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孔子周游諸侯十幾年,始終未能實(shí)現(xiàn)其抱負(fù),于是想作《春秋》而留名于后世。《春秋》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tǒng),以殷商的舊為借鑒,推而上承夏、商、周在法統(tǒng),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
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blockquote>《春秋》是根據(jù)魯史編撰而成,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jì)二百四十四年。
《春秋》經(jīng)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所以,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為其注釋。
《公羊傳》和《谷梁傳》只記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而孔子的好友左丘明著的《左傳》則多二年,至公元前479年。
《春秋》的最后一條記錄為:夏四月己丑,孔丘卒。顯然,孔子不可能寫這條記錄,那么可能是左丘明為其添加有也可能。因?yàn)樽笄鹈鞑攀钱?dāng)時(shí)魯國的史官,且與孔子交情匪淺。為了讓后人記住這位圣人,于是在《左傳》上加了這條記錄吧。
《春秋》最后三年到底是誰編寫?
《公羊傳》和《谷梁傳》只記載到公元前481年,據(jù)說是因?yàn)槟悄?,魯國人在西部的大野狩獵,叔孫氏的駕車人抓到了一只麒麟,認(rèn)為不吉利,賞賜給守林人。麒麟本為瑞獸??鬃涌春蟾袀梓胫?,感嘆:“吾道窮矣”,于是停止編寫《春秋》。
按這種說法,《春秋》應(yīng)該止筆于公元前481年春天。但是我細(xì)讀了后面的記錄,與前面二百多年的筆法幾乎一模一樣。
那么由此可以推斷為孔子所寫嗎?
我想起左丘明曾在《左傳》里多次解釋《春秋》里的用詞,比如軍隊(duì)在外駐扎,在一個(gè)地方住宿一夜叫做“舍”,住宿兩夜加做“信”,兩夜以上叫做“次”;凡是軍隊(duì)作戰(zhàn),敵方尚未完全擺開陣勢叫做“敗某師”,都擺開了陣勢叫做“戰(zhàn)”,大敗崩潰叫做“敗績”,戰(zhàn)勝而俘虜敵方的勇士加做“克”,設(shè)伏兵而擊敗敵軍叫做“取某師”。所以,左丘明既然如此了解孔子的用詞,為其加上后面三年的記錄也不是沒可能。
無論是那種說法,孔子死后,《春秋》經(jīng)就再無記載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