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幼兒觀察事物,可不僅是讓他用眼睛看,而是要引導他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即用眼看、耳聽、鼻聞、口嘗和手觸來全面地認識事物:看一朵花,知道這朵花是紅的;聞一聞,知道這朵花是香的;摸一摸,知道花瓣很細軟。只有在這樣的觀察中,運用感官認識許多事物。
年輕的爸爸媽媽,不僅要在生活中引導幼兒多觀察,培養(yǎng)他仔細認真的觀察習慣,還要教會他觀察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他的觀察力。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應掌握從近到遠、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原則。
一、次序法
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要鍛煉幼兒的次序感。觀察要按從頭到尾,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從整體到局部的次序進行。
觀察公雞
觀察一只雞,從整體看,雞的身體是扁圓的,兩頭小,中間稍大,全身長滿羽毛。從頭到尾看,頭上有紅紅的雞冠,尾巴還有上翹的長羽毛。
二、比較法
為使幼兒清楚所感知到的事物,可引導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
如把兩種不同但又比較接近的東西放在一起,讓幼兒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孩子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三、過程法
讓孩子在一個時間段觀察一件事物的變化發(fā)展,可以培養(yǎng)幼兒全面看待事物,又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耐力。
觀察一群蠶寶寶
在家里養(yǎng)幾條蠶寶寶,媽媽和寶寶一起照料。蠶吃桑葉很快,從小蟲到長大蠶要脫好幾次皮,最后蠶寶寶吐絲做繭,還排出一粒粒黑色的大便,多有趣??!
四、分析法
幼兒稍微大些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在觀察現(xiàn)象的同時分析原因,加深幼兒對事物的理解。
觀察小金魚
告訴孩子金魚每個部位的名稱,告訴他金魚身上為什么有鰭?因為金魚是用鰭來游泳的。為什么尾巴要擺動?因為要在水里轉彎游動。
五、講述法
要求幼兒把觀察到的內容用簡單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媽媽包餃子,就讓寶寶觀察包餃子的過程:準備餡料、和面、搟皮、包餃子,下鍋。散步時遇到一只小狗,讓幼兒觀察小狗吃食、搖著尾巴表示著急、跳著接起東西、蹲著吃,然后問一些問題,讓孩子將看到的告訴媽媽。
興趣是觀察的動力,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最主要的是引起他對觀察的興趣。當幼兒對觀察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時,應讓他仔仔細細地觀看。當他提問時,家長津津樂道地解答,以加強幼兒的觀察興趣。對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的感興趣的觀察對象,家長應及時滿足他們的觀察愿望。
家庭中、馬路上、公共場所……供幼兒觀察的世界豐富多彩,只要爸爸媽媽們有心選擇,你的寶寶一定會擁有一雙準確認識大千世界的慧眼。