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靈椿八千
道家風(fēng)范,首先要確定什么是道家風(fēng)范,其實(shí)如果真正去看道家的歷代經(jīng)典,會發(fā)現(xiàn)這個“道家風(fēng)范”是隨時間變化而流變的,下面就以各時期經(jīng)典為標(biāo)準(zhǔn)來談一談。(以通用解釋為準(zhǔn),不談各派隱喻,至于為什么,后面會說。)
先從道家最早的老莊列開始說,先秦時期,莊列之前,還有一個楊朱學(xué)派,對于這幾個學(xué)派對于得道高人的闡述有相似處,但又有差異。
先說《老子》,里面有一段是這樣說的:“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孰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p>
大致意思是說,古時候,善為士者,這里要說什么是士,《說文解字》里說:“士,事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是最底階層的貴族,通俗點(diǎn)的理解是有能力的人,在這里也可以說是做事做的好的,通達(dá)道的人。
這樣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說得簡單點(diǎn),有道之人在常人眼中是看不透的,因?yàn)榭床煌敢矡o法透徹的解析,所以對他們的描述是“強(qiáng)”為之。
其行止,極為的謹(jǐn)慎,如同在冬天過水一樣,因?yàn)槎爝^水極為濕滑,一不小心就會摔倒,要小心翼翼的走,后面大多也是在形容這種小心翼翼的狀態(tài),但是其質(zhì)樸無華,如谷之空曠深遠(yuǎn),混在人群中,難以辨識。
在《關(guān)尹子》里有更進(jìn)一步的描述:“曰:圣人之于眾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富貴貧賤同也。眾人每同圣人,圣人每同眾人。
曰:魚欲異群魚,舍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即擒。圣人不異眾人,特物不能拘爾。
曰:道無作,以道應(yīng)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圣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p>
在《老子》里,描述了一個深遠(yuǎn),質(zhì)樸,玄之又玄的道,圣人是明了道德之人,但是圣人不異常人,圣人和凡人的差別,一個是明了清楚,一個是昏昧的。
非常妙的是,老子和關(guān)尹子,恰恰是這個理念的實(shí)踐者,而且非常的徹底,今天的人乃至后來的道教,都知道老子是李耳,唐朝甚至奉其為祖先“太上玄元皇帝”
但其實(shí)老子真的是李耳嗎?這個問題連司馬遷都不知道,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是這么說的:“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脩道而養(yǎng)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xiàn)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被蛟毁偌蠢献樱蛟环且?,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p>
老子是李耳的說法,除史記外,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其他典籍也有提及,但是更早的,如莊列等,多只是提及老聃,所以到了司馬遷的時代,已經(jīng)和老子間隔數(shù)百年,他對老子到底是誰其實(shí)是有疑惑的,他寫下當(dāng)時最流行,也是資料最多的看法:“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p>
但是也留下疑問,把老萊子和周太史儋也寫了進(jìn)去,最終感嘆:“老子,隱君子也”
在《老子》中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而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從此天下聞名,綿延兩千年信仰與尊崇他的人無數(shù),卻已無人知曉其真面目是誰,生平又如何。
而莊子的時期,有一篇《莊子大宗師》其中描述真人是這樣的:“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dāng)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 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 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jī)淺 。古之真人,不知樂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p>
在后來的道家,自戰(zhàn)國末開始,受當(dāng)時方士的影響,黃老道的思想中,有一部分是追求長生的,乃至到后來道教出現(xiàn),也對長生有執(zhí)著的追求,在《黃帝內(nèi)經(jīng)》開頭就說:“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dú)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p>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也說:“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藥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p>
就目前的考證來說,最早提及“真人”的就是莊子之中,但是在莊子的思想中,雖然也提長生,但是更多的是提及一種生死自然的超然狀態(tài)。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不知樂生,不知惡死。
