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tǒng)文化要以道德為根本依據(jù),采取揚棄之法,既不可一味盲目盲從,也不可一棍子打死。孔子言人道,而不知天道,其學說不在兩端,在中段以下。
原創(chuàng): 理子先生 善融輪道德書院 6月10日
讀到一篇有關(guān)孔子的文章,《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對孔子之德進行了嚴重的扭曲,雖然孔子的理論具有時效性,但不可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纯此脑模?/p>
原文:魯迅先生說:“翻閱兩千年的中國文明史,只看到兩個大字:吃人”,誠哉斯言!鑒于近日,國學之風又起,害人無數(shù),有必要再次將孔子的糟粕思想進行梳理,以示國人。
批:魯迅看到的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儒法兵當政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下的社會,兵家的底層邏輯是: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兵家為政,兵者不祥之器,暴力無道,背道而行,不服從他的意志就會被暴力屈服,所以是吃人的。兵家只有通道、合道,尊道貴德,道德第一,道體德用,才能由兵通道,為國家和人民服務(wù),否則就是”強梁者不得氣死“、”不道早已“!成王敗寇,鳥盡弓藏,自古兵家能得善終者不多矣。
法家的底層邏輯是:上義為之而有以為。背道妄為,不順應(yīng)天道和人性發(fā)展,而且是自以為是的為自己而為,是人性惡的思維邏輯。所以法家的一切思考出發(fā)點都源自于人性惡,他們認為人的德性為惡,所以就會表現(xiàn)出用一切方法、禮制、制度、法令等來約束人們的惡,人為妄為的制造密密麻麻的、條條框框的、層層枷鎖和牢籠,來限制、阻礙人性的發(fā)展和事物的客觀演化?!狈烂裰冢跤诜来ā?,”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如同大禹之父子治水,想控制人性、人心,可比控制水流更加困難百倍??!法制越完善,限制人性的枷鎖就越牢固,是從外向內(nèi)控制,無道德的人類用鐵籠子困住膽熊,禮制就像是為了獲取膽汁鐵枷鎖,膽汁會變成仇怨的毒藥,摧毀那些強盜。人的意志力可以破除一切有形的枷鎖,是從內(nèi)向外打破,善生的本性會沖破一切牢籠,指引人們用善融的方法趨近于道德之國!人之初,性本惡,這與某些宗教的底層思維邏輯相同,人為人性是惡的,所以法家用禮制來控制人、人為妄為,而宗教用人為意志的”神“來控制人民,其實就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幻想中的不死的獨裁的君王,這種底層思維邏輯會使人被控制奴役、產(chǎn)生依賴等,失去獨立自主的意識,迷失本性,導(dǎo)致一切的行為都跟著變形,因為德行是德性的體現(xiàn),德性都壞掉了,還能指望壞程序呈現(xiàn)什么好風景?壞種子、壞根基又能長出什么好苗子呢?
儒家的底層邏輯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背道而行,不知道,不聞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個人不聞道,就不應(yīng)該行,否則只會南轅北轍、漸行漸遠,只有”上士聞道“,聞道才能”勤而行之“。德行應(yīng)該是合道的,合道為無為的,無為,就是順道而行,人法天地之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為之就是背道而行,所以儒家是違背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而儒家的”無以為“是德性,合于玄德之”生而不有“的,可是由于儒家不聞道,所以就不了解人性的發(fā)展和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上善,上善是合道之善、上善如水之善),這個善是”善之所以為善,斯惡已“的偽善,人為之善,不是真的善。比如儒家的忠恕之道,忠:己所欲之,推己及人是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為恕。這忠恕都有問題,沒有說客觀依據(jù),簡單舉例,你認為海鮮好吃,可有的人吃了會過敏,你非讓別人吃,這算什么忠?你不喜歡吃,非不讓別人吃,又算是什么???就像小馬過河一樣,不認識客觀規(guī)律,不了解德性,如何忠?。克袁F(xiàn)代很多家長和古代的專制的君主一樣,獨裁自我,自以為是,認為這是好的,所以人為的自我的控制孩子,不了解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和天賦優(yōu)勢,結(jié)果自己活在無常之中,讓孩子也活在無常之中,只讓孩子去背《道德經(jīng)》,自己不去背誦理解,這樣的家庭能和睦嗎?”六親不和,有孝慈“,到時候不是談?wù)撔⒋鹊膯栴},而是朋友失敗、成了樓跳跳、河跳跳,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道德家:人性無善無惡,善生而已,萬物善融都是善生的體現(xiàn)。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是常,就是玄玄如輪?!叭f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是為尊道之善生,“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貴德之善融,善生為體,善融為用,玄德道性,玄德為體,玄同為用,道體德用,道德互玄,玄玄如輪,玄輪道常,自然而然,生生不息,周行不殆。詳情關(guān)注善融輪 老子道德書院。
