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誰才是窯變之王?| 西壩窯與涂山窯

宋元時期,川渝地區(qū)黑釉瓷窯多分布在長江上游支流嘉陵江、岷江、涪江沿線的濱江城市。

Intro

介紹

其中在四川的有嘉陵江上游的廣元窯、嘉陵江下游的達州窯、岷江上游的金鳳窯、浦江縣的東北窯、岷江下游的眉山青神壇罐、樂山西壩窯等;在重慶的有長江干流的重慶涂山窯、巴南區(qū)清溪窯、巴南區(qū)姜家窯、九龍坡沙嵐埡窯、嘉陵江右岸的合州窯、榮昌的昌州窯、銅梁的黃門窯等。這些宋元時期的黑釉瓷窯在建窯的引領(lǐng)下,在與南北交流互融的過程中,各有不同的創(chuàng)新紋飾與造型,蘊含著突出的藝術(shù)成就,對當時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有著較大的貢獻。這些窯的造型及紋飾雖各有不同的藝術(shù)特色,但也呈現(xiàn)出文化的統(tǒng)一性,現(xiàn)選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四川樂山西壩窯(以下簡稱西壩窯)、重慶涂山窯(以下簡稱涂山窯)的藝術(shù)特點分述于下:


西壩窯,位于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qū)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西溶鎮(zhèn),西溶鎮(zhèn)又名“西壩”,故窯址名稱“西壩窯”。200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此窯進行了搶救性田野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窯爐6座、灰坑4個。出土器物主要為飲食餐具、陳設(shè)照明用具、文房用具??杀嫫餍斡型?、盤、杯、碟、盞、壺、罐、奩、研磨器、瓶、香爐、燈、燈盞、硯滴等。釉色有黑釉、白釉,以黑釉為主:黑釉呈色,有漆黑、醬褐、深褐、淺褐、灰褐、醬紅、赭黃、醬綠等色。其中以黑、醬褐、深褐、淺褐為主,有的還有藍色、藍白色、乳白色、醬褐色兔毫紋、油滴、鷓鴣斑等多彩絢麗的窯變紋。燒造時期大致興起于北宋,延續(xù)至明代,衰落于清代。通過對出土器物和傳世品的比較與觀賞,西壩窯黑釉瓷在宋元時期,無論是日常生活用器,還是陳設(shè)器、文房用器,皆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修胎規(guī)正。有的還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新,如南宋的褐釉膽瓶,原為光素無飾,現(xiàn)為三級腹,中腹加飾拱形耳系,使器物更加端麗穩(wěn)重(圖1);宋末元初的小碗,不僅口沿為六瓣葵花口,其腹壁更是雕琢成出筋瓜棱形(圖2)。還有常見的坦底盤,其口沿呈現(xiàn)為十八瓣的菊花口,做工精細,端莊神逸(圖3);此外,南宋至元的梨形執(zhí)壺為長直頸,圓鼓腹,圈足,曲長流雙溝把手,壺蓋為塔形寶珠頂,造型典雅,是難得的上乘品(圖4)。其最創(chuàng)新之處是在玉壺春瓶的基礎(chǔ)上脫胎而出的花口長頸高足瓶,全形為卷沿,花口,長頸圓鼓腹,腹上有呈六瓣瓜棱或鼓凸的出筋條紋,下足為二級高喇叭圈足(圖5-6)。以上這些融古創(chuàng)新的造型設(shè)計,無不凝聚著瓷藝師們卓爾不凡的智慧!

圖1 南宋 西壩窯褐釉雙系膽瓶

圖2 黑釉八棱口茶盞

圖3 黑釉葵口出筋洗

圖4 窯變釉長頸壺

圖5 黑釉出筋花口瓶

圖6 窯變釉鼓腹直頸瓶

Feature

西壩窯特色

西壩窯宋元時期的黑釉瓷紋飾中最絢麗者是黑釉窯變花釉,真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如在黑釉上點染黃褐色斑塊,呈現(xiàn)吉州窯似的玳瑁紋(圖7-12),特別是藍白色窯變兔毫紋,色彩相同而紋飾又無一雷同,有的燦如云霞,有的似高山瀑布,有的像懸?guī)r掛冰,有的如夜幕中飛飄的白云,又或黑夜中的閃電(圖13-18)。又有在玳瑁紋上加飾藍白兔毫狀紋(圖19-22),以及在醬紅釉上揮灑米黃色斑塊,形成紅白藍黑色彩熔融,其紋似云朵非云朵,或似圓珠滾滾流動、不可名狀,色彩紛呈(圖23-26)。清代藍浦撰寫的《景德鎮(zhèn)陶錄》載:“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態(tài),直名之曰窯變?!蔽鲏胃G之窯變,應(yīng)是“一為人巧”,是瓷藝大師們長期積累而創(chuàng)新的杰作。它打破了吉州窯獨有玳瑁斑釉的說法,其成就與吉州窯對應(yīng),且并不遜于吉州窯,尤以西壩窯的藍白色兔毫紋、黑藍黃褐釉窯變花釉,色彩斑斕,紋飾美倫美奐,超越南北黑釉瓷窯變紋飾。