有一篇《養(yǎng)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這里講了可以全生,可以盡年,而這里的盡年,一般的理解是天年。
怎么理解天年呢?現(xiàn)在有很多論證,包括援引內(nèi)經(jīng)等“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p>
不過我個人覺得,莊子這里說的天年,是不加造作的自然壽數(shù),有人長,有人短,如果你故意造作,去作死,死的早,這不叫天年,而如果你本來就是八十歲,你不甘心,非要去活幾百歲,這也不是天年。
在《養(yǎng)生主》里接下來就說:“老聃死,秦佚吊之,三號而出。”“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老聃是道家的祖師,后來被尊為太上老君,但是在莊子這里,老聃作為得道之人,順應(yīng)天地自然,該來時則來,該去時則去,如晝夜輪替一般自然。
有人舉例,會說逍遙游里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币源藖碚撟C莊子提倡長生的神仙。
但實(shí)際上,這一段更完整的看“ 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于接輿,大而無當(dāng),往而不返。吾驚怖 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边B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嵋允强穸恍乓?。”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這里是說肩吾對連叔說,他覺得接輿這個人,只會說大話,然后把接輿告訴他的藐姑射山的神人的故事告訴了連叔,然后說自己是不信的,然后連叔訓(xùn)斥他,瞎子看不到好的花色與圖案(這里的文章,應(yīng)該指的是古時對冕服上的花紋色彩的稱謂,用青、紅兩色線繡稱之為“文”,用紅、白兩色線繡稱之為“章”。意思近于“文采”“文,文繪也。帛之有色者曰采?!薄澳胁桓牛恍Q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焙髞碇复鷮懽鞯奈恼?,應(yīng)該是從絢爛的織錦來形容,后逐漸形成定制,到今天主要指寫作的文章。也可能一開始就是多意,這里顯然是形容絢爛的色彩,以和盲人對應(yīng)。),聾子聽不到鐘鼓的聲音,人只是身體有盲聾嗎?其知也是有的…
這里的重點(diǎn),其實(shí)是指其知見的盲點(diǎn),就和前面的大鵬與麻雀一樣,總結(jié)起來就是“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p>
那么有沒有姑射山這樣的神人呢?不好說,但莊子顯然沒有讓人去追求這樣的境界,后面更多的說的是自然之理,對于大椿來說,自然就是長生,對于夏蟲來說,夏生夏死,這也是他的自然,如果讓夏蟲去追求大椿的長生,在莊子看來,這是一種悲哀。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以其長壽聞名,眾人卻以自己去相比,這不是很悲哀的嗎?
到了后來,如祖天師的老子想爾注里說:“道設(shè)生以賞善,設(shè)死以罰惡”很明顯就是將長生之人作為了得道的標(biāo)準(zhǔn),一個病秧子肯定不是得道之人。
再后來,對于皇帝來說,一個能呼風(fēng)喚雨,觀星相地的人才是得道高人,而對于民間來說,能幫人處理事情的先生,包括超度、治病等,其越靈驗(yàn),便是高人的象征。
我認(rèn)識一位朋友,他們家世代在地方為人做齋醮,處理事,包括看地,送瘟,乃至以前治病,驅(qū)邪等,而如今,因?yàn)獒t(yī)院的普及,幾乎沒有人再找他看病,連他自己有病也會去醫(yī)院掛號,但是人們對于驅(qū)邪、看風(fēng)水等的需求,不減反增。
而道教各派,也有其不同的追求和定義,如金丹南宗所追求的先命后性,對修行人身體狀態(tài)和壽命有著比較嚴(yán)格的要求,如果一個人不能長生,那么他的修行可能是有問題的。
而北宗來說,先性后命,如王重陽祖師,五十幾就仙去,西派李涵虛也是五十幾就仙去,如果以南宗眼光來看,有些人認(rèn)為其是欺世盜名之輩,但對于北宗弟子來說,重陽祖師是真仙無疑。
不同的人因?yàn)槠湔J(rèn)知不同,對于得道之人的向往不同,所以得道之人的標(biāo)準(zhǔn)或者說有道家風(fēng)范的標(biāo)準(zhǔn)也是不同的,即使在知乎、道教QQ群、貼吧等這樣的小社會里,不同宗派的人也會以各自宗派的標(biāo)準(zhǔn)來論證其認(rèn)為的道家風(fēng)范,到最后甚至演變成爭執(zhí),能靜下心來聆聽并且交流的人卻是越來越少。
那么“有道家風(fēng)范的人是什么樣的人?”要先搞明白,你認(rèn)為的“道家”又是什么樣的?其實(shí)每個人心里都有他所認(rèn)為的道家高人。
而我們即使去看古代的典籍,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追求,其有道之士的標(biāo)準(zhǔn)也是不同的,對于大旱的國家來說,一個談玄論道的人是沒有用的,要一位能祈雨禱晴的高人,才能得到帝王的禮敬。
但是到了今天,因?yàn)榭萍嫉牟?,醫(yī)學(xué)的普及,人們不再需要道士祈雨,也幾乎不再需要先生治病,對于科技否認(rèn)的鬼神、風(fēng)水、卜算的好奇心越來越重,往往精通這樣的人,會被人高看和尊敬,就知乎來說,有很多這樣的大師得到了很多人的關(guān)注。
沒有貶誰,也沒有捧誰,先秦的未必是好的,后來的未必是差的,歸根結(jié)底還是看人們追求的。
至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下士聞道,大笑之”誰不認(rèn)為自己是上士,而別人是下士呢?
越說越多,但是列子、楊朱、文子,淮南子這些都沒說到,莊子也只是說了內(nèi)篇,外篇沒怎么提,實(shí)在是時間不夠,以后看看反響,有時間再來繼續(xù)講。
最近忙,星相的部分關(guān)注的人也少,也不知道多少人在看,不過會繼續(xù)更下去,但是時間可能會慢一點(diǎn),感謝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