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咱們國家是玉米生產消費的大國,玉米須的資源自然也非常豐富。但吃玉米的人很多,用玉米須的人卻很少,在剝玉米的時候玉米須大多都是直接被扔掉了,實在是非??上?。臨床對玉米須的應用比較局限,其利水消腫、利濕退黃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糖尿病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對玉米須的整體研究還不夠深入,如何開發(fā)和利用(不浪費)玉米須,利用藥理作用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
//////////
《滇南本草》:“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fā)熱,頭痛體困?!薄睹耖g常用草藥匯編》:“能降低血壓,利尿消腫。治鼻血、紅崩?!?/strong>
玉米須甘淡滲利,功專利尿滲濕消腫。用治水腫、小便不利,可單用大劑玉米須煎服,或配伍赤小豆、車前子、澤瀉、茯苓等以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脾虛水腫者,配伍白術、茯苓;膀胱濕熱所致熱淋者,配伍車前子、瞿麥、滑石;腎炎水腫者,配伍赤小豆、冬瓜皮;肝硬化水腫者,配伍半邊蓮、馬鞭草。
玉米須甘淡滲濕利水而退黃,用于濕熱內蘊而成黃疸之證,可單用本品大劑量煎服以利水祛濕退黃,亦可配伍茵陳、梔子、郁金、金錢草。玉米須甘淡,能滲濕利尿退黃,為治黃疸廉品;茵陳蒿苦寒,能燥濕清熱利膽,為治黃疸要藥。二藥皆入肝經,合伍則相須為用,祛濕退黃之力大增。另外玉米須還有顯著的降血糖的作用,用于糖尿病,可單用或配伍玉竹、天花粉、山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頭。全國大部分地均產。夏、秋果實成熟時收集,除去雜質。鮮用或曬干生用。
【異名】玉蜀黍須、蜀黍須、包谷須。
【性味】味甘、淡,性平。
【歸經】歸膀胱、肝、膽經。
【功能與主治】利尿消腫,清肝利膽。用于水腫、小便淋瀝、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乳汁不通。
【注意事項】低血糖或低血壓患者忌服。
【用法用量】煎服,30~60g。鮮者加倍。
玉米須以柔軟、有光澤、潔凈無雜質者為佳。
玉米須代茶飲
針對肝經郁熱型小兒遺尿
【做法】
干玉米須 15g(新鮮的加倍)水煎,加適量白糖代茶飲。
【解析】
肝經濕熱郁結,熱郁化火,下注膀胱的話,也可能會導致遺尿。因為從經絡循行的角度說,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是“繞陰器”,也就是繞了男女生殖器,所以一些男科疾病或者婦科疾病和肝經都有關系。
肝經郁熱導致的遺尿都有什么樣的癥狀呢?一般情況下的癥狀是尿量不多,但味道腥臊,顏色偏黃。這樣的孩子性情偏急躁,或者經常說夢話。如果看舌苔的話,往往舌苔也是發(fā)黃的,這都是一派熱象的表現。宋代名醫(yī)錢乙曾經總結小兒的體質特點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也就是說小兒正常的生理特點是經常容易上火,那如果說上了肝火,又沒有好好治療,這個熱下注膀胱的話,就有可能導致遺尿。
針對這種情況,治療的重點就應該是平肝清熱,這就要用到玉米須了。可以去藥房當中買干品,如果恰巧在適合的季節(jié)也可以去田地里找。玉米須可以治療因肝經郁熱導致的小兒遺尿,也可以治療白天尿頻。玉米須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利濕退黃的功效。用玉米須就是在釜底抽薪,從根本上來清肝利膽,最終達到平肝清熱的目的。這味藥性平,并不寒涼,所以可以相對服用比較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