國學:要明白何為國學。
國學要明確定義,理清根脈枝葉,傳統(tǒng)文化也要分清精華與糟粕。一切文化的根是道,炎黃子孫的根本信仰是道德。所以學國學必須尋根問祖,固本培元,了解歷史,從遠古時期,結(jié)繩記事,三皇五帝,學習文化必須學《道德經(jīng)》,老子是世界公認的哲學之祖,是天下最大的文人,詳見《老子天下第一》,陳述了老子為何是天下第一的原因。道德是老子,涵蓋道德儒法兵術(shù)器,學會悟得道紀,再學其他,一通百通,然后才學習《周易大用》、《鬼谷子》、《論語》、《孫子兵法》等百家經(jīng)典,輔助以通道之術(shù)、之器,結(jié)合當今時機案例法教學,知行合一。
國學是為廣大人民服務(wù)的,所以應(yīng)該做到不滿意包退款,如果你教育的學生退款了,證明你教的國學失敗了,所以第一要把學費降下來,學歷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的是學生學得起,教得懂,悟到道。第二,要讓孩子真正理解國學,傳道第一。第三,大道至簡,去掉繁雜的形式主義,第四,重在道,其次術(shù),讓孩子學會親近自然、獨立思維、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是培養(yǎng)孩子一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奠定孩子一生的道德基礎(chǔ)。第五,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優(yōu)勢,興趣,啟發(fā)孩子的獨立意識,人最重要的是活出真實的自己,傾聽自己的內(nèi)心,找到了自己的優(yōu)勢,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為學日益,學習沒有錯,但要有主次、本末、道術(shù)之別,以自己的興趣和優(yōu)勢為道為中心點,兼容并蓄,交叉學科,更好的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gòu),成為獨立的人生大宗師!第六,人人平等,尊老愛幼。男女平等,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學習悟道的法門,獨立不改,生活無尤,人生無咎,事業(yè)長久,這一切都歸于做自己,人人都應(yīng)該擁有獨立的精彩的人生,女性地位的提高將是社會合道的標志。
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所有的創(chuàng)新都是推陳出新,所以學習根本,不忘祖先是最基本的。學習國學不是脫離社會,而是不忘根本,知道根在哪,才能更好的善融于社會。
國學在前期沒有取得學歷的前提下,應(yīng)該是重點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文化,把文化斷層補上來,國家應(yīng)該立法,從十幾門的課程里,突出國學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孩子道德意義的重要性,否則孩子只會術(shù)沒有道,注定無法長久!
有資質(zhì)的辦學,都辦成什么樣了,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現(xiàn)在的老師傳的道呢,全盤學歷制的西教嗎?反觀教育的弊病,老師只是技師,傳統(tǒng)文化的師德,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早已不存,老師不是技師,技師所傳授的技藝都是有失效的,唯有幫助孩子悟道術(shù)之道的、建立孩子一生的知識架構(gòu)的才是真正的老師!培養(yǎng)孩子的慧根和道德素質(zhì),打好一生的根基。
孩子上學,知識改變命運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那時是包分配的年代,現(xiàn)在學歷就是一張白紙?,F(xiàn)在改變命運的是智慧,人只有擁有了智慧無論或貧或富、或權(quán)或民,內(nèi)心都是平淡幸福的,追求見素抱樸、長生久視的境界。
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幸福指數(shù)卻下降了,因為生存成本提高了。人想餓死都不容易,可是卻活不起,學費、看病、房子、生態(tài)食物、無污染水等等基本的民生都成了普通百姓的奢侈品!急功近利使任何言行都失去了道德,貨幣成為了衡量價值的標尺,是道德淪喪所致,孩子如同白紙,必須從小學以道德為根本,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能力,建立屬于自己的生存系統(tǒng),樹立正確的思維意識,找到衡量幸福的真正標尺,才可以不需要再談幸??鞓?,因為幸福自然、樂法自然!
