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趙黻《長江萬里圖》卷 紙本水墨 縱45.1厘米 橫992.5厘米 畫家唯一傳世作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展開此卷,可看到萬里江山中的煙云風(fēng)雨、山石峻嶺、山間小道、樵夫行旅、乘風(fēng)破浪的小舟、穿云破霧的飛鳥、山谷中的屋宇、村落、歸莊的農(nóng)民、深山古寺等等,可謂東起吳越、西至巴蜀、萬里江山、氣勢宏大、一氣呵成。著重描寫江山壯麗景色,氣勢雄偉,筆法學(xué)李唐而略縱逸,但仍未脫南宋院體畫之痕跡。卷末款署“趙黻作”三字,鈐“黻”朱文印,畫面有明代錢惟善、張寧、陸樹聲等詩跋 。
趙黻 (公元12世紀)〔南宋〕芾亦作黻,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人,生卒年不詳。工畫人物、山水、窠石,南宋紹興(1131-1162)中居鎮(zhèn)江之北固,嘗畫金、焦兩山,江掀波浪,煙巒飄渺,筆墨遒勁,縱橫揮灑,氣韻生動。明張丑謂其:“署名多不著姓,后人往往誤稱米芾。”
江山萬里為繪畫中常見的題材,早在唐代便已出現(xiàn)。據(jù)載,李思訓(xùn)曾窮三月時間繪嘉陵江三百里的景象于壁上,后來唐玄宗命吳道子在大同殿繪同一題材,一日即成,兩者相較,各有千秋。北宋年青的畫家王希孟則以青綠山水的形式創(chuàng)作了《千里江山圖》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趙芾的《長江萬里圖》卷是這類題材作品中風(fēng)格獨具,別開生面的一幅佳構(gòu)。
從圖中的繪畫技法不難看出,趙芾是師從宋代畫家李唐,又廣采博學(xué),別具一格。山石用筆挺勁,先用淡墨勾皴,再以濃墨、重墨細繪局部輪廓,墨色的濃淡輕重相得益彰。對水的描繪占畫面的比例頗大,同時也是此圖的成功所在。波浪主要用淡墨勾出,復(fù)用淡墨染深,以現(xiàn)出驚濤穿空之勢,可謂“前無古人”,堪稱南宋繪畫的杰作。
明代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汪砢玉《珊瑚網(wǎng)畫跋》卷二三,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畫考》卷二、《石渠寶笈·初編》卷三二等書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