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室檢查
(一)血常規(guī) 多數(shù)病人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貧血,一般是正色素性或正常細胞貧血,少數(shù)病人可發(fā)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半數(shù)病人白細胞減少,低于4x109/升,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降低,常有血小板減少。
(二)血沉 約90%以上的活動期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病人的血沉增快,并隨病情好轉(zhuǎn)與惡化而減慢或增快,因此血沉檢查可作為觀察病情變化的一項指標。
(三)血清蛋白 白蛋白降低,α-2和γ球蛋白增高,纖維蛋白原增高,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四)免疫球蛋白 活動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尤以IgG為著,非活動期病例增多不明顯或不增高。有大量蛋白尿且病期長的患者,血中IgG值可降低。
(五)類風濕因子 約20%~40%病例陽性。
(六)梅毒血清學假陽性反應 2%~15%陽性。
(七)抗磷脂抗體 抗磷脂抗體是一組能與多種含有磷脂結構的抗原物質(zhì)發(fā)生反應的抗體,其中包括抗心磷脂抗體、抗磷脂酰絲氨酸抗體、抗磷脂酰肌醇抗體、抗磷脂??贵w和抗磷脂酰甘油抗體等5種。目前常用檢測抗心磷脂抗體代表抗磷脂抗體。SLE中該抗體陽性率為30%~40%,有抗心磷脂抗體的紅斑狼瘡患者常有不典型的狼瘡,抗核抗體常陰性,多有大小動、靜脈栓塞、狼瘡腦病、肺動脈高壓、血小板減少、反復自發(fā)性流產(chǎn)、胎兒宮內(nèi)窘迫或死胎等。
(八)LE細胞 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發(fā)現(xiàn),Haserick(1949)從外周血中找到LE細胞。Miecher(1954)證明紅斑狼瘡細胞因子為一種抗核因子。約40%~70%活動性SLE患者,LE細胞檢查陽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中約10%病例可查見該細胞,此外,慢性活動性肝炎、藥疹如普魯卡因胺及肼屈嗪等引起者也可陽性。
(九)抗核抗體(ANA) 是指一組對細胞核或細胞漿內(nèi)核酸和核蛋白的自身抗體。一般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血清ANA,以動物組織(鼠肝等)或體外培養(yǎng)細胞株(HEP-2細胞等)為底物。在臨床上是一個極有用的篩選試驗。SLE中約80%~95%的病例ANA呈陽性反應,反復測定,累積陽性率接近100%。因不同底物所含的抗原不同,所測得的ANA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如鼠肝含Ro/SSA抗原量低于HEP-2細胞,故含Ro/SSA抗體的血清在鼠肝為底物作ANA測定時呈陰性結果,若改為HEP-2為底物則呈陽性。鑒于正常人和某些疾病中也可能出現(xiàn)低滴度的ANA,因此血清ANA效價≥1∶80,意義較大。ANA更確切的名稱應為抗核抗體譜,ANA的滴度與疾病的活動性并非完全平行,如若其中以抗dsDNA為主,則ANA滴度隨疾病緩解后可下降或轉(zhuǎn)陰;若以抗ENA抗體為主,則ANA滴度與疾病活動性無明顯相關。
熒光核型可見周邊型、均質(zhì)型和斑點型,偶見核仁型,核型與ANA中抗體的種類有關。在SLE中常見的ANA有:
1. 抗脫氧核糖核酸(DNA)抗體 抗DNA抗體有抗雙鏈DNA(dsDNA)和抗單鏈DNA(ssDNA)之分。抗dsDNA抗體熒光核型示周邊型,為SLE所特有,提示患者常有腎損害、預后差。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同位素125Ⅰ標記ds-DNA抗原的放免法、用短膜蟲或馬疫錐蟲為底物的間接免疫熒光法(IFA)、膠體金快速斑點滲濾技術和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放免法敏感性高,陽性率于SLE患者中>60%,活動期患者中陽性率可達95%。以短膜蟲為底物的IFA法因其動基體含有純的dsDNA,故特異性高,SLE患者中陽性率>45%,活動期患者中亦可高達93%。膠體金快速斑點滲濾技術通常用純化的不含單鏈DNA的均一大腸桿菌質(zhì)粒dsDNA作為抗原,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與上述IFA法相似,但更簡捷、方便、快速,數(shù)分鐘即能出報告。ELISA操作簡便,也有滴度可作為量化的客觀指標。
2. 抗脫氧核糖核酸核蛋白(DNP)及組蛋白抗體 這兩種抗體的熒光核型均顯示為均質(zhì)型,前 者與LE細胞現(xiàn)象有關,SLE中陽性率約70%;后者陽性率約30%~50%,在藥原性狼瘡中陽性率90%以上。
3. 抗核小體抗體(AnuA),近年來發(fā)現(xiàn)AnuA在SLE中特別是活動性狼瘡和狼瘡腎炎診斷中的敏感性可達69.9%~71%、特異性達97.3%~99%,尤其在抗dsDNA、Sm抗體陰性時具有重要意義。
4. 抗生理鹽水可提取核抗原(ENA)抗體 是一組針對細胞內(nèi)抗原可溶于生理鹽水中,可提取核抗原的自身抗體,故稱為生理鹽水可提取核抗原。實際上ENA也包括了一部分胞漿抗原和既在核內(nèi)又在胞漿內(nèi)的抗原。目前通常用免疫印跡法(IBT)、免疫雙擴散法(ID)和酶免疫分析法(EIA)檢測,前兩者可互相驗證和補充,后者靈敏度高,快速簡便。臨床常用者有:
(1)抗Sm抗體:作用的抗原是U族小分子細胞核核糖核蛋白粒子(UsnRNP),由富含尿嘧啶核苷的U族RNA(U1、U2、U4、U5和U6RNA)與一組核蛋白組成。Sm的抗原性存在于29KD、28KD和13.5KD上。一般認為抗Sm抗體是SLE標記抗體,陽性率為21%~30%。此抗體與病情活動及狼瘡性腎炎等未發(fā)現(xiàn)有明確的關聯(lián)。
(2)抗U1RNP抗體:作用的抗原為U1snRNP,在U1snRNP中,70KD、A和C蛋白上存在其抗原決定簇。免疫印跡檢測于73、32、29、28、17.5KD處有顯色區(qū)帶。該抗體可在多種炎癥性風濕病中出現(xiàn),在SLE中陽性率40%左右,高滴度的U1RNP是診斷混合結締組織病的重要血清學依據(jù)。
(3)抗Ro/SSA和La/SSB抗體:抗Ro/SSA抗體的作用抗原為小分子細胞漿核糖核蛋白粒子(scRNP),由胞漿Y族(Y1~Y5)RNA與分子量分別為60KD和52KD的蛋白多肽構成,抗原性在多肽上??筁a/SSB抗體的作用抗原亦為小分子核糖核蛋白粒子,存在于胞核和胞漿內(nèi),由RNA聚合酶Ⅲ轉(zhuǎn)錄而來的RNAs與48KD的蛋白多肽構成??筊o/SSA抗體在SLE中的陽性率為30%~40%,在SCLE中陽性率63%,由于該抗體能通過胎盤,故新生兒狼瘡中幾乎均能查到該抗體。以鼠肝為底物的ANA免疫熒光試驗陰性的SLE患者血清,大多能測出Ro/SSA抗體,因此在末用對流免疫電泳法除外抗Ro/SSA抗體存在時,不診斷為“ANA陰性的SLE”。抗La/SSB抗體在SLE中的陽性率為10%~20%??筊o/SSA和La/SSB抗體陽性的患者多有光敏性皮損、血管炎、紫癜、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和類風濕因子陽性并合并干燥綜合征。
(4)抗核糖體RNP(rRNP)抗體:該抗體所作用的抗原是核糖體大亞基上的三條分子量分別為38KD、16.5KD和15KD的磷酸化蛋白。該抗體于SLE中陽性率為24%,是診斷SLE的又一個標記性抗體。
5. 其他 文獻中報導SLE患者中尚可測出抗Ku抗體,抗內(nèi)皮細胞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神經(jīng)元抗體,抗層素和抗纖維結合蛋白抗體、抗Ⅶ型膠原抗體和抗神經(jīng)節(jié)苷脂抗體等,這些抗體檢測的陽性率,特異性與臨床癥狀的關聯(lián),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十)狼瘡帶試驗(LBT)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抗體技術檢測皮膚免疫熒光帶或狼瘡帶,即在真皮表皮連接處可見一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積帶,皮損處陽性率SLE為92%,DLE為90%,正常皮膚曝光處SLE為70%,非曝光處為50%,但不見于DLE正常皮膚,在慢性萎縮性或過度角化的皮損熒光帶成團塊狀,新起的皮疹沉積如顆粒狀或細線狀,而在SLE正常皮膚呈點彩狀,此免疫熒光帶為Ig(主要為IgG、亦有IgM、IgA)與補體在真皮表皮連接處沉積造成。
