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代帛書版為本,在與晉代通行本的對照比較之中,試圖還原春秋末期的漢字用詞原義,以期讀懂老子。
第一章按文本結(jié)構(gòu)邏輯可分為四句。現(xiàn)逐句解注如下: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帛書版: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從版本對照看,通行本刪去了4個作為文言語氣助詞的"也",導(dǎo)致"道可道非常道"至少出現(xiàn)了兩種可能的斷句:"道,可道,非常道。"或"道可,道非,常道。"全然沒有了帛書版"也"用在句中表示轉(zhuǎn)折或停頓,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的作用,進而出現(xiàn)不少奇葩的解注。
"恒"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恒姓名而被篡改成了"常","常"自然就被解讀為"通常""平常""經(jīng)常",從而缺失了"恒"對于"不易、變易、簡易"所應(yīng)有的"恒定、永恒、恒久"含義。
結(jié)果,第一句常常被翻譯成:"道理可以言說,就不是通常所說的道理;名稱可以稱謂,就不是平常所叫的名稱"或者"可以言說的規(guī)律,不是永恒的規(guī)律;可以稱謂的名稱,不是永恒的名稱"。
從文字本義看,我們對道、名、恒、非等字的閱讀理解均遠離了春秋末期的原義。
道,名詞本義為"道路""線條",后來引申為"道理""條理"。動詞本義為"言說""表達"。
這里,第一個和第三個"道"均應(yīng)按金文"人站在十字路口"的字形理解,喻指人類難以認知而為此迷路的"萬物本體和起源",即"萬物本原"。第二個"道"則特指用線條描繪形狀的"表達"。
非,本義為"沒有""不是"。這里應(yīng)指客觀敘述的"沒有",而不是主觀判斷的"不是"。
恒,名詞本義為"恒定""永恒"。這里指"不易"的"恒定",指"恒定不變"。
也,語氣助詞。在句中表示轉(zhuǎn)折,在句末表示肯定。
名,名詞本義為"名稱"。動詞本義為"稱謂""命名"。
這里,第一個和第三個"名"均應(yīng)指"事物名稱"。第二個"名"應(yīng)按甲骨文"黃昏時分父母呼喚孩子回家"的字形理解,既指"用語言呼喚"的"稱謂",也指"用文字定義"的"命名"。
名詞當動詞使用是先秦經(jīng)典的寫作慣例。譬如《荀子勸學(xué)》"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其中,名詞"水"用在"能"之后活用為動詞"游泳"。所以"道可道"的第二個"道"、"名可名"的第二個"名"用在"可"之后,也可以分別活用為動詞"表達"和"稱謂"。
問題在于,為什么第二個"道"是指動詞"表達"而不是"言說",而且是用線條描繪形狀的"表達"?原因至少有二:
一是先秦古籍雖有"道"注解為"言說"的一些例句,但這里譯為"言說"一直備受質(zhì)疑也是事實。譬如南懷瑾就認為"道"引申為"言說"始于唐代,但對于這里"道"應(yīng)作何解釋,南的回答很圓滑:只有親見老子,來問個清楚!其實,如果"道"理解為"言說",就與"名"的語義重復(fù),這顯然不符合老子"惜字如金、言簡義豐"的寫作風(fēng)格。所以,這里"道"應(yīng)是有別于"言說"而更加廣義、更為特別的"表達"。唯有"道"是指用線條圖形來"描繪表達","名"是指用語言文字來"稱謂命名",才更貼近老子的嚴謹文風(fēng)和用字原義。
二是以線涂鴉、線描圖形作為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造形元素,也是在平面上最簡便、最直接表達客觀事物或主觀想象的視覺符號。先圖后文是人類的認識順序,以形表意也是漢字的特質(zhì)。"道"與"名"兩者有所區(qū)別在晉代王弼通行本老子注里也說得很清楚:"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這里,王弼就認為"指事造形"是指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只是他可惜地正好錯反了"道"與"名"兩者的功用。所以,老子所謂的"道"與"名"兩者,其本義恐怕應(yīng)是"道以造形,名以指事"才最為合理。
可見,老子探索未知世界始于分類。他先以線條描繪表達其形狀,再以語文稱謂命名其特征,將天下事物依次分為無形無名、有形無名、有形有名、無形有名四類,并據(jù)此得出了"道以造形,名以指事,沒有恒定不易的萬物本原和事物名稱"的結(jié)論。
于是,老子寫下了首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其意思就是:
