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原創(chuàng) |《道德經》原文妙解-第11~20章-(精準傳遞老子智慧而又平實易懂的譯本)


原創(chuàng)文章  分享  源自于道德經妙解》?

 

《道德經》原文妙解-第11~20章 來自道德經妙解 29:52


第十一章  空無才能起妙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用各種材料,做成一輛車子,車上必留有空無的空間。如此,這輛車子才能使用。(如無“空無”的空間,此車無法裝東西。)?

用陶土做成各種器皿,其器皿必留有空無的空間。如此,此器皿才能發(fā)揮作用。?

建造一棟房子,必須有門窗與空無的室內空間。如此,這棟房子才能正常使用。?

所以大家要知道:各種有形有相的材料,只是一種便利;我們真正要用的是空無的空間?!翱諢o”才能起妙用。

智慧分享

?

這一章老子就在告訴我們要去看到我們的目的是在哪里,我們要用的是什么。我們要的是空,而不是形成空的那個器具的材料。這樣大家可以體會嗎?

 

體悟空無的妙用,其重要性在哪里呢??

首先、要看到空無是實際的存在。是因為有蠻大的空間,我們才能夠走來走去,才能夠搞活動……因為有空間的存在,我講話的聲音,才能傳達到你的耳朵;因為有空的存在,你才能夠看到我的存在。把一個東西貼近眼睛,沒有空是看不到的;把聲音貼近耳膜,沒有空你聽不到聲音的。

 

二、空無”屬于精神層次,如果忽略精神層次就會停留在外表外相上,迷失在物質世界里追名逐利而內心茫然。?

  1. 一般人買東西都是看外表,有形的物質材料可以因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改用不同材料來做,所以用什么材料不重要。如果你注重材料的考究,為了裝幾個糖果要用金銀來做成器具才能夠顯現出高貴,表示你還不了解空無的重要。?

  2. 不了解空無的重要,內心會很空虛??吹浆F象界:“這個樹太丑了,秋天無常、蕭瑟、凋零…..”覺得人生很無奈、唏噓。不然就在物質的世界里面跟別人比大、比小、比高、比低,不斷地打拼奮斗要賺更多的錢,有房子有汽車,什么都有了,內心也不會因此滿足。?

三、了解空無的重要,你會逐漸從物質的層次升華上來,內心知足、生活幸福。?

  1. 看到空無的重要,你就會體會到:原來生命要存在,是空無在養(yǎng)育;我現在能夠走路、能夠奔跑、能夠做什么,都需要空;鳥能夠飛需要空無,如果有東西阻擋住,鳥就會撞死;因為有空無的存在,我才能夠活著,你我他都是如此。?

  2. 了解空無的重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出來,包括為人處世方面很多都會改變。你知道只要達到功效就好,不會在乎外表一定要富麗堂皇、多豪華,簡便、經濟、實用就好。你會越來越樸實、越踏實。內心很容易知足,知足就常樂。幸福就這么簡單。?




 

第十二章  聲色電玩令心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若太過注重各種華麗色彩,常沉迷于花花世界……容易讓人眼盲、心盲。?

太過注重各種重劑量聲音的刺激,會讓聽覺神經漸麻木,甚者成為耳聾。?

如果經常喜歡吃重口味、刺激量強的食物(太酸、太辣、太咸……),味覺神經就會漸漸麻木。?

如果沉迷打獵、暴力電玩,會讓人性增長暴力、兇狠、野蠻……漸漸淪喪人性而發(fā)狂。?

聚集稀有的金銀珠寶,內心就要常常提防別人來搶奪,其心反而失去了自由與自在。?

所以有道的圣人,注重的是充實內在美,讓心靈富有、幸福、快樂;而不會去追逐外在的富麗堂皇與感官享受。?

有智慧的人就會知道該放下什么,該注重什么。?

智慧分享?

