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語言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呼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推動語言資源保護。
其實在今天,保護語言的多樣性,早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然而,如何保護卻一直是難以抉擇的問題,中國方言眾多,“十里不同音”,究竟是否要一體保護?保護的原則和方法又是什么樣的?

主持人說:鄉(xiāng)音已改如何留
當一個人開始思考鄉(xiāng)音的問題時,說明他已經(jīng)離開故鄉(xiāng)太久了,《易經(jīng)》里說“百姓日用而不知”,時刻把鄉(xiāng)音掛在嘴邊的人,永遠不會覺得鄉(xiāng)音是一個問題。
鄉(xiāng)音是問題嗎?或許是吧。《論語》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孔子周游列國,他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操著不同的方言,如果孔子用山東話教學生,去游說天下,顯然不合適,所以要說“雅言”,“雅言”就是官方的通用語言,也叫正言,正式語言。中國的第一部字典就叫做《爾雅》,“爾者近也,雅者正也”。
所以,在兩千年前,鄉(xiāng)音就已經(jīng)是一個問題,不同在于,兩千年前的問題是如何克服鄉(xiāng)音的障礙,而兩千年后的今天,問題則成了如何挽留鄉(xiāng)音的消逝。這是時代的發(fā)展使然,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不再是“望家鄉(xiāng)路遠山高”的時代,而是“反認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的時代。
唐朝的詩人說,“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只有山中的鶯聲沒變?;蛟S有一天,人們再也感覺不到鄉(xiāng)音的差異,那時候的人們,可能也就沒有故鄉(xiāng)了。
○
○

觀點一: 要留住每一分鄉(xiāng)音
王瑞昌(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教授)
保護方言,本身是極有建設性的做法,原則上所有的方言都應該得到最好的保護,當然,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語言是一個很神秘的現(xiàn)象,世界上有幾千種語言,即便分成語系,數(shù)量仍舊很多。這些不同的語言,是考證人類發(fā)源、發(fā)展信息的重要資料,它是無形的資源,帶著每一個民族的歷史印記,失去了就沒有了,而且即便到今天,很多地方都還沒有研究透。
縮小到中國的方言,也有這樣的特點,不同的方言其實都反映著中國文化發(fā)展歷程的一隅,失去了任何一種,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如在音韻學的研究上,普通話的聲調(diào)只有4個,但有的方言,有7、8個聲調(diào),反映出語言本身的豐富性,還有一些方言,和古代漢語有更親近的關系,比如廣東話、山西話等,雖然各處南北,但都有入聲,這些方言,其實都傳承著中華文化的某些密碼,缺了它們,我們可能要在傳統(tǒng)文化、語言的研究中承受莫大的損失。
以語言學來說,傳統(tǒng)的語言學,分為音韻、文字、訓詁三個大的方面,音韻是基礎,這時候方言就有極大的意義。此外,很多古代文化的考證,詩詞意義的理解,都需要方言作為基礎,比如考證《老子》的成書年代,就用到音韻學方面的知識。所以,方言是中華文化最寶貴的遺產(chǎn)之一,這是毫無疑問的。
同時,從文化的多樣性上來說,保護方言也是必要的措施,如同生物多樣性一樣,萬紫千紅才是春,只有一種顏色,恐怕生活在其中的人并不快樂。
此外,從語言的親切感上來說,方言也有難以替代的作用。普通話是一種被提煉后的語言,它更簡單、更易于學習和推廣,但同時,在某些特定的表達中,卻不如方言豐富,生活中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情景,同樣的意思,用方言說出來,感覺更自然、精準和親切,但換做普通話,可能情感的表述就沒那么到位了。
當然,保護方言和推廣普通話并不矛盾,在今天,這一點應該沒什么異議了。同時,如果我們往更早的時間去回溯,也會發(fā)現(xiàn),在非常漫長的時間里,中國其實都是兩套語言并行的。
早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文言分離的現(xiàn)象,人們在文字中使用的是文言文,也叫雅言,就是《尚書》《禮記》等書中的語言,生活中使用的卻是口語、白話,當然,那時候的白話和今天的白話還是有區(qū)別的,但不可否認,是一種比書面語言更加通俗的語言。同時,在口語中也存在兩套系統(tǒng)并行的現(xiàn)象,即官話和地方語言。
所以,“道并行而不?!?,這句話完全可以用在語言保護的問題上。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希望交流更加方便,推廣普通話理所當然,如果每個人都只說方言,可能就沒法兒溝通了。但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保護文字語言的多樣化,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文明、文化,更讓我們的文化變得豐富多彩。
保護的方法,我認為亦可借鑒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即推廣普通話,同時鼓勵各個地方的人們使用方言,這不矛盾,比如在正式場合使用普通話,如教學、公共媒體上發(fā)言、和不同地方的朋友交流等,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使用方言。對使用方言的人來說,這會更加方便,對聽的人來說,也更有趣。就好像到處旅游的人,總要嘗一嘗當?shù)靥赜械拿朗?,如果都一樣,顯然就少了很多趣味,語言也是一樣的。
○
○

