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繼鷗(兒科醫(yī)生)
目前,市場中關于寶寶的補劑產品層出不窮,各種補劑說的是天花亂墜,為了寶寶能夠更加健康成長,能夠更加聰明,家長們往往會不顧一切地為寶寶購買各種各樣的補劑,那么這些補劑都是些什么?是不是補的越多越好呢?
正常情況下人的生長發(fā)育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素,包括宏量營養(yǎng)素和微量營養(yǎng)素。
宏量營養(yǎng)素包括: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
微量營養(yǎng)素包括:礦物質、維生素等,目前大多數(shù)補劑成分以微量營養(yǎng)素為主。
關于補劑,我認為還是需要科學地去認識它:無需勿妄補;補則需有據;當循科學法;食補為最佳。
無需勿妄補
孩子的成長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會長的一樣高,都一樣聰明伶俐。家長們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時,就會著急起來,想方設法補充各種營養(yǎng),可是這樣無疑是“揠苗助長”,只要寶寶健康成長,沒有必要再進行額外的補充。
孩子個子矮,家長們就想到缺鈣,于是瘋狂給寶寶補鈣,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小孩特別是嬰幼兒腎臟發(fā)育還不成熟,過多的鈣往往會沉積在腎臟,可能會形成腎結石并損傷腎臟,此外過多鈣的攝入還會影響鋅、鐵的吸收。
聽說維生素A對孩子的視力有好處,于是家長們覺的是不是給孩子補充維生素A孩子就不容易近視了呢?維生素A與感覺暗光有關,并不是補充維生素A越多,孩子就越不容易近視。相反,如果服用超過一定劑量,則會引起中毒,兒童一次攝入超過30萬IU的維生素A就會引起急性中毒,我曾遇到一例兒童服用維生素A制劑之后出現(xiàn)中毒的病例,孩子出現(xiàn)了嚴重的嗜睡、嘔吐等顱高壓癥狀。
某些保健品堪稱大補,其中含有一些不適合小孩的成分,如性激素等,如果給孩子進食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巨大危害。
補則需有據
給寶寶補劑須有必要的依據,并且這些依據是科學正確的。
目前國際上對微量元素的檢驗并沒有一個準確、統(tǒng)一的標準。
門診經常有家長帶孩子來檢查微量元素,那么微量元素的檢查結果到底能不能可靠地反應寶寶體內微量元素的情況呢?
我們目前所做的微量元素檢測一般是采集外周血,測血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但這并不能準確反應整個機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
且目前國際上對微量元素的檢驗并沒有一個準確、統(tǒng)一的標準,其結果只能當做參考,并不是說檢測結果正常就沒有元素的缺乏,也不是說某項指標稍微低一點就一定有該元素的缺乏。是不是有微量元素的缺乏,這需要結合寶寶喂養(yǎng)情況、臨床表現(xiàn)以及進一步檢查等進一步判斷。
此外,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只是寶寶某一時間段體內微量元素情況的反應。
比如某段時間孩子海產品吃的比較多,那么測出的某些微量元素可能就比較高,又如某段時間內孩子挑食比較嚴重,那么測出的某些微量元素結果就比較低,而實際上這些元素在人體是維持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補不補不能單靠一個微量元素的檢查去判斷。
營養(yǎng)性貧血在寶寶貧血性疾病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最為家長所熟知的則是缺鐵性貧血。
于是寶寶檢查出來貧血后,家長們都會直接給寶寶補鐵,然而一部分寶寶的貧血卻不是因為缺鐵引起的。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一些病理原因所致的貧血,而早期診斷缺鐵的有力證據就是血清鐵蛋白的降低,而不是血清鐵。
又比如常量元素鈣在體內以結合和游離兩種狀態(tài)存在,我們測的血清鈣則是游離狀態(tài)的鈣,當游離鈣降低時,機體會通過甲狀旁腺素等激素作用使結合鈣游離至血清維持血清鈣的正常水平,也就是說即使寶寶存在缺鈣,但血清鈣檢測結果可能仍是正常的。
碘是影響智力發(fā)育的最重要微量元素,輕度的碘缺乏已足以損害智力,此時可不必等待確切的實驗室檢查指標。
生活在碘缺乏地區(qū),有智力、體格發(fā)育的落后或一些亞臨床表現(xiàn)足可成為依據,可盡快預防性補充,甲狀腺腫大、尿碘、血漿TSH的檢測都幫助碘缺乏的進一步判斷。
當循科學法
嬰幼兒出現(xiàn)汗多、激惹、顱骨變軟、出牙遲等表現(xiàn),家長們都想到了是缺鈣。