真正有智慧、高瞻遠矚的人,他們本身都很有內涵、重視精神生活。一個人如果越重視內涵、越重視精神生活層次,他外面物質的需求量就會大大減少。?

“淡中知真味”、“常里識真人”。如果你用各種強刺激的調味料,那種真味就喪失了。如果你重視外表,你看不到、也看不懂什么叫做“真人”,因為會被外表所迷惑、欺騙。老子希望我們不要追逐外表的感官享受,因為這是物質層次的,我們本身只要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物質方面越單純,你才能夠擁有越清凈的心靈!


教育的本質:“為腹不為目”。?

2500多年前,老子就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地提醒我們教育的重點要“為腹不為目”,如果這個核心本質沒有掌握住,教育很容易會變質。?

一、能夠讓小孩子維持純凈的心靈,回到清凈的良心、赤子之心。不要用大人的名利心污染小孩?子。?

  1. 有清凈的心靈才會有干凈的環(huán)境。小孩子的心靈絕大多數都是很清凈的,就像大自然最初給我們的水都是很干凈、很清凈的,骯臟、污濁的水都是后來人類污染的。?

  2. 我們是要積極,但是不要把小孩子送入那個“羅馬競技場”里面,從小就在那里跟人家比、爭、搶。如果活在競爭的世界里,小孩子清凈的心會逐漸地污濁,高等的心靈會逐漸地降低,變得越來越現實、越野蠻!?

  3. 有清凈的心靈自然不會去傷害別人、不會去污染環(huán)境,內心是很快樂、很自在的。?

二、讓我們的下一代做人做事能夠充滿慈悲心、具有愛心,不是給他灌輸很多的理論、知識、學術,然后去贏別人。?

  1. 要讓小孩子懂得愛護各種?動物,讓小孩子在快樂中學習,他在跟動物相處的過程中會增長愛心。動物也是我們的同胞,也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而且很多的動物例如牛、馬都是在幫助人類。要感恩、珍惜、敬愛它們。?

  2. 很多父母告訴小孩子:“土地、泥土是很臟的,不可以赤腳去踩!”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土地是我們的母親,不要把小孩子引導脫離大自然。?

三、要讓小孩子懂得飲水思源,懂得感恩。?

  1. 如果只學到一些掠奪的技巧、技術,而沒有學到智慧、沒有愛心,事實上這樣人生是失敗的。所以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導我們的下一代怎么樣去競爭、把別人比下去才算成功。?

  2. 喝水,我們要能夠飲水思源;吃飯,也一樣要內心充滿感恩,不只感恩農民、那些默默奉獻付出的人,更重要的要感恩天地父母。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環(huán)節(jié)。?

  3. 很多人飽學多聞,大學畢業(yè)或是博士,或是擁有世間的各種成就,認為:“這是我很行、我敢沖、我敢拼、我很厲害!”而對于什么叫做感恩大自然、什么叫做飲水思源卻很欠缺。?

四、要讓子孫知道什么叫做“天地父母”。了解天地父母恩,就自然懂得感恩。?

  1.  老祖宗就告訴我們要去了悟“道”—天地父母在養(yǎng)育萬物,支撐我們生命存在的是天地父母。?

  2. 如果人類不知道什么是天地父母的話,就會不斷地擴大欲望,注重經濟的擴張,而這種擴張是透過傷害地球、破壞環(huán)境而換得短暫的榮華、享受,這是飲鴆止渴。?

  3. 老子告訴我們本身要知道“道”是什么,也要讓下一代了解“道”是什么。這不是宗教信仰,而是讓我們的子女都知道大自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然后讓我們調整對地球母親的錯誤心態(tài)。了解之后,人類才會真的懂得愛護她,我們的教育要協助人類覺醒:愛護地球、保護地球。我們懂得順天之道而行,就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五、去看大自然的啟示,跟天地看齊學習。?