學習道德文化和道德人格教育學的好處?
1.道德人格教育就是為人生裝上道德軟件系統(tǒng),打下一生精神根基,本末有序,把握本質(zhì),掌握規(guī)律,成就非凡的、無尤的幸福人生!
2.道德人格軟件系統(tǒng),是家長的“上崗證”,人生的“通行證”!人生的一切行為,包括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業(yè)成就等,都是人格的體現(xiàn),人格的根本、核心是道德!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本!家教核心之核心,人生重中之重!
3.參加學院的公益課堂,填寫《道德人格教育測試卷》,體驗“家教大學之旅”!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的理論依據(jù)與發(fā)展趨勢?!皩W時如農(nóng)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長誤子一時,子被誤一生”,誤一生,誤幾代!(家教關(guān)鍵時間節(jié)點:胎教、3、6、13、16歲之前),可以通過答卷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自己和孩子的道德人格!做到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并合乎規(guī)律的進行適時地調(diào)整和培養(yǎng),夯實根基!
理論+實踐:做測試卷,導(dǎo)師全程指導(dǎo),道紀《善融輪》,結(jié)合西方道德人格教育學,系統(tǒng)講解。
道德不是人為之品德,德者得也序也,道之分、道之性也!包含道、德、儒、法、術(shù)、器、兵等,理論實踐,系統(tǒng)全面,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弘道貴德,畢生奮斗!
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信仰,祭祀天地之道,感恩親師之德,循道體而德用也。老子被世界公認為道德文章天下第一,第一位哲學之祖,道德之祖,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被人民尊為“老子天下第一”。道德之本義就源于老子《道德經(jīng)》!
原文:【一】、等級觀念:孔子推崇君權(quán)、父權(quán)、夫權(quán),提倡愚忠、愚孝、愚節(jié)。在孔子的觀念里,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級森嚴,不容僭越,絕無平等之必要,更無平等之可能。導(dǎo)致國人只知專制,不識民主,以為命由天定,其實人人生而平等??鬃拥倪@種專制思想、等級觀念逐漸滲透進國人的血液里,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
《論語·顏淵》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p>
《論語·八佾》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論語·里仁》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批:這里是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君臣父子有序,各守其位,到了董仲舒之儒變了味,所以孔子思想是被后世之腐儒曲解了。孝道本身有傳道之意,在孟子之儒那也變了味,沒道了。父母都不學道,也沒道德,又如何讓孩子學道、傳道呢?
天道之善,不是人為之善,人為即偽,儒家提倡的有為之善,是不是合乎自然本性之善呢?是不是按照天道的運行規(guī)則呢?還是被后來封建主義統(tǒng)治者利用呢?廢除百家、獨尊儒術(shù),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主義社會,證明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失敗,道德淪喪,文化斷層,人民追逐名利、機巧,出現(xiàn)所謂的極端孝子、貞潔牌坊、三綱五常、愚忠愚節(jié)等,都是統(tǒng)治者利用的宣傳工具,缺啥提倡啥,不是真正的替天行道,不是替人民行道,只是替統(tǒng)治者的意志行“道”。
道家將人道、政道等效法自然,而儒家是將政道效法人道,即效法家庭治理,這是很不科學的。家庭是一家人,是無私的,是交心的,每個人都是義務(wù)付出,無所謂制度,和合恒一;而國家治理,茲事體大,效法家庭,家庭又效法誰呢,如果以君比父,父親更多的是無私的付出,而非高高在上,一個無道的父親,值得孝順嗎?封建社會制度于是就被偽儒包裝出現(xiàn)了三綱五常,男尊女卑,忠君愛“國”(君主之國、而非人民之國),這一系列亂象,使所謂的“偽儒”們絞盡腦汁、皓首窮經(jīng),以至于左右矛盾,難以自圓其說,都不敢提出來那句道德,即大道為公,人人平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因為大道比之于家,孰本孰末啊,孰高孰低?。恳荒苛巳灰?!只有把人民的利益始終放在心上,得到人民的擁護,只有無私愛家人的人,才能使家庭和諧,才能道法自然,與天地同壽。