重復不可重復之物
李河(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大而化之地說,在我國區(qū)別于普通話的語言,都可以稱為方言。但在方言內(nèi)部,還有很多分別,比如漢語方言,非漢語方言,甚至漢語方言中也有很多區(qū)分,閩方言、吳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等。
中國人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風”,過去十里八鄉(xiāng)之間,語言就有區(qū)別,百里之外,就有明顯的差異。在地域隔絕的時代,這是普遍的現(xiàn)象,一個地域內(nèi)部往往都難以溝通,更遠的地方就更難了,以前說從中央王朝到遠方的交趾,要經(jīng)過重重翻譯,一道道的語言轉(zhuǎn)換,可能要帶很多個翻譯人員。
現(xiàn)代化以來,市場的流通,造成了人員的流通,這就要求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共通性語言,過去說“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其中的書同文,就包括語言和文字的統(tǒng)一。從這個角度來說,普通話的意義,早已經(jīng)不必證明。
現(xiàn)在的問題恰恰是,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商品、人口高速流動的時代,方言到底有無價值?我們這些年來,每年都要去各地調(diào)研,有一些方言,使用的人已經(jīng)非常少,會說的可能就一兩千人,甚至更少,這樣的語言,還要保留嗎?還要拯救嗎?從功利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不少語言已經(jīng)不太有用,甚至相反,只會這種語言而不會普通話,反而會變成障礙,就業(yè)、學習等都有問題。有人說“語言使人溝通,亦使人隔絕”就是這個意思。
但語言的保護并不僅看眼前的利益,甚至也不能近看未來的利益。語言是一個群體文化基因庫的載體,一個群體的語言消失了,這個群體精神性的文化特質(zhì),基本上也就消失了,它的詩歌、史詩、傳說、文化的源流、審美的趣味,都將消失。可能還有一些物質(zhì)的特質(zhì)存在,比如服裝,但不會再有人知道這些服裝到底代表著什么意義,遲早也會消失。
所以,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第一任務就是要保護語言文字的多樣性。可能也有人會說,大家使用統(tǒng)一的語言不好嗎?確實,《創(chuàng)世紀》里說,巴別塔倒下之前,全世界都說一種語言,上帝看到“the people is one”,人是一個,所以 把人們分開,使人們語言不通。其實現(xiàn)在也有統(tǒng)一的“語言”,就是科技。但人作為人,總會追求獨特性,總是會想,我有什么是和別人不同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市場越發(fā)達,人就越想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但怎么保護是個問題。保護并不是說要全部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尤其是讓那些幾乎沒什么人使用的方言重新被使用,這是不現(xiàn)實的。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有一句話,“重復不可重復之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護方言,其實也是保護某種獨特性,同時我們在保護和挽救某些獨特性的時候,不是簡單地復活舊物,也不現(xiàn)實,而是在保護我們自身的獨特性。所以,保護的方法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可能有幾種方法可以選擇,首先是活態(tài)保護,就是讓它重新被使用,但這很難。其次是有限度地保護,通過公共傳媒,給方言留一塊地方,比如在電視臺開一個方言頻道,使各地方言,以及相關的戲曲等文藝形式得以延續(xù)。其三是搶救,既然有些方言確實已經(jīng)瀕臨滅絕了,一方面難以恢復,另一方面恢復了又能干什么呢?那就不如通過數(shù)字技術,把它博物館化,作為文化資源保存下來。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網(wǎng) 本版主持: 周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