(十一)血清補體測定 約75%~90%SLE患者血清補體減少,尤其在活動期,以C3、C4為著,但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皮肌炎、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中不減少。
二、診斷標準
1985年,我國第二次全國風濕病會議后,應用電腦和現(xiàn)代免疫技術相結合,制訂出新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詮斷標準,并經(jīng)國內(nèi)27個不同地區(qū)醫(yī)學院?;蚴〖夅t(yī)院驗證。該標準不僅與美國標準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十分近似,而且對早期或不典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更優(yōu)于美國標準。
診斷標準一:1986年,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專題學術會議在上海召開,并制訂了我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診斷標準:
(1)蝶形紅斑或盤狀紅斑;
(2)光敏感;
(3)口腔黏膜潰瘍;
(4)非畸形性關節(jié)炎或多關節(jié)痛;
(5)胸膜炎或心包炎;
(6)癲癇或精神癥狀;
(7)蛋白尿、管型尿或血尿;
(8)白細胞少于4x109/53或血小板少于100X109/升或溶血性貧血;
(9)免疫熒光抗核抗體陽性;
(10)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或狼瘡細胞現(xiàn)象;
(11)抗Sm抗體陽性;
(12)C3降低;
(13)皮膚狼瘡帶試驗(非皮損部位)陽性或腎活檢陽性。
符合上述13項中任何4項或4項以上者,可診斷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診斷標準二
臨床表現(xiàn)①蝶形或盤形紅斑。②無畸形的關節(jié)炎或關節(jié)痛。③脫發(fā)。④雷諾氏現(xiàn)象和/或血管炎。⑤口腔粘膜潰瘍。⑥漿膜炎。⑦光過敏。⑧神經(jīng)精神癥狀。
實驗室檢查①血沉增塊(魏氏法>20/小時末)。②白細胞降低(<4000/mm3)和/或血小板降低(<80,000/mm3)和/或溶血性貧血。③蛋白尿(持續(xù)+或+以上者)和/或管型尿。④高丙種球蛋白血癥。⑤狼瘡細胞陽性(每片至少2個或至少兩次陽性)。⑥抗核杭體陽性。
凡符合以上臨床和實驗室檢查6項者可確診。確診前應注意排除其他結締組織病,藥物性狼瘡癥候群,結核病以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不足以上標準者為凝似病例,應進一步作如下實驗室檢查,滿6項者可以確診:
進一步的實驗檢查項目:
1.抗DNA抗體陽性(同位素標記DNA放射免疫測定法,馬疫錐蟲涂片或短膜蟲涂片免疫熒光測定法)
2.低補體血癥和/或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測定陽性(如PEG沉淀法),冷環(huán)蛋白側(cè)定法,抗補體性測定法等物理及其他免疫化學、生物學方法)
3.狼瘡帶試驗陽性
4.腎活檢陽性
5.Sm抗體陽性
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但實驗室檢查足以診斷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者,可暫稱為亞臨床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