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外出,到了上海就想吃塊素雞,這種情結(jié)縈繞,有點像川人久不食火鍋,一旦想起嘴巴里就會生出口水來。
豆制品哪里都有,走南闖北,豆腐、豆干、豆腐皮等也不是稀罕之物,唯這個素雞出了江南再也難以見到。
上海菜場里的素雞都以豆腐皮作主料,卷成圓棍形,外面包層細(xì)紗布捆緊煮熟,買回家后自己另行加工,因為以素仿葷,味道有點像雞肉而得名。
素雞可以涼拌或者紅燒,但我個人偏好紅燒,素雞買回家拆去細(xì)布紗線,用刀橫切成薄片,然后過油,隨后一并倒入鍋中,放生抽白糖煮開收汁,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素雞分大小,大素雞適合紅燒,小素雞則涼拌為好,切片后開水一燙,伴以佐料放上小蔥或者幾片香菜,是夏天很好的一道涼菜。
我原來一直不知道快餐店里賣的素雞為啥比我家里的還要大,有次偶然聽說原來超大的素雞是可以預(yù)先定制的,所以有可能的話盡量買大的紅燒。
盛上一碗白飯,撿起一塊超大的素雞,上面湯汁橫流,將它蓋在飯上,咸咸甜甜的有嚼勁,關(guān)鍵這還不是肉,多吃幾塊也無妨。
在上海面館里如何快速辨別此人是不是本地人,看他吃面時候會不會多要加一塊素雞,如是,則十有八九跑不了了。
網(wǎng)上查了下,素雞居然是梁武帝在常州發(fā)明,他老人家又想吃素又想嘗嘗肉的味道,于是想出了這樣一個法子。
作為一個地道上海人,我在外地最大的兩個困惑第一找不到賣大排的(上海那種大排骨),第二就是從來沒在豆制品柜臺上見過素雞,實在是頗有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