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筒桿 ,中藥名虎杖。別名酸筒子,斑莊根,大接骨,酸桶蘆等。蓼科蓼屬,灌木狀宿根草本。株高約40~120cm。弘景曰∶田野甚多,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 作樹高丈余,其莖赤根黃。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酸筒桿根莖橫臥地下,木質(zhì),黃褐色,節(jié)明顯。
酸筒桿莖直立,圓柱形,叢生,無毛,中空,散生紫紅色斑點。
酸筒桿葉互生,葉柄短,托葉鞘膜質(zhì),褐色,早落,葉片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5-9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無毛。
酸筒桿花單性,雌雄異株,頂生或腋生,生圓錐花序,,紅色或粉紅色,花梗細長,上部有翅;花被5深裂,裂片2輪,外輪3片,在果時增大,背部生翅;雄花雄蕊8,雌花花柱3,柱頭頭狀。
酸筒桿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褐色。
虎杖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莖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趁鮮切短段或厚片,曬干。具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
虎杖藥形態(tài) ,本品多為圓柱形短段或不規(guī)則厚片,長1~175px,直徑0.5~62.5px。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和須根痕,切面皮部較薄,木部寬廣,棕黃色,射線放射狀,皮部與木部較易分離。根莖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狀。質(zhì)堅硬。氣微,味微苦、澀。
分布于西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生于山溝、溪邊、林下陰濕處。
看更多新奇動植物,關(guān)注奇文導(dǎo)航,我愿為你導(dǎo)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