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爾哈尼斯的小路》(The alley at Middelharnis),作者Meindert Hobbema(1638-1709)。作于1689年。
《刻法羅斯與歐若拉》(Cephalus and Aurora),作者Nicolas Poussin(1594 -1665)。作于1627年。
刻法羅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名,這個名字的希臘原意是“領頭人”,因為他的后代繁衍出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其中包括著名的特洛伊戰(zhàn)爭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歐若拉是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或者曙光女神,非常美麗,每天早晨升到天上宣布黎明的來臨。
希臘和羅馬神話中,歐若拉的情人很多,其中一個是她在森林中誘惑回來的刻法羅斯。但是刻法羅斯原來已有妻子,所以刻法羅斯要求回去,上圖描述的就是歐若拉拖住她的情人不放的情景。
《金牛犢的崇拜》(The adoration of the golden calf),作者Nicolas Poussin(1594 -1665)。作于1633-1636年。
希伯來《圣經(jīng)》記載:摩西(Moses)到西奈山(Mount Sinai)去尋找上帝時,摩西的哥哥,以色列祭司亞倫(Aaron)為制造了一個金牛犢以取悅以色列人:當時摩西要在西奈山上逗留40天,跟隨摩西的 12個部落的以色列人都有些不放心,要求亞倫制作了這個真實偶像以供崇拜和安定人心。但是《摩西十誡》之一就是“禁止偶像崇拜”。
《一條蛇殺死了一個人的時候的風景》(Landscape with a man killed by a snake),作者Nicolas Poussin(1594 -1665)。作于1648年。
《通奸被捉的女人》(The Woman taken in Adultery),作者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作于1644年。這件作品的時間,正是清軍入關(1844)的那一年。
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人們抓住了一個通奸的女人,把她交給耶穌處理。耶穌問:“你們認為應該怎么辦?”人們激憤地說:“用石頭打死她”。耶穌說:“好吧,你們誰認為自己是干凈的,誰就用石頭打她吧”。人們沉默了,然后一個人溜走了,又一個人溜走了:最后,整個房間的人都消失了。耶穌對這個女孩說:“你也可以走了”。
《維納斯的梳妝室》(The Toilet of Venus),作者Diego Velázquez(1599-1660)。作于1644年。
十八世紀的作品
《在空氣泵中對一只鳥進行的一項實驗》(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 ),作者Joseph Wright (1734–1797)。作于1768年。這段時期,正是英國的工業(yè)革命時代。這幅作品描述了當時發(fā)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如果沒有氧氣,鳥就會死亡,這項實驗曾經(jīng)在很多觀眾面前多次重現(xiàn),大部分人關注實驗結果,也有少數(shù)人關心鳥的命運。
作品中的空氣泵是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發(fā)明的,他曾經(jīng)用這種空氣泵證明:如果抽走空氣,燃燒就無法繼續(xù)進行下去。這個定律就是著名的《波義耳定律》:氧氣與燃燒的關系。
《石匠的院子》(The Stonemason's Yard),作者Giovanni Antonio Canal(1697-1768),作于1725年。
《大運河上的劃船比賽》(A Regatta on the Grand Canal),作者Giovanni Antonio Canal(1697-1768),作于1740年。這里,“大運河”是“水城”威尼斯的一個景觀。
《伯爵夫人的上午接見》(The Countess's Morning Levee),作者William Hogarth(1697–1764),作于1743-1745年。這是一組六幅繪畫《Marriage à-la-mode series》之一
《時間下令老年摧毀美麗》(Time orders Old Age to destroy Beauty),作者Pompeo Batoni(1708-1787),作于1746年。這幅作品的名稱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人生道理:美貌必定隨著時間逝去,必須珍惜青春。
《那不勒斯的一堵墻》(A Wall in Naples),作者Thomas Jones(1743–1803),作于1782年。
《巴納斯特
·塔爾頓爵士的肖像》(Portrait of Sir Banastre Tarleton),作者Sir Joshua Reynolds爵士(1723 -1792)。作于1782年,英美停戰(zhàn),簽訂巴黎協(xié)議的那一年。
巴納斯特·塔爾頓爵士(Sir Banastre Tarleton,1754-1833)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的英國英雄,一支騎兵混合部隊的青年司令官(當時年僅24歲),他驍勇善戰(zhàn),多次以少勝多。這支隊伍是1778年在紐約組建的British Legion(英國軍團),主力是騎兵,外加少量步兵和炮兵,各兵種歸屬同一個指揮官統(tǒng)轄,被譽為“塔爾頓突擊隊”。這種部隊建制“比騎兵,步兵和炮兵分屬于不同軍事單位更加靈活機動”。在約克鎮(zhèn)戰(zhàn)役英軍全軍投降以后,他回到英國,成為一個政治家,英國國會議員。不過他有一個歷史污點:1780年的沃克斯華戰(zhàn)役(Battle of Waxhaws)中,大陸軍已經(jīng)表示投降了,塔爾頓仍然下令炮擊大陸軍,造成113人當場死亡,150人重傷。此事遭致美國人的長期批評。
