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
藥用
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莖和根。
相關(guān)名
大蟲杖、苦杖、紫金龍、子金龍、斑根、斑杖、斑草、斑莊根、酸杖、酸桿、大葉蛇總管。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趁鮮切短段或厚片,曬干。
性狀鑒別
多為圓柱形短段或不規(guī)則厚片,長1~7cm,直徑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和須根痕,切面皮部較薄,木部寬廣,棕黃色,射線放射狀,皮部與木部較易分離。根莖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狀。質(zhì)堅硬。氣微,味微苦、澀。
性能特點
本品苦能泄降,微寒能清,主入肝、膽經(jīng),兼入肺經(jīng)。主能活血定痛、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并兼瀉下通便。既治血瘀、濕熱、熱毒、肺熱及腸道熱結(jié)所致的多種病證,又治燙傷及毒蛇咬傷等。
性味歸經(jīng)
苦,微寒。歸肝、膽、肺經(jīng)。
功效
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化痰止咳,瀉下通便。
主治病證
(1)濕熱黃疸,淋濁,帶下。
(2)水火燙傷,瘡?fù)茨[毒,毒蛇咬傷。
(3)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
(4)肺熱咳嗽。
(5)熱結(jié)便秘。
(6)肝膽及泌尿系結(jié)石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造量,研末調(diào)敷,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泄降,故孕婦慎服,脾虛便搪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