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2.10》)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識人確實不易。但是孔子認為,只要掌握三點,就沒有誰可以逃脫你的眼睛了。我們看看孔子是如何識人的。
視是看,直視;觀是廣瞻,從大局、整體上看,看的是全景;察,是細看。視、觀、察,層層遞進,越來越深入。在孔子看來,了解一個人的現(xiàn)在、過去、將來,對其知根知底,徹頭徹尾地了解,則全面而不偏頗,抓住這個人的本質而不會被表象所蒙蔽。
一、“所以”
一個人現(xiàn)在所做事情是善是惡。就事論事,看這件事所帶來的實際結果。善的就是善的,惡的就是惡的?!耙浴笔菫?,所作所為的意思。
二、“所由”
一個人過去的一貫表現(xiàn)。“由”是經(jīng)歷,經(jīng)由。雖說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一個人。這時還要考察這個人過去的所做作為,分析他做這件事的動機與出發(fā)點。如果只是一時的過錯,知錯能改就好,畢竟人不可能不犯錯誤。這里需要警惕的是披著羊皮的狼,壞心辦好事者。
三、“所安”
對于披著羊皮的狼,以行善做幌子的人,怎么識別呢?那就是觀察他的本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感到心安?!墩撜Z注疏》中說:“情性所安最為深隱,故云察。”這時是要深入到他的內心,看他所做完后內心感受是什么,是否心安理得——即什么承載著他的快樂源泉。
正如《四書辨疑》中所說的:“所以”者,言其現(xiàn)為之事焉;“所由”者,就是言其事跡來歷從由也;“所安”者,言其本心所主定止之處。觀人之道,必先視其現(xiàn)為之事?,F(xiàn)所為者雖善,未可以遽以為君子也;現(xiàn)所為者雖不善,未可遽以為小人也。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比較了孔子和孟子的識人方法。孟子是通過眸子,也就是眼睛,來識人。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膫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匿廋哉?”
說者謂:“人與物接之時,其神在目。故胸中正,則神精而明。不正,則神散而昏。心之所發(fā),并此而觀,則人之邪正不可匿矣。言猶可以偽為,眸子則有不容偽者??资ゼ纫寻l(fā)之于前,孟子知言之要,續(xù)為之說,故簡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