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神詩三首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茍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wèi)生每苦拙;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 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shù)。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編輯本段]詩解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這段文字里,貴賤賢愚四字,當無歧義;營營者,戮力勞心以操持經(jīng)營也,惜生者,顧惜生命也,也當無歧義;斯甚惑焉四字,惑者,當指迷失,迷惑,用現(xiàn)代的詞匯來說,就是糊涂.焉者,于此也,斯甚惑焉即是指貴賤賢愚無不營營以惜生的這種做法,實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是在這件事情上迷失了,也當無歧義;故極陳形影之苦言句,其中"故極陳……之苦言"是指"因此極力陳述形影對營營以惜生這件事的抱苦含怨之辭,也當無歧義.余下的,似乎就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了.
這首詩的題目及序文里,表面上是因為形影之言而引發(fā)了神辨,并且,在接下去的正文中,以三者辯論的形式,分別寫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觀點.但實際上,這場辯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為什么要采用這種三者辯論的形式呢 有些學者認為是"自述本懷而兼談人生哲理,則以這樣的寫法較為淺顯,明晰,生動,親切,如談家常,而且淵源有自,不乏先例."① 這固無道理,作為一首哲理詩,它當然是為了表達陶淵明的思想.但上述說法,其實并沒有真正觸及這場辯論的實質.筆者認為,詩中形影神三者之間的辯論,其實是分別代表儒,釋,道思想之間的辨證.陶淵明的真正用意,正是想通過這種形式和內(nèi)容,來充分表達自己以下的人生哲學思想:
①對儒釋道思想的全面批判.陶淵明在序文中,一開首就矛頭直指"營營以惜生"這種做法,并且斬釘截鐵地予以否決:斯甚惑焉.根本不留任何辯解的余地.那么,這世上營營以惜生的,又是誰呢 自然是人.在陶淵明看來,表面上人有貴賤賢愚之分,但一具體到"惜生"這件事情上來,就都一樣的執(zhí)迷不悟了.同樣道理,天道人道,九流三教,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但一具體到"惜生"這件事情上來,也都一樣的天數(shù)難逃了.至于佛教所謂的生死輪回,自然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無稽之談罷了.這一點,陶淵明在《神釋》中以質問式的闡釋:"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shù)." 作了相應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說,在序文伊始,陶淵明就已經(jīng)開宗明義,對儒釋道學說的思想,定下了一個全面批判的基調.
?、趯θ遽尩浪枷氲谋孀C取舍.在陶淵明處,批判是為了繼承,是企圖通過形贈神,影答形,神釋這種三者辯論的方式,來最終達到一種哲理性的共識,而決不是匪夷任何一方.這就是序文中的所謂"神辨自然以釋之"和"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了.這一點,陶淵明同樣在《神釋》中以表白式的闡釋:"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作了相應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說,在序文結尾,陶淵明同樣直言不諱,對儒釋道學說的思想,定下了一個辨證取舍的態(tài)度.
?、?既然是在全面批判中進行辨證的取舍,那么,就必須弄清楚:辨證的依據(jù)是什么 取舍的結論又是什么 這里,就必須對序文中"神辨自然以釋之"一句格外留意了.
首先,是這個"辨"字.是"辨",而不是"辯".形影神三者是據(jù)"辨"而"辯"——它們?nèi)叩年愌?其實都采用了辨證法,只是辨證的依據(jù)各不相同.在《形贈神》中,形對神的辨證依據(jù)是"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馀平生物,舉目情凄洏."這個依據(jù),其實就是序文中的"生"字:欲求長生而不能.其辨證結果的取舍結論是:"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在《影答形》中,影對形的辨證依據(jù)是:"存生不可言,衛(wèi)生每苦拙.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這個依據(jù),其實就是序文中的"惜"字:愿營營以相惜而不達.其辨證結果的取舍結論是:"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在《神釋》中,神對形影的辨識分別給予了批判:"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辨證的依據(jù)是"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這個依據(jù),其實就是序文中的"自然"二字——神以天地運作之道以及人與自然的辨證關系來闡釋人生的真諦,以此啟發(fā)形影,希望達到的最后共識是:"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其次,是這個"釋"字.在這場辯論中,形影所據(jù)之"生"與"惜",皆乃塵世中人無時不刻的掛懷之物,故陳言至極苦之處,難免舉目情凄洏,念之五情熱,傷心郁結.惟有神所據(jù)之"自然",大化自鈞,萬理森著,故解辨之余,得以不喜亦不懼,無復多念慮,欣然釋懷.因此,這個"釋"字,既是釋惑,釋形影之惑;又是釋懷,釋形影之懷.
整首詩,單從字面和邏輯上來講,就已經(jīng)十分嚴密.而這份嚴密,更深的層次,是來自于字面底下所隱含的陶淵明對儒釋道思想辨證取舍的真正涵義.也就是我們所必須涉及的下一問題:
第二, 形影神究竟代表什么 其各自觀點的內(nèi)在含義又是什么
很多陶學論著,都把這首詩系于義熙九年癸丑(413),乃陶淵明針對廬山釋慧遠作《萬佛影銘》并立臺一事而發(fā),因此,把詩中形影神三者之間的辯論,看成是名實之辯,儒道之爭.筆者以為,如果單從作品系年方面來講,問題不大,因為確乎可以將此事件,看作是觸發(fā)陶淵明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的動機.但如果是要真正地探解這首詩歌的含義,那就失之謬方了.為什么 因為辯論的東西,即使沒有任何事件的觸發(fā),而是單純給出一個命題,虛擬辯論方之間思想和觀點的對峙也依然存在.因此,辯論方最重要的并非在于其實際辯論對象是誰,而是在于務求各領要旨,各執(zhí)一詞,有的放矢,自圓其說.如果只是泛泛而談,空論儒釋道思想之表面皮毛,陶淵明又如何能夠表達出自己真正的人生哲學思想呢 僅以儒家思想為例,始創(chuàng)孔子,經(jīng)孟子發(fā)展,至荀子而集大成,三人之間的許多觀點,未必就是完全一致,如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卻持性惡論.孔孟都持天命觀,荀子卻提出了"制天命"的人定勝天思想.在政治上,孔孟講仁治,荀子重法制,以至下啟弟子韓非法家思想之集大成.那么,為什么這三人同被列入儒門呢 當然不是因為師承的關系,或者某些觀點或政治主張的關系,而是因為,在儒家思想的學說里,或許很多理論會因時因人因地而異,但其中關于人文精神的某些核心精髓,是貫串始終,代代延續(xù)的.同樣道理,道釋學說也不可能是因循不變的理論,但某些核心精髓,卻是作為立派哲學的基本命題而存在的.因此,如果我們在第一點中已經(jīng)明確了陶淵明寫作本詩的真正用意,是為了表達對儒釋道思想的全面批判和辨證取舍的話,那么,在這里,我們就必須徹底探究清楚:在陶淵明的思想里,足以稱得上儒釋道思想的核心精髓,并被冠以形影神之名,然后拿出來進行批判式地辯論,最后供辨證式取舍的東西,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