萬物本原可以用線條描繪表達其形狀,但并沒有恒定不變的萬物本原?。皇挛锩Q可以用語文稱謂命名其特征,但并沒有恒定不變的事物名稱啊。
通行本: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帛書版: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從版本對照看,通行本刪去了2個作為文言語氣助詞的"也",導(dǎo)致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斷句:一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二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萬物之始"被改為"天地之始",人為造成了先有"天地"后有"萬物"的錯覺,為認識理解"萬物"包含"天地"制造了障礙。
"無"被改為"無",使人們對"無"的理解局限于"沒有",更由此引發(fā)了對"無為"等字詞的系列誤讀。
從文字本義看,我們今天對"無""無""有"的閱讀理解,遠離了春秋末期的老子原義。
無,通于元者。這里指"無形無名"。這里的"無"并不是今天由"無"簡化為"無"的現(xiàn)代簡化漢字,而是先秦就已存在的"無",而且是老子專門定義的"無"。"無"字篆文為兀上加一橫,兀是禿頂,無是光頭。但這里的"無"并不是"沒有",而是指萬物未誕生出現(xiàn)之前必然存在的沒有形狀沒有名稱的"混沌一體"狀態(tài)。
無,指"沒有"。
名,動詞本義為"稱謂""命名"。
始,女之初也。這里指萬物未誕生出現(xiàn)之前的"最初"狀態(tài)。
有,相對于"無"或者"無"和"冇"。這里的"有"指"有形無名",相對于"無"和"冇",這是指萬物生成之時偶然形成的擁有形狀沒有名稱的"陰陽未顯"狀態(tài)。
"有"小篆形為"用手抓月"。"月"中平行兩橫就是未顯之陰陽。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日月有食之。"有"為不當有而有之。"有"為吞食日月的不祥之物。古人似乎早在提醒我們:不要執(zhí)著于看得見摸得著的"有","有"可能是霧霾、也可能是疾病。
母,本義"母親"。這里也指萬物誕生出現(xiàn)時的"孕育"狀態(tài)。
道恒無名,"無"和"有"作為萬物本體和起源,其實就是能否用線條描繪表達而無形與有形的區(qū)別。無為初始,有為母親,都是恒久無名的萬物本原。所以,老子寫下了第二句話:"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其意思就是:
"無"指無形無名"混沌一體"狀態(tài),可稱之為萬物之始啊;"有"指有形無名"陰陽未現(xiàn)"狀態(tài),可稱之為萬物之母啊。
通行本: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帛書版: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從版本對照看,通行本刪去了2個作為文言語氣助詞的"也",至少增加了斷句難度,也造成了不少誤讀。
帛書版"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被改成通行本"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指"邊界、巡查",又被刪去了"所"字。這樣,"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的太極之"有"就成了有邊界極限的存在。
從文字本義看,我們今天對"恒""恒無""恒有"的閱讀理解,也遠離了春秋末期的老子原義。
故,指"所以"。
恒,名詞本義為"永恒""恒定"。這里指"變易"的"永恒",指"永恒變動"。
恒無,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恒無形,由無形有名復(fù)歸無形無名(死),即有復(fù)歸于無;
二是恒無名,從無形無名化生有形無名(化),即無中生有,也稱為無極生太極。
恒有,也有兩種情況:
一是恒有形,從有形無名生化有形有名(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也稱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二是恒有名,由有形有名回歸無形有名(長),即三生萬物。
欲,本義指"欲望""需求"。這里指自然的"天性""本能"。
觀,本義指"觀察""審察"。這里包括眼觀,也包含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在內(nèi)的感知,還包括以心觀之。
眇,指"微妙""微極之妙"。
噭,指"呼喊""鳴叫"。