  1. 老子、莊子都是以大自然為師,也在引導我們以大自然為師。在二十五章里老子就強調:“人法地”。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學到天地父母的智慧,學到天地的啟發(fā)、啟示。我們要見賢思齊:從有形有相的古今圣賢開始學習,再進一步學無形無相的天地“無我無私”的特征特性,才會真正開啟高等智慧,這是教育很重要的本質之一。?

  2. 當一個人能夠了解“天之道”之后,他展現出來就是高等的心靈品質,他有無限的包容量,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是大公無私、能夠為普天下百姓來考量,不是謀個人的名利。?

  3. “法天則地”之后,他自然的來為百姓服務。這就是《大學》里面所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之后展現出來的“親民”,越多人這樣做社會就會越來越好,這個世界就會和平,就能夠朝向“止于至善”!??

六、要協助我們的下一代拉開視野、打開心胸度量,去看到我們跟所有的眾生、所有的種族都是生命共同體。?

  1. 沒有把視野拉開、沒有把心量打開的話,真的會活在夢幻世界里:“我比別人厲害、我比別人偉大,我很行、我很厲害?!?span>?

  2. 如果能夠虛心學習,了解天之道,就會知道:“原來我們跟一切眾生是生命共同體。就像魚處在相同的水里面,你污染這個水源,用毒素傷害看不慣的那些魚,這些毒素會彌漫在整個水缸里面,你傷害別人也是在傷害自己,因為這是生命共同體。?

  3.  我們生命要能夠活著,都是天地父母在養(yǎng)育,所有人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一個一個不相關,但實相上是整個大自然都透過空氣、陽光、能量、地球,把我們的生命擁抱在同一個天地父母的大愛里面!?

  4. 體會生命共同體,自然地大家就會相親相愛、慈悲對待,能夠互相幫助、分工合作,不是在那里惡性競爭。每個種族、每個家庭、每個國家都能夠過著幸福、安康、快樂的生活。這個世界會多彩多姿,又沒有那些沖突、對立、廝殺,這就是一個真正和諧的世界!
      




 



第十三章  超越名利得失 堪能擔大任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

一般人若突然得到寵愛或受辱,都會驚慌。經?;嫉没际В饕驗椤晕乙庾R很強,有身見。?

何謂寵辱若驚?受寵升高官,向上提升;受辱被貶官,向下降。突然受寵高升,或受辱被貶都會讓人心驚慌。?

何謂貴大患若身?我們所以會患得患失,常常在提心吊膽,因為有強烈的身見,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很在乎個人小我的名、利、得、失。?

當我們能來到沒有身見、沒有小我意識,沒有自私自利為己之心,如此寬敞的心量,就不會為個人升貶的芝麻小事而患得患失了。?

一個破除身見、破除小我意識的人,所做所為自然心懷天下蒼生,絕不會自私為己。這是世間非常珍貴之人??蓪⑻煜聡掖笕谓桓洞朔N人。?

破除小我意識的人,自然以慈悲大愛之心普愛天下蒼生??蓪⑻煜聡掖笕瓮懈督o這種無我無私的人。?

?

智慧分享?

心不得解脫自在,最主要就是因為有得失心態(tài)。如果你沒有得失心態(tài)的話,今天升官,我就把當下的事情做好,很樸實、很實在。但是一般人卻新官上任三把火,然后炫耀我是、我能。當你這樣的時候,后面跟之而來的就是批評、嫉妒、攻擊、毀謗。當你被貶、被降、被攻擊,你的得失心出來,你就痛苦不安,因為會有所掛礙,是謂“寵辱若驚”。?

有身見、我見,就會有我慢、我執(zhí),這些就是你的“大患”。所以,老子就說,一個人為什么會那么的痛苦、煩惱、不安?就是因為有身見、有我見、有我慢、有自我這些。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體證到無我,沒有那些身見,自我消失,用無我的精神做事的話,苦海就會消失—“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呢”??