的確是這樣,然而這種缺鈣并不是因為他們所進食的食物中的鈣含量缺乏,家長們一味補鈣反而會增加寶寶腎臟的負擔,他們缺的是1,25-(OH)2D3這種物質,簡稱維生素D3,這類寶寶只需補充維生素D3即可,不需額外補鈣。
前段時間關于服用維生素D制劑引起寶寶中毒的傳聞讓很多家長不敢再給寶寶補充維D。
關于維生素D的補充,我們則有科學的補充方法:
對于早產兒、低體重出生兒,建議出生后即補充維生素D800~1000IU/d,這是為了滿足寶寶追趕生長的需要。
3月齡改為400IU/d直至2歲,足月兒生后2周則需補充維生素D400IU/d,直至2歲。
一般小兒每日服用維生素D 2萬~5萬IU,或每日2000IU/kg,連續(xù)數(shù)周或數(shù)月即可發(fā)生中毒,敏感小兒每日4000IU,連續(xù)1~3個月即可中毒,然而只要按科學劑量服用,中毒情況一般是不會發(fā)生的。
曾經有一位醫(yī)生伙伴家里孩子診斷缺鐵性貧血,因為他本身就是醫(yī)生,就沒有交代他怎么補充鐵劑,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方法給孩子補鐵,結果補了一個多月還沒補上來,后來他拿了一瓶保健品拿給我看,說明書上寫著每粒含鐵量是5%,問題就是出在了這里。
對于缺鐵性貧血的孩子,我們口服鐵劑的量是每日鐵元素4~6mg/kg,注意是鐵元素,常用的鐵劑有富馬酸亞鐵(含鐵元素33%)、琥珀酸亞鐵(含鐵元素35%)等等。
而那種保健品最后算下來每天得吃小半瓶才能夠量,換了規(guī)范鐵劑服用之后,貧血才得到改善。
此外還要注意,口服鐵劑的同時服用維生素C可增加鐵的吸收,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繼續(xù)口服鐵劑6~8周,以增加鐵的儲備。
因此只有科學的補給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食補為最佳
如果想單純使用一些補劑來維持或促進孩子的生長發(fā)育,那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了,因為這些營養(yǎng)成分的最好來源就是食物,一心使用補劑只會造成孩子的消化功能紊亂,影響食欲,甚至干擾孩子從食物中攝取營養(yǎng)素,最后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為什么我們一直建議6個月以內的寶寶純母乳喂養(yǎng)?因為一個健康母親不但可提供足月兒正常生長到6個月所需的營養(yǎng)素,還能提供一些供嬰兒生長發(fā)育的現(xiàn)成物質,如脂肪酶、SIgA等,這對寶寶的健康生長發(fā)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者建議2歲以在添加輔食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母乳喂養(yǎng),不能母乳喂養(yǎng)的改配方奶,甚至建議終生服用奶制品。
6個月以后,單一的母乳喂養(yǎng)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寶寶對能量及營養(yǎng)素的需求,4~6個月寶寶需及時添加輔食。
但需要注意,引入食物的時間和過程需考慮到寶寶的適應能力,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tǒng)尚不完善,過早、過亂地添加輔食反而會導致寶寶腹瀉,過敏、咀嚼困難等情況,反而會導致營養(yǎng)不足。
奶制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2、鈣、磷;
豆制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鎂、鐵、維生素K;
動物肝臟類含有豐富的鐵、維生素K、維生素A、維生素D、B族維生素;
貝類、干果、豆、動物內臟、紅色肉類含有豐富的鋅;
谷類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磷、鋅、鎂;
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鐵、維生素C、鈣、維生素K、維生素A、B族維生素;
蛋類維生素D、維生素K、鐵、碘等含量也相當豐富;
碘鹽、海帶是補碘的最佳途徑……
因此只要科學搭配,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是完全可以滿足機體生長發(fā)育的需要的,而食物補充也是最自然、最安全的方法。
總之,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寶寶能夠健康地成長,對于補劑,則需持科學態(tài)度,切勿盲從。
圖片來源:123RF.com.cn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