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學者小野忍(1906一1980)、鳥居久晴(遍搜日文谷歌和日文維基百科,居然沒有鳥居久晴的詞條)等考證,《金瓶梅》在江戶時代的元祿、寶永年間(1688-1704)便傳入了日本。萬歷本即1931年山西發(fā)現本,據說是最早的詞話版本(稱“介休本”)。小野忍講在日本的日光輪寺“天海藏”也保存著與山西相似的本子。但據小野忍講,這個本子至今(1967年)沒有公開(后已公開,下文專述)。不知這個本子是否就是最早傳入日本的?(2022年10月,臺北故宮的“寫盡繁華一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yè)”展出的《金瓶梅詞話》本即“介休本”)(2022年10月,臺北故宮的“寫盡繁華一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yè)”展出的《金瓶梅詞話》本即“介休本”)(日本早稻田大學藏《第一奇書》,清康熙張竹坡批評本。以上三圖為作者提供)(日本內閣本,圖自網絡)在日本,較全的《金瓶梅》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一、日本內閣文庫及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院藏《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二、日本天理大學(鳥居久晴便是天理大學教授)藏《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三、日本早稻田大學藏《第一奇書》(清康熙年間張竹坡批評本)這三種版本都是崇禎本體系。這與中土《金瓶梅》明末清一代的流布狀態(tài)吻合。也就是說,在1931年山西《金瓶梅詞話》本沒有發(fā)現之前,無論中土還是東洋,流布的《金瓶梅》都屬這一體系。除此之外。京都大學和其他大學還藏有《金瓶梅》的殘頁。日本早稻田大學所藏《第一奇書》,為清康煕三十四年(1695)影松軒刻印。其“序”末有“秦中覺天者謝頤題于皋鶴堂”,因此,這一版本又稱《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這一版本,在韓國的梨花女大及韓國的高麗、首爾、延世大學都有收藏。日本從漢唐開始,接受中國文化的路線一般有兩條,一是海上一是陸路。陸路即由朝鮮半島進入日本。說不定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所藏的《第一奇書》便是由陸路韓國傳入的。這個版本,在比對了崇禎本《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就前三十三回后,小野忍說“兩本僅僅文字上略有小異而沒有大的差別”。這一比對,同時表明了傳入日本的《金瓶梅》屬崇禎本體系。不同的只是,多出張竹坡在崇禎本上加了他自己十萬余字的評點。第四個版本即1967年小野忍講的還未公開的“詞話本”。2022年10月,臺北故宮的年度大展“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yè)”上,展出極為罕見的《金瓶梅》的最早刻本。這個刻本正是《新刻金瓶梅詞話》。據臺北故宮展陳說明,這個刻本為現存的同一版本最完善、刷印較早、最為清晰,并有朱筆批改、墨筆批語的《金瓶梅詞話》本!“詞話本”,目前發(fā)現本共有三部半,分藏于中國臺灣和日本。中臺灣藏本,于1931年冬天在山西介休發(fā)現,旋即為北京圖書館重金買下收藏,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937、7、7)之前,由國民政府運出交由美國國會圖書館保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交還臺灣,現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即在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yè)”展出的這個版本。這個版本,由香港太平書局(1982)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分別影印出版,大陸和臺灣都有??焙蟪霭娴倪@個版本,著名的是大陸的潔本戴鴻森本(1985)和臺灣的全本梅節(jié)本(2007)。1941年至1962年,在日本又先后發(fā)現了兩部半詞話本,均與介休本同版。日光輪王寺慈眼堂藏本10卷100回、德山毛利氏的棲息堂書庫藏本10卷100回,京都大學藏殘本23回。日本所藏這詞話本,并非如1967年小野忍所講沒有公開,1963年,日本大安株式會社,影印出版了五冊本和六冊本的《金瓶梅詞話》。《金瓶梅》進入日本后,江戶末期的通俗作家曲亭馬琴(1767-1848)就譯成了日文。日文的《金瓶梅》將是另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