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原文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由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八章 譯文
大道廢弛了,仁義才顯現(xiàn)。智巧出現(xiàn)了,才有嚴(yán)重的虛偽。家庭不和,孝慈才彰顯。國家昏亂,忠臣才見出。
我的心得感悟
第17章中,老子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yù)之”,這第18章的“大道”便是這個“太上”,最好的世代,民眾只是感覺到它的存在。圣人之治的時代,便是上古的“大道”存在的時代。在堯舜禹的年代,不需要倡導(dǎo)仁義禮智信。而春秋時期,“大道”不再,于是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為了天下百姓安居樂業(yè),紛紛為各自的君主獻(xiàn)計獻(xiàn)策。于是就有了儒家的“仁義”之說。老子和孔子同處春秋時代,見過幾次面,我想,孔子在這點上應(yīng)該是不會贊同老子的。
《莊子 大宗師》有言,“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魚在江湖里面悠游自在、忘記彼此,江湖便是魚的“大道”。而如果沒了江湖,“相濡以沫”的德,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融入江湖的“大道”。
老子的核心思想便是“道”,這也就是儒釋道三教之一“道”的名稱由來。老子心中的道,是自然而然的,借用借用王石的自傳書名來結(jié)尾,“大道當(dāng)然”。
分享者
李良華
2017級MBA pc
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