丹參12g,玫瑰花7g,小瘰叢生嚴(yán)重者加三棱7g,莪術(shù)7g,海浮石16g。水煎服。 適用:痰熱蘊(yùn)結(jié) 咽喉不適,因受涼、疲勞,多言之后癥狀較重??人裕┨叼こ?,口渴喜飲。咽黏膜充血呈深紅色,肥厚巴厚,有黃白色分泌物附著。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51、方藥:黨參16g,黃芪25g,白術(shù)12g,當(dāng)歸12g,陳皮12g,升麻7g,柴胡7g,防風(fēng)12g,太子參16g,北沙參16g。水煎服。適用:肺脾氣虛 咽喉不適,但不欲飲,咳嗽,有痰易咳,平時(shí)畏寒,易感婁冒,神疲乏力。語聲低微,大便溏薄,舌苔白潤,脈細(xì)弱。
注:以上各方分別選自《實(shí)用偏方》《秘方大全》《祖?zhèn)髅胤酱笕贰洞蟊娭嗅t(yī)藥》《大眾醫(yī)學(xué)》《健康》《家庭醫(yī)生》《家庭醫(yī)學(xué)》《健康之友》《益壽文摘》《健康時(shí)報(bào)》等書籍、雜志、報(bào)刊。本文由咽炎防治網(wǎng)編輯,其各方多數(shù)為專業(yè)人員推薦,有關(guān)專家審核,國家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內(nèi)容基本安全可靠。但疾病的復(fù)雜性,使用時(shí)還要審慎,不易作完全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