你也許會說:“哎!我好像離無我無私的境界還差得很遠啊”!你也不要自卑。希望大家能夠見賢思齊往這方面去做,這就是解脫之路。照見到我們的不足,沒關系,我們愿意去改進;看到自己的心量不夠寬大,沒關系,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丑陋、接受自己的不足。從現在開始打開我們的心胸,打開我們的智慧,這樣才是真的逐步邁向解脫。

 



 

第十四章  “道”長得像什么樣子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能演化一切萬有的宇宙本體——“空無”——太玄妙了。用肉眼看,看不到,只能用“夷”來形容。用耳朵去聽,聽不到有何聲音,只能權用“?!眮硇稳?。想用手去抓,也抓不到什么,只能權用“微”來形容。?

“空無”太玄妙了,再怎么描述形容,都無法用人類的語言文字說明清楚,只能混合概略描述。(只能意會、心領神會。)?

混沌的宇宙本體“空無”——不是很明亮,也不是很黑暗。我觀察到空無里面的能量是綿綿不絕,但無法給予取名,因為剎那剎那在生滅變化,即生即滅。?

“空無”是無形狀之狀,無物質存在之相。閃爍不定,剎那生滅變化。?

我一直想要看到宇宙本體“空無”的起點,但怎么看也看不到起點。想要找其終點,但怎么找,也找不到其終點(無始無終)。?

能執(zhí)守亙古永恒存在的,就能學到的特征特性,應用在每天的歷緣對境,很實用。?

能了悟亙古恒存的大道,也了悟道為一切萬有之總源頭,這就是所謂悟道、明道。??

?

智慧分享?

無邊無際的空間跟無始無終的時間交會,就只有當下這一點。你所能夠活的、所能夠掌握的,也只有當下這一刻。??

如果問到“無”是什么,很多人都會回答:“‘無’就是什么都沒有?!钡?9世紀英國的物理學家法拉第認為:“當真來說,‘無’實在太了不起了。”不只你、我、他浸泡在“空無”里面,地球、太陽系都浸泡在“空無”里面。這不是信仰、不是宗教迷信。老子講的都是真理、實相,他不是在講抽象的觀念、知見,不是在講玄學。只是這部分很深,很多人不容易看得懂。?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如果有一顆開放的心,每個人都可以幫助我們成長。要珍惜生命中相遇的所有兄弟姐妹,打開心胸肚量虛心學習,隨時都可以學到很多新的東西,生命也隨時在成長,一定會越來越好!?、


 

第十五章  得道行道之人的足跡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古時候善于修道、行道之人,是精微玄妙、無往而不亨通。他們的智慧、內涵,真是深不可識。因為深不可識,所以只能勉強用些語言來形容:?

處事小心翼翼,如冬天涉川。?

做事三思而后行,怕得罪他人。?

有時看起來較嚴肅,像個客人。?

有時又熱情洋溢,如春風吹拂,能讓冰雪消融。?

品性敦厚誠信,樸素實在。?

心量無限大,且又虛懷若谷。?

與世同流但不合污,不露鋒芒、大智若愚。?

對于宇宙大,大多數眾生是渾然不知,誰能讓不明白宇宙大的人,逐漸明白了悟?誰能讓這污濁的世風、人心,引領由靜而清?誰能讓貪圖安逸的眾生,逐漸解凍、流動起來,活出生命的意義??

有道、得道之人,不會自滿、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因為不會自滿、固步自封,仍會不斷虛心學習,所以他的生命永保新鮮。不斷的成長,創(chuàng)造力也會源源不絕。?

智慧分享?

