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 魏朝開國皇帝
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
政治家、文學家,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氏的長子。去世后廟號高祖,謚為文皇帝,葬于首陽陵。
基本信息個人概況姓名:
曹丕
外文名:
曹子桓
國籍:
魏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譙縣(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87年冬(丁卯年)
逝世日期:
226年(丙午年)6月29日
個人背景皇帝、文學家、詩人
目錄1
曹丕2
人物簡介3
在位年號4
為政事績5
歷史評價1
曹丕2
人物簡介3
在位年號4
為政事績5
歷史評價回到頂部意見反饋曹丕
折疊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
三國時期著名的
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
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去世后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于首陽陵。由于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
曹植并稱為“三曹”。
中文名:曹丕別名:曹子桓,國籍:曹魏民族:漢族出生地:譙縣(今安徽亳州)出生日期:187年冬(丁卯年)逝世日期:226年(丙午年)6月29日職業(yè):皇帝、
文學家、詩人 主要成就:代漢稱帝,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復通西域代表作品:《典論》《燕歌行》謚號:文皇帝廟號:高祖、世祖陵墓:首陽陵年號:黃初在位時間:220年12月10日——226年6月29日
人物簡介
折疊魏文帝曹丕, 魏朝開國皇帝。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是
三國時代第一位皇帝,結(jié)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tǒng)治。
曹丕魏文帝曹丕(游戲《
三國志12》形象)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
司馬懿、吳質(zhì)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quán)的爭奪中戰(zhàn)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庚子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對外平定武威三種胡[1]、酒泉和張掖的叛亂,從
劉備集團手里收復上庸三郡[2];對內(nèi)積極調(diào)節(jié)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采納
陳群的意見,確立
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guān)系,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chǔ)。當年十月,立刻逼迫
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于此。曹丕堅持大權(quán)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zhuǎn)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quán)漸移于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quán)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jié)儉、薄葬,預作《終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權(quán)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
魏國的統(tǒng)治實權(quán)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xiàn)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三次率大軍南下伐吳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學有相當高的成就。是中國三國時代第一位杰出的偉大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
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nèi),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總體來說,在位六年,統(tǒng)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2],多次擊敗羌胡、鮮卑等族的進犯。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陽后一病不起,臨終前托付曹叡于陳群、
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于首陽陵。
在位年號
折疊黃初(7年)220年—226年
延康元年十月庚午(220年12月10日)至黃初七年五月丁巳(226年6月29日)
為政事績
折疊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七年,雖然不出彩,但還是兢兢業(yè)業(yè)做了很多事的。魏文帝曹丕
或許有的好有的壞,但既然是他做的便應當被記錄下來:
1、重視文教。221年,下令人口達十萬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廟,封孔子后人為宗圣侯。224年恢復太學,置五經(jīng)課試之法,設立春秋谷梁博士。在短期內(nèi)使封建正統(tǒng)文化復興。
2、修復洛陽,營建五都,推廣儒學文化。
3、采取戰(zhàn)略防守,恢復生產(chǎn),提倡薄葬。除禁令,輕關(guān)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yǎng),使北方地區(qū)重現(xiàn)安定繁榮局面。
4、發(fā)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wěn)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zhàn)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
5、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果斷稱帝,結(jié)束漢朝四百年統(tǒng)治,開創(chuàng)士族政治之先河。
6、鞏固中央集權(quán),限制后黨、宦官權(quán)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削奪藩王權(quán)利,建立防輔制度。強化中書省,發(fā)展校事官制度。
7、派遣軍隊大破羌胡聯(lián)軍,平定河西之地。
8、多次擊敗鮮卑騷擾,鞏固北疆邊防[3-4]。
9、遣使復通西域,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tǒng)治,并設置了西域長史府。
歷史評價
折疊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曹植:“祥惟圣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盵5]
卞蘭:“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睿之絕性,體明達之殊風,慈孝發(fā)于自然,仁恕洽於無外。是以武夫懷恩,文士歸德。竊見所作典論,及諸賦頌,逸句爛然,沈思泉涌,華藻云浮,聽之忘味,奉讀無倦?!盵6]
劉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援,故不競于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選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7]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于天下可不負飲矣!”[8]
《全隋文》:“魏高祖文皇帝,紹即四海,光澤五都,負彰魈茫朝宗萬國,允文允武,庶績咸熙,正踐升平,時稱寧晏?!盵9]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zhì)彬彬,庶幾君子者矣?!?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