比較無有,對照始母,老子發(fā)現(xiàn):恒無恒有,以觀眇噭,只有永恒變易的萬物本原。道恒無名,道法自然,只有恒久簡易的萬物本原。
于是,老子又寫下了"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其意思就是:
所以,恒無是自然天性啊,據(jù)此可以觀察有名復(fù)歸無名(死)、無形化生有形(化)兩個過程,感悟萬物之始的微妙;恒有是自然本能啊,由此可以申察無名生化有名(生)、有形回歸無形(長)兩個過程,聆聽萬物之母所發(fā)出的呼喊。
通行本: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帛書版: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從版本比較看,帛書版"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被改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這意味著在全章總結(jié)陳詞時,忽略遺漏了"道"與"名"兩者作為系統(tǒng)分類標準的關(guān)鍵作用,誤以為兩者僅僅指"無"與"有"或"始"與"母",還為強調(d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將道名、無有、始母混為一談,還杜撰出了"同謂之玄"這個語義重復(fù)的贅句。
帛書版"玄之有玄"被改為"玄之又玄",更是錯得離譜。這里,第一個"玄"指玄之微妙,代指與"無"同義的無形之"冇",表示處于混沌狀態(tài)的無極。"之"指"前往"。"有"則與"冇"或"無"對應(yīng),這里也指"陰陽未現(xiàn)"狀態(tài)的太極。第二個"玄"本義為黑色。黑占為點,點繁體字為"點"。這里指太極的幾何形狀為零維點。玄之有玄,就是無形之玄妙到有形黑點之幽遠,就是從無到有。
從第一章全篇結(jié)構(gòu)看,"道"與"名"兩者是系統(tǒng)分類的兩個標準,"無"與"有"異名是萬物本體的形態(tài)區(qū)分,所以"恒無""恒有",道恒無名,可觀眇噭。從"無玄"到"有玄",則是人類啟蒙的眾妙之門。
所以,從文字原義看,兩者,應(yīng)指"道"和"名",指線描其形的表達和語文其名的稱謂,共同分類萬物本原和天下事物。
出,動詞本義指"長出"。這里引申為"產(chǎn)生"。"同出"指共同用于分類。
異名,指"無"和"有",指"無形無名"和"有形無名"兩種狀態(tài),共同稱謂萬物本原。
胃,本義指"貯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中醫(yī)則指五行之土,通"謂"。"同胃"指共同作為萬物本原的稱謂。
玄,本義指"玄妙幽遠"。這里指"無"之玄妙。
之,指動詞"往,到"。
有玄,指"玄"的對應(yīng)之物,這里指"有"之幽遠。
眾,這里指天下事物眾多或萬物名稱之眾多。
妙,這里指萬物本原之微妙。
門,指門徑。
智者察同。老子的智慧在第一章就表現(xiàn)為察同分類。探索未知從分類開始,而系統(tǒng)分類則從察同開始。老子先以線描表達其形,再以語文稱謂其名,將天下事物依次分為無形無名、有形無名、有形有名、無形有名四類。第一章則重點闡述無形無名、有形無名兩類,他發(fā)現(xiàn):道名兩者,無有異名,從無到有,開啟萬物本原的眾妙之門。
于是,老子為第一章總結(jié)陳詞:"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妙之門"。其意思就是:
線描之"道"與語文之"名"兩者同為天下事物的分類標準,無形之"無"與有形之"有"異名都是萬物本原的無名稱謂。從"無"之玄妙到"有"之幽遠,是人類認識萬物本原之微妙和天下事物之眾多的門徑。
晉通行本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漢帛書版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漢帛書版譯文:
?萬物本原可以用線條描繪表達其形狀,但并沒有恒定不變的萬物本原??;事物名稱可以用語文稱謂命名其特征,但并沒有恒定不變的事物名稱啊。
?"無"指無形無名"混沌一體"狀態(tài),可稱之為萬物之始?。?有"指有形無名"陰陽未現(xiàn)"狀態(tài),可稱之為萬物之母啊。
?所以,恒無是自然天性啊,據(jù)此可以觀察有名復(fù)歸無名(死)、無形化生有形(化)兩個過程,感悟萬物之始的微妙;恒有是自然本能啊,由此可以申察無名生化有名(生)、有形回歸無形(長)兩個過程,聆聽萬物之母所發(fā)出的呼喊。
?線描之"道"與語文之"名"兩者同為天下事物的分類標準,無形之"無"與有形之"有"異名都是萬物本原的無名稱謂。從"無"之玄妙到"有"之幽遠,是人類認識萬物本原之微妙和天下事物之眾多的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