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體質,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寒性體質,是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時,易出現(xiàn)體內陽氣不足、陽虛生里寒的表現(xiàn)。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寒濕之邪外侵、過食寒涼之品、憂思過極、意志消沉、久病不愈、過勞過極、氣血虛衰不行等引起臟腑功能損傷,“陽消陰長”,陰寒之氣偏盛而生里寒,表現(xiàn)體內陽氣不足,機體失去溫煦、推動、蒸騰與氣化等作用減退、甚者出現(xiàn)水液停留的證候。
常見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體倦嗜臥,畏寒肢冷,或有肢體浮腫,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淡白,脈沉微無力,同時并見各臟的相應病變而見不同癥狀,以心、脾、腎陽虛為常見。發(fā)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應以益氣溫陽散寒為治則,還應針對臟腑辨證,分別溫補心、脾、腎之陽氣。用溫補陽氣藥時加少量補陰之品。浮腫、尿少加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遺精加金櫻子、桑螵蛸收澀固精。由于陰陽互根,“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補陽同時加補陰之品,如枸杞、熟地、桑椹,如成藥“右歸丸”。陽虛常由氣虛進一步發(fā)展而來,常加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白扁豆健脾益氣。
平素注意調護改善陽虛體質,飲食上要多吃些令身體溫暖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肉、等肉類,烹調時配以桂皮、小茴香、肉豆蔻、丁香、韭菜之類藥食同源的調味品;補品可選海馬、鹿茸、鎖陽、肉蓯蓉等,生活起居有規(guī)律,戒煙酒,舒情志、少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