上面的肖像畫中,巴納斯特·塔爾頓穿的綠色軍服,正是British Legion(英國軍團)的特制軍服。
《普賽克向她的姐妹們顯示丘比特給她的禮物》(Psyche showing her Sisters her Gifts from Cupid),作者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作于1753年。
《Whistlejacket》,作者George Stubbs(1724-1806)。
這幅《Whistlejacket》是以擅長畫馬著稱的George Stubbs在1762年的一件經(jīng)典之作,“巨大的292 x 246.4 cm的畫面上既沒有背景也沒有人物”,只是描繪了英國貴族羅金漢侯爵(Marquess of Rockingham)的一匹漂亮的賽馬。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將這幅作品譽為“阿拉伯純種馬完美無瑕的巔峰之作”。
十九世紀的作品
《干草車》(The Hay Wain),作者John Constable(1776-1837)。作于1821年。
《1554年在倫敦塔處決簡
·格雷小姐》(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in the Tower of London in the year 1554),作者Paul Delaroche(1797-1859)。作于1833年。
簡·格雷小姐(Lady Jane Grey,1536/1537-1554)是英國王室公主,信仰新教,曾在1553年短期登上英國王位,時間僅為9天(一說13天)。信仰天主教的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在位1553-1558=5年121天)率軍打敗了支持簡·格雷小姐的軍隊,登上王位。她要求簡·格雷小姐改信天主教,簡·格雷小姐不同意,被瑪麗下令處死。
簡·格雷小姐被處死時,年僅16歲?,旣愐皇肋€下令燒死了300多信仰新教的教徒,被稱為“血腥的瑪麗”。瑪麗在位5年后死去,繼位的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又改回來,繼續(xù)信仰新教。
《Tuileries的音樂》(Music in the Tuileries),作者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作于1862年。這是馬奈的早期作品之一,不清楚當時的Tuileries gardens花園是否就是這個模樣,“可以想象出音樂聲和談話聲”。
《雨傘》(The Umbrellas),作者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作于1881-1885年。
《向日葵》(Sunflowers),作者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作于1888年。梵高長期患有精神病,37歲自殺身亡。他的這幅作品非常著名:因為估價金額非常高。
《花叢中的奧菲利婭》(Ophelia Among the Flowers),作者Bertrand-Jean Redon(1840-1916),作于1905-1908年。奧菲利婭是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米雷特》中的女主角。
特拉法加廣場與
特拉法加大海戰(zhàn)
特拉法加廣場,英國國家美術館。
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建造是為了紀念特拉法加大海戰(zhàn)(Battle of Trafalgar):1805年10月21日,英國皇家海軍,以少勝多,徹底摧毀了拿破侖的法國和西班牙聯(lián)合艦隊。具體數(shù)據(jù)如下:
33艘英國軍艦,擊敗了41艘法國和西班牙軍艦
法國軍艦被擊沉1艘,被俘21艘,法國海軍司令也被俘虜
英國軍艦無一損毀
雙方人員傷亡大約1:8.3(1,666人:13,781人),即法國西班牙的傷亡是英國的八倍多
英國海軍司令威爾遜上將(Nelson),在戰(zhàn)役快結束時,身中流彈陣亡
威爾遜上將,從此被譽為英國的民族英雄,他的雕像豎立在特拉法加廣場。
威爾遜上將,在特拉法加大海戰(zhàn)中的旗艦,勝利號(Victory),現(xiàn)在倫敦展出(見下圖)。
這幅作品“沒有名稱”,描述了英國皇家海軍,戰(zhàn)勝拿破侖的法國西班牙聯(lián)合艦隊的的特拉法加大海戰(zhàn)(Battle of Trafalgar,1805年10月21日),作者Auguste Mayer(1805-1890),作于1836年。
威爾遜上將,在特拉法加大海戰(zhàn)中的旗艦,勝利號(Victory)。
威爾遜上將,在特拉法加大海戰(zhàn)中的旗艦,勝利號(Victory)。
特拉法加廣場的360度環(huán)視圖:在國家美術館的正對面,豎立著納爾遜紀念碑。
英國國家美術館里,只有繪畫,沒有雕塑。
但是,納爾遜紀念碑是一個倫敦著名的雕塑群:基座四角,俯臥著四只巨大的獅子,紀念碑的底座四面,雕刻著四幅精美的浮雕,紀念碑的頂部,豎立著高大的納爾遜上將的雕像。
納爾遜紀念碑的基座四角,俯臥著四只巨大的獅子,這是其中之一。
紀念碑底座四面雕刻著四幅浮雕,這是其中一幅:納爾遜在指揮作戰(zhàn)時,不幸身中流彈。
納爾遜紀念碑的頂部,納爾遜上將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