原文:【二】、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讓民眾按照統(tǒng)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卻不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愚民為何?一句話:便于統(tǒng)治!中國近現(xiàn)代的諸多落后,以及國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都是兩千多年的專制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結(jié)果。對此,孔老夫子,恐怕難辭其咎。
《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批:知,在《道德經(jīng)》中,有兩個意識,亦是智,智巧偽詐,二是知道的知,孔子祖籍河南商丘,其父親和祖上是宋人,父親65歲和顏氏14歲野合(于禮不合)而生孔子,三歲喪父,五次拜訪老子為師學道,所以這里應(yīng)理解為智,使民心歸樸,效法天道自由而為,順其本性而為,不要使民眾開啟智巧機心,“人多智巧,奇物滋起”,民心淳樸,善生自然,善融和諧,所以這句話是對孔子的曲解。
原文:【三】、簡單的二元思維:孔子眼里,人只有兩類,非君子即小人。如此簡單的二元思維,導(dǎo)致國人在面對多元社會,多元問題時的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其實人性之復(fù)雜,根本就不是君子和小人所能涵蓋的,當然,孔子認為一分為二足矣。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p>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批:孔子的小人,不一定壞人,小人可能是指不能通過個人努力而晉升士貴族階級的人民,周超分封制,等級制度森嚴,一般平民不可能通過努力而成為世襲的氏族。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不需要有才也比男人有德,因為善生為德,合道之善生者,只有女子也,男人再有才也生不了人,沒這功能。女子天生有德,后天作禮制主要就是為約束男人的。
儒家是人為的善惡,所以沒有根本依據(jù),君子離圣人還很遠,正因為人為的善惡,才使儒家不能從根本上真正的解決社會問題,這是仁之德、人為之德的底層邏輯有缺陷,沒有觀照到根底處。觀察人性是從兩三歲觀察的,法家、宗教是從七八歲觀察的,那時候人性都已經(jīng)被污染了,而道德家觀照,是從赤子開始,觀照天地規(guī)律,是從無開始的,所以境界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同。儒法家都調(diào)動了人性的欲望,迷失了人類的本性,而孔子本人宅心仁厚,只是為聞道而已。
很多人對于十年文化變動理解有誤,儒家禁錮人的思想,領(lǐng)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年輕時就不喜歡儒學,更怕思想不能解放,革命成果被人為顛覆,而至于思想倒退,后來也證明領(lǐng)袖的擔心有多嚴重,從樹立雷鋒到樹立資本,從德到利,就嚴重偏離了初心,雖然物質(zhì)豐富了,但是思想?yún)s回到了扭曲孔子的腐儒時代,這是真正的思想倒退,而不是發(fā)展,只有思想指導(dǎo)實踐,無指導(dǎo)有,價值觀指導(dǎo)行為,德行是德性的體現(xiàn),一切行為都是德的體現(xiàn),所以領(lǐng)袖的初心是使民心歸樸,只是由兵通道、還是由政通道,目標長遠還是方針導(dǎo)向,又如何演化為“黨內(nèi)無爭,帝王思想”,觀照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何善生,都是要全面考究的。
原文:【四】、孔子只重闡述,不提倡原創(chuàng),結(jié)果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只能將古人的思想陳陳相因,多是些訓詁、考據(jù)、索隱之學,而新思想的誕生幾無可能。此便為春秋戰(zhàn)國之后,中國再無思想大家之根源所在。另外,一個不重視原創(chuàng)的民族只會出現(xiàn)像現(xiàn)在這樣的結(jié)果:抄襲嚴重,盜版猖獗。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批:不可斷章取義。述而不作,恰恰是尊重原作,只是孔子一味的拾人牙慧,遭到了老子的批評,孔孔子曾經(jīng)懷揣12本仁義之著,拜訪老子,求老子引薦,將其所著之書送于周天子之守藏室。老子說,禮擾亂了人的本性,守藏室內(nèi)關(guān)于此類的書籍太多,想清理出去都來不及,又怎能再收呢?何況古人的尸骨都腐爛了,你還抱著他們的學說不放,你又怎知你的學說就是他們的本義呢?
