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
本是青燈不歸客
卻因濁酒留風塵
星光不問趕路人
歲月不負有心人
【譯文】
像我這樣的人,已經(jīng)厭倦了紅塵俗世,本來打算遁入空門,誦經(jīng)禮佛,了此殘生,一心向佛。本應該過青燈古佛、晨鐘暮鼓的日子,與你無緣,與紅塵無關。然而,每次在我決意離開之時,我仍眷戀那杯濁酒,不是我貪杯風塵,只緣那杯酒是你倒的。只是因為喜好這杯中之物,不忍回去。
就像星辰不問趕夜路的人,佛祖也不怪罪我這凡世庸人,去留隨意。
只是,了卻紅塵,還是和你泛舟江湖,都是一念之間。
只是,苦就苦在,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嘣趫?zhí)著,苦在放不下。
【出處】
網(wǎng)絡句子
【解讀】
首先,這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是網(wǎng)絡段子,有人跟帖之后,因為有共鳴感,合得工整,而形成了這四句。大意是說:我本萬念俱灰,想遠離紅塵,卻因談戀風塵,等你一句挽留,而滯留至今,在煙花巷陌,猶如孤魂野鬼。
【相似句】
本是青燈不歸客,但因青絲留風塵。浮世悲歡終了了,為誰合眼想平生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星光不問趕路客,世間幾何又輪回?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為濁酒戀紅塵。殘星莫問行南北,歲月笑看往來人。
【相對】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宋·無門慧開
【相近】
平生不修善果,
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
這里扯斷玉鎖。
咦!
錢塘江上潮信來,
今日方知我是我!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偈子
【讀后感】
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說,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菩提何來有證果,今日方知我是我。即一旦放下種種執(zhí)著,包括“放下”這一念也不生起,這時我們本有的清凈自性或說佛心、如來藏,就得以顯發(fā)。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此為做人與處世。在人生歷程中,三個階段交互錯雜,時而看山是山,時而看山不是山,時而又看山還是山,反思過來,終于明白原來人生就是熬,需要更多歷練,更多感悟。
既然風輕云淡,為何吹不散,既然刻骨銘心,為何走失的如此突然,時間究竟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多少承諾謊言,多少個永遠,也抵不過兩語三言,有人傻傻的站在原地,有人早已忘了何時曾來 。
曲未終,人已散,是誰輕許了諾言,又看淡了離別。
還是:閑看花開花謝,
去留無意,
云卷云舒罷。
有道是:
“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目前,
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結盡同心締盡緣, 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臨風一少年。
不觀生滅與無常, 但逐輪回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 嘆他于此總茫茫。
山頭野馬性難馴, 機陷猶堪制彼身,
自嘆神通空具足, 不能調伏枕邊人。
欲倚綠窗伴卿卿, 頗悔今生誤道行。
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
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臺,
觀中諸圣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因明。
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p>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