圖7 醬釉黃斑雙耳葫蘆瓶

圖8 玳瑁釉茶盅(杯)

圖9 黑釉玳瑁斑紋窯變碗

圖10 醬釉玳瑁斑茶盞

圖11 醬黑釉玳瑁斑窯變直腹缽

圖12 玳瑁釉直頸瓶

圖13 窯變釉雙耳瓶(殘)

圖14 窯變釉花口瓶

圖15 窯變釉鼓腹直頸瓶

圖16 鷓鴣斑釉茶盞

圖17 窯變釉藍色兔毫杯

圖18 藍色窯變直腹缽

圖19 窯變釉高足花口瓶

圖20 窯變釉尊瓶

圖21 玳瑁釉茶盞

圖22 玳瑁窯變釉雙耳罐

圖23 醬紅釉米黃斑茶盞

圖24 鷓鴣斑釉直頸瓶

圖25 茶盞

圖26 窯變釉寶頂執(zhí)壺

Tushan

涂山窯

涂山窯大體位于重慶南岸區(qū)黃桷埡涂山湖至雞冠石一帶,東西長13公里左右,遺存堆積13處。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中國華西大學博物館首任館長葛維漢先生曾調(diào)查并撰文《重慶建窯遺址》。1980年,中國古陶瓷學者、中國古陶瓷首任會長、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馮先銘先生調(diào)查時認定其為宋元時的黑釉瓷窯址。

1982-1988年及2003-2005年,重慶市文物考古部門配合基本建設(shè),對涂山窯進行搶救性田野考古發(fā)掘,共出土石結(jié)構(gòu)馬蹄形饅頭窯28座,均以煤為燃料,出土瓷器以黑釉瓷為主,僅有少許的青白瓷(圖27)和內(nèi)青外黑褐釉 (圖28)。黑釉瓷有漆黑、紺黑、黑褐、醬色、柿色、銀灰黑色等。器形以碗、盤、盞、罐為主,其次是杯、盞托、燈、碟、壺、瓶、香爐、小瓷動物等。其紋飾有刻劃、堆貼印花、畫花,釉中裝飾以虹彩、曜變紋最美。

圖27            

圖28


從出土瓷器與傳世品來看,其造型在傳承的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如雙系罐原多大口,無肩,深鼓腹,至南宋晚期到元代則創(chuàng)新為小口,豐肩,圓鼓腹及直壁圓腹,耳系由扁形耳創(chuàng)新為卷云耳(圖29-30)。又如圈足杯,至元代圈足創(chuàng)新為高喇叭圈足或為雞心底以及玉壺春瓶,宋流行的侈口,束頸,膽形腹圈足體,到南宋末至元代,則創(chuàng)新為侈口,直頸,帶座的高圈足,使器物更加端穩(wěn)。

圖29

圖30


裝飾藝術(shù)約有三種:一是坯胎裝飾,二是繪畫裝飾,三是釉中裝飾。

(一)坯胎裝飾

在坯體上刻畫、堆貼紋飾。如在器體上刻畫菊花、方格紋,然后再填黃色或褐色(圖31-32)。堆貼紋簡潔清晰,在器體上貼附乳釘聯(lián)珠紋、文字,或于口沿刻削五出或六出葵花口。最美的是在碗、盤上的印花裝飾,印花紋多為三組對稱的折枝綻放牡丹或蓮花紋,花紋組合多為盛開的三重或四重花瓣,有的在初開與綻放花朵中配飾三組對稱、含苞欲放的花蕾,其枝葉數(shù)量有四枝或五枝,中心部位印菊花、寶相花等,全圖飽滿豐盈,和諧生動,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魅力。

圖31

圖32


(二)繪畫裝飾

僅在乳白釉碗上繪褐黃色的兩枝花草紋對稱于碗的內(nèi)壁。雖花紋簡略,但用筆閑熟,逸筆草草,在似與不似之間,耐人尋味。再者是在黑釉或黑褐釉及玳瑁釉的碗、盤之口沿加飾一白色邊,這種裝飾在中原稱之為“白覆輪”裝飾,工藝過程雖簡單,但藝術(shù)效果別添奇趣。