我祖父雖然不認識字,但是他希望小孩子要永遠進步,所以給我取名“永進”。當漸漸長大,我也常常自我勉勵:“一個人必須要不斷地永遠進步”。那要怎么樣才能夠永遠進步呢?就是虛心學習。因為懂得再多,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在讀書的時候,從初中時期開始,我就考慮到自己智慧生命的成長。在大專時期的時候,我桌上的座右銘就是“虛懷若谷”。如果一個人自傲、自滿的話,生命就會停止下來,就開始老化了,漸漸地變成老頑固。所以,只要能夠虛心學習,生命是“蔽而新成”——去除那些阻塞,生命就新鮮、生動、活潑。年紀比較大之后,不會頭腦僵化、硬梆梆,是要很柔軟!?

事實上,《道德經》實在很深,你必須要有聞思修證的基礎,人生要涉獵得夠深,你的苦也要吃得夠多,才能夠跟老子所彈的心弦起共鳴;你才能夠聽懂老子所彈出那種心弦之深、之妙?。?/p>

 



 

第十六章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知「?!乖弧该鳌?,不 知「?!梗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做到完全放下自我,不帶任何成見,身心放松,安靜下來,讓心處在空明寧靜的狀態(tài)。這時候就能逐漸看清萬物雜然并茂、生生滅滅、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huán)運作法則。?

雖然萬物齊生、齊長、齊茂,但落葉歸根,萬物最后都會再回歸到其根源處。生命從哪里來,就會回歸到哪里?;貧w到生命的根源,生命自然安心、自在、寧靜,也就是“復命”——回復生命的本源、與合一。?

生命從哪里來,就會回歸到哪里,也就是萬物都會回復到生命的本源、本然,這是宇宙運轉的法則,這是恒常不滅的真理。(一切萬有源自于,也回歸于。)?

了悟宇宙()的運轉法則、了悟生命實相,就稱為“明”……大徹大悟大明白。?

如若不知宇宙()的運轉法則,就會背道而馳、胡作非為,招來災禍。?

宇宙大……無邊無際、無始無終,演化一切萬有、養(yǎng)育一切萬物,而且平等對待。所有生命也都是由所化育。?

當我們能了悟宇宙的運轉法則、生命實相,自然會啟發(fā)出我們的道性,如一般……包容萬有。

心量廣大能包容一切,做人做事自然公平、公正。?

為人處世有包容量、公平公正,考量事情自然會周全、全面兼顧。?

能周全、全面兼顧、不偏頗的人,其德行就與“天”一樣,無我無私普愛一切眾生。(如太陽,無私地普照地球上所有的人、動物、植物。)?

老天爺(太陽·虛空)……就是的顯相。?

人的德行如能做到與老天爺、與太陽一樣無我無私普愛一切眾生,此乃真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所作所為……德澤天下,其生命自然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雖然有形肉體會在世間消失,但其生命不會死亡。其智慧、其陰德與日月同輝;其生命、其心靈與天地共存。?

?

智慧分享?

如果你沒有突破、顛覆掉很多傳統的觀念認知的話,你沒辦法了解無界線的宇宙真理,沒辦法體會到超越二元對立的真理實相。所以你要真正了解到里面的深義,必須要用清凈的心靈來學習。這是能否真正體道悟道很重要的先決條件。所以,我們能學到高等的智慧,進一步能夠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應用出來,才是真正的學會。?

老子跟我們講:如果你能夠真的看懂真理實相,你的所作所為就會順天之道而行;如果你看不清楚或是被自我所欺騙,那你看的不是真正的真理實相。很多作為就會跟宇宙的運轉法背道而馳,你會累積很多的錯誤,你以為這樣做是正確的,結果到后來換來的是很多的痛苦,甚至家破人亡。?

老子的方法是來到沒有方法的方法—無為。這個方法不容易做到,所以一般人還是要透過一些有為的方法慢慢地把心靜下來,然后才能夠契入這個無為的方法。如果你真正要了解真理實相,一定要做到這樣的層次境界。?





第十七章  默默行善積德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有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真正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世人卻不知它的存在與重要性。(如太陽、大地、流水、空氣、虛空。沒有那些元素,我們都活不了。)?