對待古人的書,一定要認真學習,并加以轉(zhuǎn)化,不可人云亦云,儒法兵等所謂的諸子百家都在解決社會觀問題,而老子是唯一一位關(guān)注宇宙觀、自然觀、社會觀的思想家,其理論有理有據(jù)、可宗可事,不像其他諸子都是在現(xiàn)象界層面研究問題,不觀照事物的本質(zhì),都是研究形式之術(shù),本末無序,如何解決根本問題呢?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印證了老子思想的偉大,儒法兵等思想的失敗,領(lǐng)袖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發(fā)展理念,共同體,和諧等都是最好的證明。小國寡民就是最佳的理想社會。
原文:【五】、迷信古人:孔子的目標永遠向后,只恨不能回到周初,為周公洗足,替武王捶背。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人人迷信古人,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年紀輕輕就開始懷舊,不思進取,只知慨嘆人心不古,其實古人之心未必如今。
《論語·述而》子曰:“信而好古?!?/p>
批:人心不古,確實是事實,當時社會與母系氏族、原始社會的自然德性都沒法比,由以前的德被禮、法、兵取代,所以孔子呼吁的是周禮,或堯舜禹時代,而道家更尊崇母系社會,女人是有德的,母性善生、慈善。
原文:【六】、歧視女性:孔子輕賤女性,視女子為小人,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數(shù)千年的重男輕女,造孽無數(shù)。
《論語·陽貨》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p>
批:與道家尊重母性不同,那時代男女大防,以免亂倫失禮,所以孔子對待女性、平民的態(tài)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里的“為”是動詞,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原文:【七】、狹隘的民族主義:孔子心中那“正統(tǒng)嫡傳”的文化道德優(yōu)越感,逐漸演變成國人心目中“天朝上國”之莫名其妙的觀念,至明清而愈演愈烈,舉國上下,不知天外有天,遂有清末之辱。細細揣度,人類之戰(zhàn)爭,半數(shù)以上起于民族主義,一戰(zhàn)、二戰(zhàn)之德國日耳曼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皆因自以為優(yōu)而彼等劣,遂起貪心,致生靈涂炭?,F(xiàn)今,國內(nèi)經(jīng)濟略有好轉(zhuǎn),民族主義叫囂又起,望國人慎之再慎,引以為戒。
《論語·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批:文明落后地區(qū)就算有了君王,還是不如有文明禮樂的地方。道德不是人為之善惡的品德,是合道之善生和諧的共生生態(tài)。愛國主義的前提是和諧善生的共同體,善生不是狹義的存在主義,而是尊道貴德的善生生態(tài),所以愛國主義是具有偉大意義的,使我們團結(jié)起來抵抗外來侵略,但是我們中華民族從來不侵略他國,我們是以道德為根本信仰的道德主義,熱愛和平,致力和諧,創(chuàng)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鬃舆@里強調(diào)的是文化的重要性,領(lǐng)袖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賴以永存的基礎(chǔ),文化自信來自于文化自覺,而道德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信仰,道德之本義就源自于老子《道德經(jīng)》。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領(lǐng)悟道德思想,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基本義務(wù)。
原文:【八】、孔子提倡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如此這般,社會責任感,從何談起?