(三)釉中裝飾

是涂山窯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窯變紋,在建窯黑釉的引領(lǐng)下,一般黑釉瓷窯中具有的兔毫紋、油滴紋、鷓鴣斑紋、玳瑁紋(圖33-34)這些紋飾,在我國南北各地黑釉瓷窯中都有類似紋樣出土。其地方特色的紋飾,突出的有鱔皮紋、孔雀尾羽紋、禮花、火焰紋、星點紋、五至八瓣花朵紋、輻射狀花朵紋。這類輻射狀花朵紋,在花瓣中閃爍呈現(xiàn)褐黑或黑紅,以及在黑褐釉中呈現(xiàn)花瓣狀的淡紅、淡藍色熔融,給人一種美的感受。此外,還有在黑釉杯的內(nèi)壁呈現(xiàn)淡紅色,內(nèi)口沿為藍灰色似鑲邊非鑲邊的、似菊花紋非菊花紋的窯變花釉。外壁亦在黑釉上呈深紅色為主,藍灰色鑲邊不定形的窯變花釉,其色彩亮麗、雍容雅典,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圖35-36),這類優(yōu)美的窯變花釉,主要裝飾于精細的茶盞。其器物均光潔亮麗無斑疵,據(jù)小灣窯燃燒之煤進行化驗分析,此煤屬于低分炭(20.6AgI)、低硫(SQg0.86),屬高溫卡的無煙煤。根據(jù)歷來燒瓷經(jīng)驗,許多器件上形成的斑疵,多因燃料中的硫所致。小灣窯產(chǎn)品斑疵少,這與采用低炭低硫煤有極大的關(guān)系。由此可見,宋元時期重慶涂山窯中小灣窯的瓷藝大師們已經(jīng)掌握了根據(jù)燃料的選擇從而提高產(chǎn)量的規(guī)律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涂山窯最艷麗的釉中紋飾,還有“虹彩紋”“曜變紋”。所謂虹彩紋,是指在黑釉、灰黑釉、醬釉中呈現(xiàn)如雷雨后,天空中的虹霞似的、五光十色的彩斑,其紋飾并不規(guī)范,有的似條形暈圈,有的霞光閃閃,有的呈大小、長短不等的紅、黃、綠、藍、紫色相互滲融,暈光閃爍,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涂山窯小灣遺址中不僅盞有虹彩,其碗、盤也多有。

所謂曜變紋,根據(jù)曜字的含意,“曜”即圖耀,其意是指在光照之下呈現(xiàn)的異彩,謂之“曜變”。關(guān)于“曜變”這一名稱,源于日本,早在14至16世紀的《禪林小歌》《能阿彌相傳集》和《君臺觀左右?guī)び洝返任墨I中都有明確記載。又日本小山富士夫撰《天目》文說:“曜變,是在掛有濃厚黑釉的建盞里面,浮現(xiàn)出大小不同的結(jié)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所以'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币约吧狡嬉恍墼凇短胤N天目茶盞,曜變和油滴的科學研究》中,指出日本四件國寶級的曜變天目茶盞中的“大佛次郎先生碗”,“碗內(nèi)斑點的顏色隨入射光方向而變,如果垂直地看這些斑點,它們呈藍色,傾斜看金光閃閃?!蓖可礁G小灣遺址出土的曜變紋有在黑釉盞、碟內(nèi)壁呈現(xiàn)紅、綠、藍、黃色交融,長短大小不同,色彩紛呈的暈圈;有在碗的內(nèi)底中心,在淡藍色的釉面上,呈現(xiàn)金黃深藍蔥綠白色暈圈,色彩令人眩目。另外在褐釉盞上飾六瓣黑色花朵,或褐釉窯變紋盞中閃現(xiàn)數(shù)不清的紅黃藍紫交融的小暈圈,這類曜變盞在傳世品中亦有,觀察方向改變,色彩改變,正視看暈圈呈藍色與金光閃閃,右視呈藍色,左視則褐色金光閃閃。從這類曜變盞的特點看,它與日本山崎一雄學者所論的“大佛次郎先生碗”的特點較為相同。在過去日本學者均稱曜變茶盞獨為建窯所產(chǎn),現(xiàn)在來看,應(yīng)是不僅建窯能燒造,重慶涂山窯也能燒造。

重慶涂山窯小灣虹彩與曜變紋公布于1998年《四川考古報告集》后,曾引起了廣大日本學者的關(guān)注與重視,當代仿“曜變天目”較成功的陶藝師長江唿吉讀完后,曾于2001年專程來重慶參觀調(diào)查涂山窯小灣遺址出土的虹彩、曜變紋器,并進行了學術(shù)交流。他的父親長江悠悸曾于1985年來中國北京參加中國古陶瓷第二屆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我們初識于會中,并親眼觀賞了仿制的“曜變天目”碗,造型與紋飾雖有不足,但總的來說是很成功的。然時隔16年,子承父業(yè)所仿之器,并未超其父,可見“曜變”紋燒造之難度,同時亦可見當時涂山窯小灣窯址制瓷大師們技巧之高超。

綜上所述,西壩窯與涂山窯的窯變花釉及曜變紋,各具特色,但均是在建窯引領(lǐng)下,在南北陶瓷文化交融互鑒中,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西壩窯瓷器
宋元吉州窯的種類和裝飾技法,這是怎么想出來的
吉州窯黑釉盞與宋代斗茶風尚
宋代吉州窯黑釉瓷圖文賞鑒——館藏珍品貼花、窯變天目瓷
吉州窯黑釉瓷的裝飾藝術(shù)
吉州窯黑釉盞與宋代斗茶風尚 博物雜譚 中華博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