對我們生命存在重要性屬于次一等的,世人就會喜歡親近、贊譽、追隨。(如父母、有道的國君、有智慧的大師……)?

再次一等,對我們生命有威脅、威嚴的,世人會對他畏懼、敬畏。(如嚴父、獨裁者、專制帝王)?

再其次,對我們生命會帶來傷害、痛苦的,世人就會侮辱、瞧不起這些人。(如暴徒、暴君、搶匪)?

不守信用的人,就會讓人不信任他。話不在多,最珍貴的是守信用、重承諾。?

有道之人,他們默默在為人類做很多重要的事。當功成業(yè)就之后,百姓都說: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印證“太上,不知有之”)

?

智慧分享?

我們懂得孝順家中的父母,但是卻傷害我們的天地父母。但是,我們家中的父母也需要天地父母的養(yǎng)育。家中的父母有一天會離開,你好像無依無靠。天地父母卻永遠跟你在一起,養(yǎng)育你、愛護你。我們要進一步提升上來,去看到天地父母的重要。?

真正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一般人都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看到也不知道它們的重要。只有那些少數看懂無字天書的人能夠珍惜感恩。別人不知道的、看不出的,你要能夠看得出。這一關你必須要突破、必須要去看到。否則,你沒辦法了解“生從哪里來,死往何處去”。 所以,就找不到生命的究竟歸依處。

 



 


第十八章 失去道 社會亂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

我們的良心、清凈本心就是大之心。?

當良心荒廢,才會強調講仁講義。(我們的良心,沒有二元對立;來到講仁講義,已有二元對立產生。)?

大道遍行的世界,眾生平等、民風憨厚純樸。社會如果流行世智辯聰、世故圓滑的風氣,就會形成勾心斗角、耍詐、虛偽的現象。?

大道遍行的社會,人人知恩感恩,父慈子孝,本來就是社會常態(tài)。當世風下降到六親不和,才會強調孝順慈悲的重要,標榜孝慈模范供學習。?

大道遍行的社會,人人憑良心為國、為民服務,沒有忠不忠的問題。當國家昏亂,才需要標榜忠臣良相來供學習。?

?

智慧分享?

老子希望我們超越二元對立來到一體的世界,與道合一。如果一直強調仁義忠孝,表示你離開了大道、離開了一體世界,落入在二元對立的世界。?





 

 



第十九章 回歸道 社會安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不強調圣、凡、智、愚,每個生命都受到平等尊重,則民風純樸、社會祥和安定,天下百姓都受益。?

講仁講義就會標榜出“不仁、不義”形成二元對立。不必講仁義,只要恢復我們的道之心,人人從良心、感恩心出發(fā),自然上慈下孝。?

強調智巧與功利,易引起竊盜之心。不強調智巧與功利,民風純樸,盜賊消失。?

以上三種理念,若用文字來敘述、形容,都沒辦法把個中深義說明清楚,也不易做到。?

所以指出一個重點核心,讓世人較易切入實踐:施政要引領百姓……返璞歸真、回歸單純,避免強化私心、避免長養(yǎng)各種欲望欲貪。?

(施政如果長養(yǎng)百姓自私自利、長養(yǎng)各種欲望欲貪,則世風日下,社會混亂。)

?

智慧分享?

“宗教信仰往往阻礙人類對真理的認知”。最深奧、最奇妙的是整個大自然,再怎么神通廣大的人不可能無中生有變出一個南瓜。只有大自然才能夠變出實際的東西養(yǎng)育你。


 

所以不要被信仰的那些把解脫者吹得又膨、又大,要回到實相的世界來看。真正的解脫者是一個真實的真人,他把真理實相詮述出來,而他本身也展現出大自然的品質—無我、無私,大家要醒過來去體悟真理實相。?




 


第二十章 眾人皆醒我獨醉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

不要學那些世智辯聰,只要單純過順天之道的生活,人就能過很幸福很快樂的生活。?

