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1-2 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黃帝內(nèi)經(jīng) 靈樞 陰陽系日月》
1-3 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陰陽離合論》、《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五運行大論》
1-4 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 系辭上》
1-5 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1-6 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生氣通天論》
1-7 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四氣調(diào)神大論》
1-8 陽化氣,陰成形。--《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1-9 蓋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明 張介賓《類經(jīng)圖翼 真陰論》
1-10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宣明五氣》
1-11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元 朱震亨 《格致余論 陽有余陰不足》
1-12 夫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生氣通天論》
1-13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中藏經(jīng) 生成論》
1-14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1-15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寶命全形論》
1-16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生氣通天論》
1-17 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寶命全形論》
1-18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寶命全形論》
1-19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 第四十二章》
1-20 天地陰陽者,不以數(shù)推,以象之謂也。--《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五運行大論》
1-21 陽氣以潛藏為貴,潛則弗亢。潛則可久,易道也。--清 顧靖遠《顧氏醫(yī)鏡 格言匯集》
1-22 陽為陰之偶,陰為陽之基。--明 張介賓《類經(jīng)圖翼 醫(yī)易義》
1-23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陰陽離合論》
1-24 陽生于陰者,陽氣生于陰精也;陰生于陽者,陰精之生于陽化也。--清 張志聰《侶山堂類辨 陽脫陰脫辨》
1-25 陰以陽為統(tǒng),而陽為陰之父;陽以陰為基,而陰為陽之母。--清 石壽堂《醫(yī)原 陰陽互根論》
1-26 陰陽者,一分為二也。--明 張介賓《類經(jīng) 陰陽類》
1-27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五行相生》
1-28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