《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批:孔子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怎么會每一社會責任感?人各有長,在其位,就有相應(yīng)的權(quán)責利,有優(yōu)勢,有專業(yè)的話語權(quán),具體事物具體分析,術(shù)業(yè)有專攻,不可以越俎代庖。
原文:【九】、孔子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骨子里看不起勞動人民,視農(nóng)民、菜農(nóng)、手工業(yè)者為小人。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p>
《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批:'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有形有相,拘泥。'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lǐng)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儒家的“言必信,行必果”,后代儒家爭議很大,令這些腐儒費解不已。這么簡單的道理,就是因為沒有道德統(tǒng)領(lǐng),所以沒有根基和方向,才會如此暈乎。
公門之中好修行。大人者,可以服務(wù)更多的人。大人者,氏族子弟,小人者,平民。
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種菜的學問,孔子說自己不如農(nóng)民。孔子說,樊遲真是平民或普通人呀!胸無大志的意思。領(lǐng)導(dǎo)者做到禮制仁厚,老百姓哪有不敬、不服、不真心的?四面八方的老百姓會背著小孩子爭相投奔,哪里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論語中借隱士之口,曾經(jīng)說孔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鬃咏淌诘氖谴笕藢W,就是治國安邦之學,所以孔子不懂農(nóng)事并無不可,術(shù)業(yè)有專攻,不在其位,自然很謙誠的說我不如農(nóng)民,孔子也教小人學,比如喪葬禮儀,就是教平民子弟喪葬之禮,這才是被后世詬病的關(guān)鍵,為了收到學費,讓這些子弟能有活路,把葬禮搞復(fù)雜了,厚葬死不起,三禮活不起,是對物力的浪費和人性的扭曲。
原文:【十】、孔子為人虛偽,言行不一,在衛(wèi)國見南子,惹眾弟子不悅一事,將其說一套,行一套的嘴臉暴露無疑。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
批:孔子拒絕了彌子瑕,彌子瑕也是衛(wèi)國的大夫。這個人是個小人,傳說他跟南子也有染,他深得衛(wèi)靈公的寵信。當時彌子瑕想要召孔子來做他的家臣,這個時候孔子拒絕了,就說了一個「有命」。有命就是我們能不能夠在此施展抱負,那自有天命。因為有這個因素,所以子路看了既然有命,當時你拒絕了彌子瑕,為什么你這次又要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主要是這個因素。
彌子瑕是小人,南子跟衛(wèi)靈公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跟彌子瑕不同。如果孔子為他服務(wù),只是為他這一家服務(wù);如果是為南子所重用了,那還能夠為衛(wèi)國服務(wù),所以孔子取其大。因此,對于彌子瑕他就拒絕,但是對南子他就去見。還有一點,南子還是敬重人才,對于孔子再怎么說都是有幾分恭敬,而且她說不定還有用孔子幫助衛(wèi)靈公的意思,所以因為這個緣故,孔子還是最后決定見南子。當然到最后這個計劃是失敗了,衛(wèi)靈公最后沒有真正用孔子,所以夫子離開衛(wèi)國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小人跟女人是最難相處的」。小人是指彌子瑕,女人就是指南子。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確實推行禮治在當時春秋亂世很難。雖然難,但是孔子這個志向始終沒有。
孔子見南子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希望有這個機會能夠讓南子改邪歸正,她要改邪歸正了,這對衛(wèi)國是有一個很大的促進。因為她是一個很特殊的人,她比彌子瑕還強,彌子瑕的地位、作用那只是暫時。從這里我們也能夠看到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慈悲、仁慈,和孔子的勇氣、果敢,智仁勇三大德,就在這一幕「子見南子」當中給我們表演出來。(參考網(wǎng)絡(luò))
孔子思想具有時效性,如果道是個圓的話, 孔子思想在離起點很近又靠近中間的這一段,所以才會被后人爭論。這與道德家如輪如圓的系統(tǒng)思想是無法比的,孔子作為老子的流水弟子,他的偉大之處是在教育上做出的貢獻。
有人問:善生第一,當遇跌倒老人,扶還是不扶?
我以前寫過:處事求大體,治心厚德風。
臨義莫計利,論人無成??!處于人的本能:善生,自然是要幫助的,但善生不僅僅是存在的活著,而是合道共生,所以要明確,第一老人還能站起來嗎?不能站起來,你不懂醫(yī)學知識的話,最好求援,他的家人或120。如果你懂醫(yī)術(shù),那就應(yīng)該會妥善處置。真是自己無意撞的,要承擔責任。不是自己撞的,自然問心無愧。從當今社會道德尚未完全建立,應(yīng)該學會保護自己,觀察攝影頭或錄下來,沈騰先生的小品做法就值得借鑒。關(guān)鍵還是那個法官的處置問題,引來爭議,即使依法而治,在無證據(jù)的情況下,也不能道德綁架而定罪。道德不是人為的狹義的品德,是順道而行,后來的負面影響之大更證明了品德綁架的不足與虛偽!所以應(yīng)該從根本上學習道德文化,從小學推廣道德經(jīng),從家教就應(yīng)該開始普及《道德經(jīng)》家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