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聽蚊子侃歷史。歷史是現實的過去,是現實的鏡子,解讀歷史,就是為了未來更美好。
大唐來自于隋朝,隋朝末年戰(zhàn)亂不斷,人口數量 急劇下降,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人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
大唐建國之后,急需要的是穩(wěn)定,急需要的是發(fā)展生產恢復 經濟,讓社會走上正軌。
唐朝是繁榮昌盛的大朝代,能成就這個大朝代有很多原因,唐初適應當時社會的土地稅收制度的建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南北朝和隋朝末年的戰(zhàn)亂,減少的不只是農民,戰(zhàn)亂中,大量貴族地主被消滅,大量農田閑置,尤其是戰(zhàn)亂嚴重地區(qū),出現了地廣人稀的局面。
唐朝初年的土地制度,是在這種背景下出臺的。
唐初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稅收制度是租庸調制。而且唐朝的興衰,和均田制變成莊田制,租庸調制變?yōu)閮啥愔朴袠O大的關系。
《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男女自初生以上稱為黃,四歲以上稱為小,男丁十六歲以上為中男,二十一歲以上為成丁,六十歲為老。每年一次人口賬,三年造 一次戶籍。
這個法令非常重要,均田法和租庸調制度的行施,都是以這個法令為依據的。
這個制度,后來又改過幾次,每次改變,都是減輕勞役賦稅,對廣大民眾是有好處的。
均田法規(guī)定,男丁十八歲以上給田一傾,其中十分之二為永業(yè)田,八為口分。老男、殘廢人給田四十畝,寡妻、寡妾給田三十畝,如果是戶主,加給二十畝。
家里長輩死了,永業(yè)田是可以繼承的,口分田歸官府,另行分配。
租庸調法,是唐初制定的稅法:租,每丁每年納粟兩石,或者稻三石。調,隨鄉(xiāng)土所產,每丁每年納綾、絹、絁各三丈,不是養(yǎng)蠶的地方,就繳納布兩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閏月加兩天,如果不服役,每天繳納庸絹三尺或者布三尺七寸五分。
中男授田后,納租調并且服役,成丁后,服兵役。國家有事兒,二十天外加十五天,可以免調,加役三十天,租調全都免除,加役和正 役加起來不能超過五十天。
如果遭了災,損失百分之四十以上,免租,損失百分之六十以上免調,損失百分之七十以上,租、庸、調這三樣就全免。
在隋文帝楊堅的時候,節(jié)婦的課役全免。到了隋煬帝的時候,隋煬帝就改為婦人的課役全免。租庸調制度,采用的隋煬帝的制度,這也是稅制的一種進步。
制度是確定了,如果真能按照這種制度實行,對老百姓來說,是極大的好處??墒窃诠糯?,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區(qū)別很大,一般情況下,都會 有很大的出入。
唐朝 疆域廣闊,各地由于土地情況的不同,均田制實施的情況,也不同。
黃河流域,受到隋末戰(zhàn)亂的影響最大,各路武裝在這個地區(qū)拼殺,誰來了都是抓丁要糧,甚至是燒殺大搞破壞。久而久之,這里就變的地廣人稀了。
均田法在這里實施起來非常容易,事情就變得簡單了。反正地多,能耕種土地的人少,官員指出一塊兒地讓農民去開墾耕種,他們只等著秋天收租。
這樣對農民有利,他們有了土地,而且土地是自己的,一直到死都歸自己。
他們只繳納國家的賦稅,沒有地主剝削,他們的土地得到了法律的保護,他們的勞動付出有了保障。
對官府來說,也是好事兒,他們便于管理,官府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得到了很多的緩和。
由于當時還沒有大量的地主產生,因此極大的釋放了生產力,農業(yè)生產和國家的經濟,得到了快速恢復。
關中地區(qū)和黃河流域的情況不一樣,關中地區(qū)本來就富庶,隋朝的時候地主就非常多。
到了唐朝,唐太宗并沒沒收隋朝官員的土地,即使沒有參加唐軍,跑了的那些官員和普通百姓的土地,也都沒沒收。
舊的還在,參加唐軍的那些人,對建立大唐有功,成了新的權貴,他們也是需要大量土地和宅院。這些人的手里的土地,有的是封賞的,有的干脆就是自己占領的。
從皇帝往下的大臣們,誰都占有一塊兒土地,而且占的還是京城附近的好地。
關中地區(qū)土地緊張,均田法實施起來就有了困難。
唐太宗一當了皇帝,就琢磨著,把關中地區(qū)的人遷移出去一部分,讓他們到地多的地方去發(fā)展。
他和手下的官員商量的時候,陜州刺史催善為就上表說:關中地區(qū)地少人多,丁男就讓他們當府兵,如果讓他們遷移,他們必定會大量跑到關外去。到時候關中空虛,干什么都 會很不方便。
唐太宗被提醒了之后,就不再有遷移關內民眾的想法。
百姓不遷移,能用來執(zhí)行均田法的土地又少,因此關中地區(qū)分到百姓手里的土地,就比其他地方少。
唐太宗非常注重民生,他曾經親自到民間過問均田法的實施情況,當他得知每戶只有三十畝田的時候,就感覺到了危險。于是下令田地太少的鄉(xiāng),可以給些便利,遷移一些人,到田地多的鄉(xiāng)去。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關中地區(qū)又不同 。
隋朝 南北統一后,長江流域的士族勢力衰弱。唐朝建國之后,這里貴族和文武官員又少,勢力又小,因此土地集中的很慢。
在隋朝的時候,長江流域的人口,就比黃河流域的要少,加上珠江、閩江流域,也是人少地多,地廣人稀。
租庸調制是以人為基礎的,《新唐書食貨志》上說“租庸調之制,以人丁為本?!?/p>
有了地老百姓有了糧食,官府才能收到租,才有人去服兵役,服勞役??偟膩碚f均田法和租庸調制,都是 以人為本,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
一般來說,均田法實行的程度,關東地區(qū)最高,長江流域 居中,關中地區(qū)最低。
因此,關東地區(qū)的經濟,很快由恢復走向了發(fā)展。長江流域的經濟,也是在繼續(xù)發(fā)展的,只有關中地區(qū)有所倒退。
總體來說經濟是在發(fā)展,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因此才給建立繁榮強盛的大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