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國尚畫廊”關注本平臺!喜歡這篇文章就轉發(fā)給朋友們吧!
潘天壽(1897—1971),現(xiàn)代畫家、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心阿蘭若主持、壽者。浙江寧海人。擅畫花鳥、山水,兼善指畫,亦能書法、詩詞、篆刻。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教于經(jīng)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后取法石濤、八大,曾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lián)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lián)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潘天壽·記寫雁蕩山花
忘年之交
1923年春,潘天壽在上海幾所學校教繪畫課,一年后被上海美專聘為教授。時年27歲。 上海是東方大都市,人文薈萃,名家眾多?!拔縻鲇∩纭笔兹紊玳L吳昌碩當時住在北山西路吉慶里一幢石庫們樓房里。
潘天壽對吳昌碩仰慕已久,一天,由友人陪同,登門拜訪。見吳翁一點沒有大畫家的架子,潘天壽打消顧慮,從包袱里取出自己的畫作,畢恭畢敬地說:“學生自學繪畫,水平不高,請先生指點。”吳昌碩時年八十,畫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默默看著潘的每一幅花鳥畫,一旁的潘天壽緊張得額頭冒汗。吳翁看畢,雙目一亮,以少有的贊揚語氣說:“你畫得好,落筆不凡,格調不低,有自己的面目。阿壽,你要好好努力?!眳遣T親熱地稱他“阿壽”,從此潘天謹改名“潘天壽”,畫畫也多用“阿壽”、“壽者”題簽。
潘天壽·霉雨中雁蕩山花
潘天壽與吳昌碩從此結下了“忘年交”,情誼甚篤,常去拜望。每讀佳作,吳翁必品評指導。一天下午,吳翁翻看潘天壽的畫,不禁神似飛動,伏案揮毫,寫就一幅篆書對聯(lián),聯(lián)曰:“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潘天壽一直把這幅對聯(lián)懸于書齋,可惜在抗戰(zhàn)之初它連同家產(chǎn)遭毀,使他痛惜萬分。
吳昌碩對潘天壽格外關照,有一次特地畫了一幅五尺大中堂,讓兒媳贈潘天壽。媳婦對此畫愛不釋手,悄悄給扣下了。后來吳翁知道后,當面向潘天壽道歉,又重畫了一幅相贈。潘天壽因常有機會觀賞吳氏畫作,耳濡目染,畫藝大進,但他學吳不泥吳,吳昌碩感嘆地說:“阿壽學我最像,跳開去又離開我最遠,大器也。”
潘天壽·小龍湫下一角圖軸
夫妻情深
夫人原名何文如,婚后改名何愔。何愔是潘天壽的學生,師生倆在藝術殿堂相戀,于1930年結婚。在岳父家舉辦的喜宴上,助教雷奎元口占一聯(lián)曰:“有水有田兼有米,添人添口又添丁”。上聯(lián)合一個“潘”字,下聯(lián)對一個“何”字,將新郎新娘的姓都賦予吉祥如意之意,逗得夫婦倆樂不可支。
潘氏夫婦數(shù)十年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拔母铩敝酰颂靿郾魂P入“牛棚”,他的夫人也難逃厄運,每天天剛蒙蒙亮就摸著出門,在寒風中清掃垃圾;1969年,潘天壽被押解到浙江嵊縣、寧海等地游斗。在返回杭州的列車上,潘天壽心情悲憤,欲哭無淚。他從地上撿起一只空煙盒,用顫抖的手在上面寫了一首絕句,其中一首曰:“莫嫌籠縶狹,心如天地寬。是非在羅織,自古有沉冤?!?/p>
潘天壽·鷹石山花
1970年冬天,潘天壽病情加重,住進一家中醫(yī)院。何愔悲痛欲絕,在丈夫病床邊水泥地上鋪了一張草席,權作床鋪,日夜護理丈夫;1971年9月5日,潘天壽含冤撤手塵寰,終年74歲。粉碎“四人幫”的第二年,中共浙江省委宣布為潘天壽平反昭雪。
1984年,文化部主辦“二十世紀五大畫家(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陳之佛、傅抱石)巡回展”,先后在巴黎、倫敦、紐約等海外五大城市展出,好評如潮,轟動世界。同年,潘天壽家屬子女向文化部捐獻潘天壽書畫作品120件,實現(xiàn)了潘天壽“我的畫將來要捐獻給國家”的心愿。
潘天壽·水禽圖
師生之誼
1928年初春,潘天壽應邀擔任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畫主任教授,兼書畫研究會指導教師。在為數(shù)不多的首屆學員中,有一個叫李寄僧(當時叫“李繼生”)的學生,講著一口紹興話,他在班級里年紀最小,潘天壽對他特別關注。
一次李寄僧去潘天壽家拜訪,潘天壽對他講了佛教與繪畫之間的關系,認為“作畫須入靜,無雜念,這正是僧心所在”。他提議李寄僧改動一下名字,用“寄僧”二字作為“繼生”的別名,認為這二個字的字義好,音與“繼生”差不多,但其含義更深。許多研究古文學的人,達到一定深度后,會涉及對佛教的研究。他要求李寄僧必須對藝術有更深的理解,這樣才能提高自已的繪畫水平。
聽了潘天壽的一番話,李寄僧覺得很有道理,表示樂意接受。從那時起,“寄僧”二字替代了“繼生”。李寄僧畢業(yè)后,經(jīng)潘天壽及李苦禪引線,去了北平,繼續(xù)在齊白石大師那里深造。潘天壽對于李寄僧來說,既是啟蒙導師,又是賜名恩師,讓他終身難忘。
潘天壽·靈巖澗一角
文革中,已在上海高行中學任教的李寄僧被打入“牛棚”改造,但他擔心的卻是導師的安危,后來他被“解放”出來的第一件事便去杭州探望潘天壽夫婦。當時潘天壽夫婦正被造反派控制,李寄僧不怕牽連,幾經(jīng)曲折,終于見到了他們。潘天壽沒想到自已如此逆境中能有學生來看望他,正是難能可貴。師生倆很激動,一番寒暄后,相互安慰,互囑保重。這天,由于政治環(huán)境限止,聊的時間不能太多,但已讓師生倆感到滿足。事后,李寄僧賦詩曰:半生風雨憶寒窗,尋跡師門笑鬢霜。難得又逢同輩客,離愁別恨熱盈眶。
潘天壽去世后,李寄僧甚為悲痛,專門寫了紀念文,后來該文被《紹興日報》刊登,圓了李寄僧對導師的追思之情。
潘天壽·貓
潘天壽·貓石圖
潘天壽·抱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