一句討好的話,一句逆耳的話,實在差別不了多少,但世人卻很在乎,而被耍得團團轉。?

“善”與“惡”能絕對區(qū)分嗎?當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對同一件事情是善是惡的界定,可能迥然不同。?

世人所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的道德觀,未必正確,但不能不尊重。?

“宇宙大”太博大精深了,很少人能了悟。?

世人忙忙碌碌的鉆營各種名利權勢,追求榮華富貴的生活,都好像很快樂。我(老子)卻淡泊那些名利、不去鉆營,只像個嬰兒,與世無爭,過著純樸快樂的生活。?

不被名利權勢所系縛,到處移動游走,像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大家都好像很富裕;我看起來像貧窮人家,空無所有。我老子在這個世界,是個異類。在俗人眼光中,是個愚笨的人。不去經營名利權勢,只過與天地合一的生活。?

世俗人看起來才華洋溢,獨我看起來……愚昧、笨笨。

世俗人看起來精明能干,獨我看起來……憨憨、傻傻。?

淡泊名利兮,心如大海(海納百川)。?

如清風自在兮,以宇宙為舞臺。?

世間人都追求成為很厲害、很有作為的人。?

獨我老子看起來像個老頑童……沒什么作為。?

世間人熱衷于追求功名利祿,我卻與世間人不同,只重視回歸道,與天地父母合一。

?

 智慧分享

一般人事實上有個家,不斷打拼奮斗,用自我構筑夢幻世界。但不知究竟歸依處在哪里,心靈沒有家,內心是空虛、不安、苦悶的。?

一個解脫者,外表像是處處無家,卻是大安心、大自在。但他處處是家,整個大自然都是他涅槃界的家。?




 

研習《道德經》有什么好處??


1.明白宇宙的一切、萬物是怎么產生的?宇宙的運轉法則是什么?
2.明白我們的生命從哪里來?道與我們的生命有何密切關系?讓我們得以安心自在。
3.學習以大自然為師→開啟高等智慧。
4.學到柔的智慧,改善家庭、親子關系,改善人際關系、改變命運。
5.引領我們順天之道而為。和諧的氣氛磁場自然促成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國泰民安。
6.啟發(fā)真正的“平等觀”。各民族、各宗教、各國都受到平等尊重,促成世界和平。
7.讓世人了解:地球是有機生命體·“地球是我們大家的母親”,人類的食、衣、住、行都必須靠地球母親來供應。當人類認識到此一事實,就會自動自覺的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8.讓我們回復最神圣的良心、愛心、責任心,以慈悲大愛之心善待天下蒼生。
9.讓世人明白:我們都是同根同源,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全世界各國都是“命運共同體”。大家和諧相處,共存、共享、共榮。
10.幫人類指引出優(yōu)質的生活方式,讓地球能永續(xù)昌榮。

 

怎樣才能讀懂《道德經》??



1.致虛極:放下過去對道德經的觀念、知見、成見。放下自我的習性推理、思維模式。
2.守靜篤:用祥和寧靜、清凈的心靈來閱讀。不要用自我意識去論斷。
3.要與大自然相結合,學習讀大自然的無字天書。學習以大自然為師。?

?

?


《道德經》唱誦曲

《道德經》第1章:?

?

《道德經》第7章:

?

《道德經》第5和7章:

?

《道德經》第8章:

?

《道德經》第11章:

《道德經》第12章:

?

《道德經》第21章:

《道德經》第25章:

《道德經》第38章:

《道德經》第45章:

《道德經》第56章:

《道德經》第81章:

譚晶演唱:感悟-道德經

譚晶演唱:道法自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開挖自己的生命穴脈
道德經精華5:道之用:人生妙哲學
《老子》:思想與智慧永垂不朽
老子與《道德經》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十一集 以大自然為師
老子說:大自然中什么可以不死?(連載37)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