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介紹一個心理學效應:今天我們聊聊與記憶有關的“蔡格尼克效應”。
1927年,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了一個實驗: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shù)學題。其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yōu)于甲組。這種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組人的記憶中,久擱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滿足,便輕松地忘記了任務。
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風靡一時的微信小游戲跳一跳,連連看之所以吸引人,也是由于蔡格尼克效應的影響,類似的影響還有連載的小說,大家愛追的連續(xù)劇等。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蔡格尼克效應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動力。但是有些人會走向極端,要么因為拖拉永遠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不可。
這兩種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完成驅動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